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具體有什麼作用?

書俠劍客


古代帝王實行統治時,除了實行物質獎勵,也常常用一些榮譽作為激勵。誥命夫人,便是皇帝冊封女性的一種榮耀,是古代女性所享有的至高榮譽。不過,要被封為誥命夫人,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謂的“誥”,大體與“告”同義,但特指上對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皇帝對臣民下達通知。這種用詞,在周代已經使用了,到漢代時,漢武帝曾用誥來任命百官,使得誥成為了以上告下的專用字。所謂的誥命,便是指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

誥命最初是官僚系統中所用,而古代女子鮮有為官者,所以期初多是指對男子的恩賞或授官。後來,皇帝為了彰顯對臣子的重視,也對其母親或配偶進行諷刺,這便使得誥命逐漸也用在了女子身上。

獲得皇帝嘉獎或封賞的女子,便是“誥命夫人”。誥命夫人始於何時,似乎難以有較為精準的說法。但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漢代以後的王公大臣,其配偶被尊稱為“夫人”,到了唐宋時期,朝廷會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進行加封,稱為“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也是有“等級”的,決定其等級高低的,便是其丈夫或兒子的官職。比如,受封一品誥命的女性,一般其丈夫(或兒子)為一品高官。不過,雖然誥命夫人看似有等級差異,卻又沒有實權,只是一種榮譽。

前段時間所熱播的古裝劇《知否》中,若蘭被封誥命,大體便是如此。她之所以被封誥命夫人,主要是因為其夫君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說白了,給官員的配偶或母親封誥命,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種變相獎勵。

誥命夫人在明清時期較為常用,如朱元璋在登基後,念及相鄰此前對其的幫助,還得以封賞了一批人,其中拿出土地讓朱元璋埋葬父母的地主劉繼祖之妻,便背追封為了誥命夫人。

另外,明清時期“誥命”制度發展成熟,在叫法上也有了區分。一般一品至五品稱為誥命,六品至九品則稱為敕命。在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帝制的被廢,誥命夫人這一榮譽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史海爛柯人


要搞清楚“誥命夫人”是什麼什麼情形,那麼我們首先要來理一理“誥命”的意思。

誥命,實際上是聖旨的一種,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聖旨其實是制、詔、誥、諭、旨、批的統稱。其中誥跟敕是皇帝對臣僚賜予官階或者封贈爵位兵賦予一定特權的憑證文書。

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謂之誥。誥作為王命文書始於西周,秦時廢掉而不用,漢代偶爾用一下。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遇文武官員升降賞罰的時候,即按官員品級給本人一種文書,稱之“告身”,上面記載著官員品銜、任官事蹟等等,相當於現在的任免證書。

到了宋代,這種單純任免證書性質的“告身”,不僅可以用來任命官員、而且同時封贈官員的先代、妻室和子孫。生者為封,死者為贈。元朝時又對封贈官員按品級做了區分: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用白色紙繕寫,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員以紅色紙繕寫,謂之敕牒。

明朝時,沿用唐宋之制,同時又吸納了元代的做法,從封贈人員的條件、範圍、品級、稱謂、襲次,到誥命的顏色、圖案、質地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而清代則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制度和做法,但也結合滿族特點,有所變化,這種封贈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滅亡。

至於兩朝的誥命制度本文在此就不做贅述,單講講題主所問的“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是一個統一的俗稱,它實際上是官員受封者祖母、母、妻封贈的稱謂。明清基本相同,在稱謂上有著嚴格的規定。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稱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妻稱夫人;三品官祖母、母、妻稱淑人;四品官母;妻稱恭人;五品官母,妻稱宜人;六品官母妻稱安人;七品官母、妻稱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分別稱為八品孺人、九品孺人。但不論幾品夫人,只要獲得封贈,俗稱都叫“誥命夫人”。誥命夫人沒有實權,但按照品級享受俸祿。

從上面這段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麼幾個要點,其一,誥命夫人的品級跟官員的品級是一致的,不可能出現一個七品官的母親或者妻子成為比他品級還要高的誥命夫人;其二,誥命夫人受封贈的範圍隨官員品級而變化,一品能夠封曾祖母、祖母、母、妻,而到八品九品就只能封妻了。

但如果官員因為犯事被降級了,或者升官了怎麼辦呢?

清朝時有這樣的規定。順治十四年定授封者如果授封期間遇到升遷或者降調,只要不是犯有貪酷之罪,或者已下詔給予誥。敕命之日後不幸身故者,均按原誥、敕命給予封贈。如果恩詔內有加級者,按照新加級給予封典。

到康熙五十二年又規定,加級請封人員其級多者,限七品以下不得逾五品,五六品不得逾四品,三四品不逾二品。

事實上,到了清代,誥命的範圍是相當廣的,上至一品公卿下八九品的低級官僚,都被囊括在了誥、敕的體系之中。包括了父母,妻子,兒子。以及授封官員本人(沒錯,官員本人也是有誥命的,分文武誥命),有時候一家子可能祖母、母親、妻子、兒子、兒子的妻子,乃至於官員的生母(嫡母封了,生母也會受封)都可能俱有誥命的情形。誥命是一種表示朝廷恩賞的褒獎,除了名義上的尊重外,實質上的東西就是按品級發錢了。

到了清朝中葉以後,國庫餘銀不多,但也繼續廣泛封贈,只是誥書的材質質量下降了而已。


江畔初見月


古代的“誥命夫人”說到底還是依靠著男人的官職權勢,皇帝為了拉攏人心而施展的一種手段!

女子被封為“誥命夫人”後便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權。誥命夫人也是有等級的一般跟受封者的丈夫或者兒子的官職有關係,一品二品為誥命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皆是孺人。受封誥命夫人後可以獲得朝廷俸祿,但它只是一種榮譽而非官職。

皇后作為一國之母遇重大節日往往會舉行宴會,這時候誥命夫人也可以有權利參加,若是和皇后關係處的好對自己的丈夫和兒子也是一種幫助。

“誥命夫人”既然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就免不了變成皇帝施恩的一種手段。畢竟古代女子沒有官場晉升的空間,而這時候皇帝下旨給予封號,難免不是為了拉攏重臣之心。

我對你家女子都能封賞,說明我對你是多麼的倚重啊!你可要賣力支持我!——皇帝心聲

唐宋明清皆有冊封“誥命夫人”,在古代,女子一般地位低下,若能得到誥命封號,也是提升自身地位的比較好的途徑。但前提是,你的官員老公或者兒子,受皇帝恩遇!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誥命夫人?就算老梁不說,小夥伴都應該清楚這其實是一官,專門發給半邊天婦女同志的一大官。至於這官有多大?能幹嘛?是個啥意思?啥情況下發?估計一大半的小夥伴就不明白了。

那麼老梁這民科畢業的老好人,就帶著大傢伙瞭解瞭解。

估計說道這裡,有小夥伴要發話了:“就你?還老好人?拉倒吧!那天地球不轉了,回頭再信你個大頭鬼!”

別介啊!這話嘮的,這可就尷尬了不是。咱還是把這話頭掐了,拉回來瞅題主的問題吧!

咱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要想了解這誥命夫人,老梁感覺咱還得從字面上先了解一下。

夫人

先把這字拆開,分成誥命和夫人。咱先說這夫人,這是對男性配偶的一個尊稱,用咱大白話講就是外人對別人老婆的一個稱呼。

當然這是現在的意思,這倆字要是擱過去,那也得看品級。比如漢代之前,皇帝的小老婆叫夫人,大老婆叫皇后,諸侯的大老婆可以叫夫人,那小老婆就不行了。

您比如說漢高祖的小老婆,倒黴孩子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棍),漢武帝的衛夫子,先做了夫人,後做皇后。

這事到了漢代以後,那些個王公大臣的大老婆也開始叫夫人,慢慢的這普通人的妻子或者下人對主人大小老婆的稱呼都開始叫夫人。

所以這夫人是這麼來的。

那麼誥命又是咋回事呢?

這誥命擱過去他也叫誥書,是皇帝瞅著那個人挺順眼的,捎帶著感覺是個人才,於是寫一文書告訴他,您被大華夏集團聘為啥職位,這一攤就歸你管,某年某月開始上任,“啪”一大印往上一按,這誥書就齊活了。說穿了其實就是一聘書,聘請你當官的一聘書而已。

這是字面的意思,這要是往深了說,這誥命中的誥字有著上邊告訴下邊的意思,這命就是任命的意思。這合起來您自己個琢磨一下就知道是啥意思。

所以這誥命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一曰聘書,二曰告訴你任命。

當然這誥命不是是個人就能用的,明清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受得起誥命二字,六品以下您只能用敕命,這都是有講究的。

誥命夫人

那麼誥命夫人這倆詞湊到一起使用,這是唐代之後的事,以前是沒有。而誥命夫人她的等級和待遇,跟她男人有關。

您可以想象自己個的丈夫就是三品,您這當老婆的來一個一品誥命夫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不是打自己男人的臉嗎?所以誥命夫人的品級和她男人掛鉤。

咱前邊也說了,這誥命夫人她大小也是個官,所以她也是享有公務員待遇的,有工資可發,當然是不管事的。

您要知道那年月尤其是嫌貴家庭的女子那叫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您要真給她一攤子事,,這叫不受婦道,天天的和一幫子下屬辦事這也不叫個事。

所以誥命夫人是個官,但政府只是象徵性的發點工資表示一下。有了這帽子能夠參加一些象徵意義的活動。

比如皇帝家的那個公主或者大老婆皇后過個生日,政府舉辦個祭祀,搞個慶典,老外過來竄個門子咱整個儀式啥的,就有權利出來遛個彎充充場面。

如果這事辦完了,皇帝領著一幫子傻大黑粗的男人玩,這皇后就可以帶著這幫子一品,二品,三品的誥命夫人逗樂子,尋開心,兩不耽誤不是。

她們這品級分九個品級,拿宋朝為例咱說道說道,一等是國夫人,啥宰相拉,使相啦,三師啦,三公啦,還有中書令的大老婆都有這銜。二等叫郡夫人,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度使的母親或者大老婆有這資格,三等叫淑人,這得尚書以上的官的母親和大老婆才行。四等叫碩人,大夫以上人才有,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的大老婆才有,六等恭人,散大夫以上到中大夫的老婆,七等叫宜人,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的大老婆。八等叫安人九等孺人是通直郎以上的大老婆才有的封號。

這好處,如果身上有了誥命的頭銜,您要是犯了啥錯誤,地方的衙門口是不能朝您開的,這得報到皇帝的案頭,讓皇帝定奪。

皇帝覺得這事過了,啪的一下先把這誥命夫人的帽子摘了,您這地方官員這才能動手查辦。

其實說穿了,如果是啥小事,沒那個衙門口吃飽的撐得,把你這事一層層的往上遞,遞到皇帝的案頭。

這一個不小心讓皇帝感覺你這衙門口沒事瞎嘚瑟的玩意,這仕途也就完蛋了。

所以這誥命夫人就相當於一個免責的帽子一樣,這就是一保護傘。

所以誥命夫人是沒有實權,但是是有特權的,如果達到了一定的品級,在一些個政府看來的小事上也是有些話語權的。

這是很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所以一般的女性還是喜歡自己個的男人或者兒子,替自己掙口氣,掙個面子的,畢竟戴著誥命夫人的帽子,這死了以後還能被追封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誥命夫人”是古代封建社會中體現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最高榮譽稱號。它既是封建統治者對臣下的肯定和恩寵,又是被封女性顯赫身份的憑證。能獲得此稱號的女性,上能光宗耀祖,下能福廕子孫。

“誥命夫人”是自唐代以來的各朝對官員母親及妻子的一種加封。誥命又被稱為誥書,是皇帝代表朝廷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這種文書有著嚴格的程式及鮮明的等級,五品以上官員授給誥命,健在者稱誥封,已逝者稱誥贈;六品官以下則授與敕命。

誥命夫人的稱號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一般跟隨丈夫或兒子的品級,一品、二品皆為夫人、三品為淑人、四品為恭人、五品為宜人、六品為安人、七品以下為孺人。五品以上均可稱為“誥命夫人”,六品以下則稱“敕命夫人”。

“誥命夫人”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會有俸祿和賞賜,並沒有實權。她們有朝廷配發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不同品級的服裝樣式和頭飾也不相同。一品、二品誥命夫人的身份就比較尊貴,她們可以參加由皇后主持的一些宮廷大典或有進入後宮的權利等,也會對於一些女性方面的事務,比如立貞節牌坊等事宜有發言權。

“誥命夫人”的服飾按其品級的高級進行賞賜,冠飾東珠數量、朝服質地及紋飾圖案均有嚴格的規制,絕不可僭越使用。朝廷的誥命、敕命一般為卷軸式,誥命為五色相間的提花錦緞,敕命則為單一的純白色。文書通常以“奉天誥命/敕命”開始,這些都代表著皇家的最高榮譽,以及誥命夫人本身地位的尊貴。

“誥命夫人”的封贈資格和程序也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在清朝,主要是以官員的功績和為官年限作為首要標準。首先,官員必須是有超群的功績,達到相應的年限及不得有不良記錄;其次,被封贈的女性必須是名門正派出身的妻子,且必須遵行先母后妻的程序;最後,被封贈的女性不得改嫁,否則剝奪稱號並驅逐出家。

其實“誥命夫人”的稱號,是對封建女性的最高肯定,同時又是一種無形的束縛。其影響類似於貞節牌坊,也是對官員嫡母及正妻家庭、社會地位的一種鞏固與突顯。同樣,古代女性要想獲得此稱號,就得鞭策自己的丈夫或兒子好好做官,力爭進入五品官員之列,才有希望獲得“誥命夫人”之稱。

“誥命夫人”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有誥命夫人稱號的女性犯法,首先得上報朝廷,在剝奪其稱號之後,方可進入司法環節。“誥命夫人”稱號,對朝廷來說,可以鞭策官員多做功績;對被封贈人來說,是尊貴身份的體現,可光耀祖宗;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種無尚的光榮與無形的正能量。


野史也是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誥命夫人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沒有實權。

要清楚誥命夫人的含義,首先需要弄清楚“誥命”和“夫人”兩個詞。

在古代,皇帝任命、冊封官員都有相應的文書,有以上告下之意,是一種王命文書,通俗來講,這個就是誥命。

《尚書》中就有《大誥》、《湯誥》等。“夫人”這個詞在今天就是老婆的意思,男人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但在古代等級森嚴的情況下是不能隨便叫的。周代禮法制盛行,有曰“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也就是說諸侯的老婆才能被稱為“夫人”,這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後來這個稱呼出現了下移的現象,進入封建社會後,官員、讀書人也常用這個稱呼,但其依舊是高貴身份的象徵,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下人或者奴僕對女主人的稱呼就是“夫人”。

將“誥命”和“夫人”加一起組成“誥命夫人”這個詞,由上面的解釋可見,誥命夫人是統治者(皇帝)給官員妻子的一種榮譽。誥命夫人的賜予取決於其丈夫所授的官職,丈夫是一品官員,則夫人可為“一品誥命夫人”。

其實這個稱號並沒有實權,但也不是一點用也沒有,有一點工資,另外誥命夫人可以進入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誥命夫人”雖然只有四個字,但這裡面講究的名堂還真不少。所謂“誥命”,就是朝廷以皇帝名義頒佈的命令。從唐朝開始,直至清朝,其中各代多有誥命夫人,這一般都是朝廷賜給朝中高官的夫人或者母親的頭銜。按照律例,一品至五品的官員授以誥命,夫人跟隨丈夫的品級,所以有了“誥命夫人”的說法。

誥命夫人之間也是有品級之分的,畢竟丈夫的官職從一品到五品這個範圍。像一品誥命夫人,她們就有資格在重大節日進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就像這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趙麗穎扮演的盛明蘭,最後就成功的成為了正一品的誥命夫人。



有了誥命夫人這個頭銜,就算你犯了錯,地方官員也無權審問你,只有層層上報,最後上達天聰。經過朝廷查證屬實以後,才能取消她的誥命封號,而一般來說,能夠得到誥命夫人的封號,背景都挺深的,所以想取消她的封號很難。取消了以後地方官員或者朝廷三法司的人才能夠查辦她,也就是說有了誥命夫人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多了一層保護環。

因此,雖然誥命夫人沒有實權,但因為有特權,有俸祿和賞賜,還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衣冠服飾,對公共事務也有話語權,死後還能被追封。所以古代的女性十分希望自己的兒子或者丈夫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誥命夫人”是一種稱呼,就如同古時男子叫他們老婆為“娘子”一樣。

那為何不直接叫“娘子”而叫了個什麼“誥命夫人”呢?這其中就有一些名堂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官員的大小以“品”來區分,一品最大九品最小,在明清時期的誥封制度裡面又把一品到五品的官員稱誥封,五品以下的官員則稱敕封,所以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夫人就被稱為誥命夫人。

  • 雖說“誥命夫人”只是一個稱呼,但是她們有錢拿呀。

你想,他們除了可以拿老公的錢外,還可以領朝廷的“工資”,也算是“雙職工”了,而且又不需要為朝廷出力,只需要掛個名頭就可以了。

  • 並且呢,誥命夫人還可以在國家重大節日時,到後宮去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這也不為是一種福利。
  • 當然還有最讓普通女人羨慕的一項福利,那就是誥命夫人可以穿戴帶有鳳凰圖案的衣物,而鳳凰圖案在之前只屬於皇后,是無數女人夢寐以求之物。

雖說誥命夫人沒有實權,但光光是上面所說的三種福利就足以讓人羨慕。



史匠


“誥命夫人”是唐代以後對於五品以上官員的母親或者妻子加封的稱號,特別是在明清時代,誥封制度很完備,誥封的等級和兒子或者丈夫的官職精密相連。朝廷給“誥命夫人”一定的俸祿,但是不給她們實際權力。

用"夫榮妻貴"來說這個事情比較合適。在漢代以後,王公大臣的妻子就被稱作夫人。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漢武帝劉徹的李夫人,漢文帝劉恆的慎夫人等等。唐代以後之所以把高官母親或者妻子的稱為“誥命夫人”,簡單地說,是因為五品以上的大員任命都是“誥命”(誥就是皇帝對臣子的任命)。對於不同品級的官員,誥書的之地色彩也有嚴格的區別。

官員職級有了區別,誥命夫人自然也有了品級差別。比如清代,正從三品的官員,其祖母、母親、妻子就被封贈為淑人。正從四品的官員,其母親、妻子,就被分別封贈為恭人。正從五品的官員,其母親、妻子,就被分別封贈為宜人。比如電視劇《那年花好月正圓》中的主人公周瑩,就曾經被慈禧太后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其實,不是因為周瑩的老漢——吳氏官高,而是因為周瑩對慈禧的捐贈。

從名義上看,誥命夫人似乎有了級別上的差別,這不過是一個臉面上的標籤而已。他們不參與任何管理活動,只是跟著自己的老漢、兒子享享清福,永遠不可能走向前臺。但是誥命夫人可以參與皇后組織的一些休閒娛樂活動。在古代,哪個夫人能被皇后邀請出席宴飲、遊樂活動,臉上似乎很有一些華彩了。

今天,不見了誥命夫人的名譽稱號了,但是民間還有把去世後的婦女成為“夫人”“孺人”的情況。


文蹤旅跡


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李衛流浪乞討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您要是生兒子個個點狀元,您要是生女兒個個封誥命。”可見在古代婦女最高的理想,便是成為誥命夫人。

所謂的誥命指的是朝廷對官員家屬的追封文件。在古代的文藝作品中,誥命夫人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大小官吏對她也是非常的恭敬。

那麼誥命制度是怎麼來的?誥命這一制度起始於宋代,明清兩朝的時候成為了定製。它的本意就是皇帝用來封賞官員的家屬,使得臣民實現光宗耀祖的理想。

“誥”本義就是告訴、專指上對下說。秦朝以前的君王任命或者追賜文件便是“誥”。秦朝建立以後,開始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誥”便被改為了“制”,或者“詔”。不過到了宋朝的時候,皇帝又重新採取這一形式。

到了明朝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喜歡用“誥”來訓誡大臣,因而“誥”又重新流行。那個時候民間非常推崇誥命,也是出自當時。

至於“命”,實際上也是上使下。“誥命”這兩個字聯起來用,最早見於《後漢書·竇憲傳》:

憲以侍中,內幹機密,出宣誥命。

到了明清之際的時候,對於一到五品的官員授予爵位或者官職,都是用誥命,而對於六到九品,則用敕命。

等到了後來,誥命成了專門指有封號的貴婦。比如《紅樓夢》第十三回:

唯恐各誥命來往,虧了禮數,怕人家笑話。

在當時,只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妻子才有可能封為誥命夫人。一品官員的夫人封誥命,可以稱為一品誥命夫人。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