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記載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這是真的嗎?

鳳皇神


【司馬遷是史家敗類,史記是誹謗之書】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司馬遷和《史記》被魯迅先生吹捧上天,“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司馬遷私自寫作《太史公書》,洋洋灑灑五十餘萬言,上下三千年歷史,有多少歷史記載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歷史記載是虛假的。由於,司馬遷帶著個人情緒寫作,不免把個人的好惡帶進《史記》,烽火戲諸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等等,全都是編造的,別的就不說了,秦漢史被司馬遷寫成一本糊塗賬。冷清先生對司馬遷及《史記》的評價:司馬遷是史家敗類、史記是誹謗之書,這個話從何說起呢?

公元前99年,李陵兵敗突圍時,副將韓延年被射死了,李陵貪生怕死信仰崩潰,投降匈奴併為匈奴練兵。第二年,漢軍斥候偵察到李陵的確切位置,漢武帝派出兩路漢軍前往營救,兩路漢軍皆遭到匈奴伏擊無功而返。公孫敖和數千將士聯名上書,李陵叛變漢朝率領匈奴伏擊漢軍。經過對匈奴戰俘的審問,匈奴戰俘供詞也證實李陵確實為匈奴練兵且指揮匈奴騎兵作戰,漢武帝決定廷議李陵之罪。

滿朝文武皆曰:“李陵之罪夷滅其族”。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非議2000年前的漢朝法律是否合乎人道;2000年後,未來的人類會不會指責我們,我們的法律很不合乎人道呢?當時,司馬遷是太史令,他的職責是忠實記錄歷史,歷史事件的對錯自有後人評說,李陵叛變漢朝罪證確鑿。司馬遷為什麼要為李陵脫罪呢?第一,司馬遷想出風頭,標新立異和大家不一樣;第二,司馬遷家族和李陵家族是世交,司馬遷是非不分徇私枉法。

司馬遷為叛徒李陵脫罪,被漢武帝下獄了,司馬遷之罪非死罪,花50萬銅錢(合500兩銀)可以贖罪,司馬遷太史令的年俸是600石,大約摺合600兩銀,完全有能力花錢贖罪,司馬遷的家人為啥沒有救贖他呢?因為,司馬遷的兩個兒子誤以為司馬遷和李陵同罪,可能會被朝廷滅家族的。司馬遷的兩個兒子放棄營救他,全都跑回陝西韓城老家,把司馬改為“同”“馮”二姓,司馬遷無奈只能選擇“宮刑”。

司馬遷被宮是國家法度,並非漢武帝徇私枉法,漢武帝的愛妃鉤弋夫人的父親犯法,漢武帝也沒有利用職權網開一面,鉤弋夫人的父親同樣被“宮刑”。司馬遷出獄後,漢武帝沒有拋棄司馬遷,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不再擔任太史令。司馬遷的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三觀不正,個人的感情左右記載歷史,的確不適合擔任太史令。司馬遷入獄前寫好半部《史記》,出獄後繼續寫作《太史公書》,因為司馬遷內心仇視漢武帝,在寫後半部《太史公書》時,偽篡歷史編造謊言,大肆的抹黑和漢武帝有關係的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人,而刻意的拔高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人。

人格分裂的司馬遷出獄後,他不再是太史令,《太史公書》是私自撰寫的。嚴格來講,《史記》是一部野史禁書,漢朝對它的定義是“誹謗之書”。班固在給漢明帝的上書中為司馬遷翻案,漢明帝反問班固司馬遷到底錯在哪裡?漢明帝的批文如下:“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什麼意思?司馬遷私自寫成《太史公書》,這是一家之言,因此而揚名後世。司馬遷為叛徒李陵脫罪觸犯國法,由於受到宮刑的懲罰的緣故,反過來用文字罵人,而且汙衊誹謗國家,不是一個好的知識分子。

《後漢書•蔡邕傳》:“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董卓為亂,王允誅殺董卓時,蔡邕在旁邊哭泣,王允就說了這段話。王允說:當初,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司馬遷私自寫成誹謗之書《太史公書》,流傳於後世。當今,國家衰弱,神器不穩固,不能讓奸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不利於皇帝的恩德推行,讓我們這些人遭受非議。

一個正直的史學家,他的職業操守就要“不持立場”,忠實記錄前人歷史和當朝事件,不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發表評價,更不能把自己的“好惡”帶進歷史記載。司馬遷因為犯罪受刑的原因,痛恨漢武帝而抹黑和漢武有關的歷史人物,比如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等,拔高歷史人物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等。司馬遷抹黑和漢武帝相關的人物,這是容易理解的“仇恨”;司馬遷為什麼要拔高項羽、韓信、李廣呢?因為項羽、韓信、李廣是人生的失敗者,司馬遷也是人生的失敗者。司馬遷拔高吹捧李陵,就是要為自己翻案,只有把李陵塑造成英雄,才能證明司馬遷是被冤枉的。

由於司馬遷的三觀不正,因此造成《史記》中的很多記載是不真實的,《史記》中的相關內容是不客觀的,史記中英雄觀念是顛倒黑白的,按照司馬遷自己的喜愛好惡,把真正的英雄人物貶低為流氓無賴,把獨夫民賊、叛徒漢奸拔高吹捧成英雄。因為,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又是衛青的小舅子,所以,司馬遷把他們都放進了《佞臣傳》,抹黑和漢武帝有關的歷史人物,是司馬遷人生的一大快事。司馬遷在《驃騎將軍列傳》中記載一段話:“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或塌鞠。”

翻譯成現代白話:“霍去病出徵的時候,天子派遣軍需官供給幾十車物資(梁肉),回來的時候,好多車粱肉都臭了只好拋棄。但是,將士們都忍飢挨餓,士兵缺乏糧食,有的士兵都走不動路,但是,霍去病卻穿著絲綢,有時候還踢球。”司馬遷抹黑霍去病,就是把粱肉放臭了,都不給士兵吃。司馬遷的記載說辭是否客觀公正呢?因為司馬遷不懂軍事,為了抹黑霍去病而編造的這段話,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前後矛盾不符合客觀事實。

在古代軍隊中,高級將領確實擁有一定的特權,但是,在戰爭中高級將領和將士同甘共苦,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只有高級將領和將士同甘共苦,將士們才會和高級將領同心殺敵。在歷史上,由於高級將領不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而導致的兵敗戰例不勝枚舉。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將軍華元,在攻打鄭國的時候,頭一天晚上犒賞三軍,盛羊湯的時候,華元忘記給自己的馭手羊斟盛羊湯。第二天兩軍對壘,羊斟駕駛著戰車直接馳往敵軍陣營,華元兵敗被浮。

司馬遷不懂軍事,軍隊的給養以糧草為主,人吃糧食馬吃草,當然還會有牛羊和肉食。司馬遷所說的粱肉,“粱”是指小米、黃米,“肉”是指鮮肉。漢朝的時候,中國北方普遍種植黍和麥,黍是小米、麥可以磨面,軍隊行軍打仗時,糧食以黍米為主,因為煮食比較方便;麥面在野外煮食不便,一般都是炒成炒麵和炒麥,便於野外食用和長時間保存。軍隊行軍打仗一般不會大量攜帶鮮肉,因為鮮肉保質期很短,必須儘快的吃掉,軍隊配給的肉食,大多是乾肉、臘肉、鹹肉,保質期都在半年以上不容易腐爛變質。

霍去病五次出塞北征匈奴,時間最短一個月,最長不超過半年時間,漢軍是不會大量攜帶新鮮肉類的,因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保存。漢軍出塞作戰,以騎兵突襲為主,步兵趕著馬車拉著給養跟進。一輛馬車可以裝載1噸左右的貨物,幾十輛馬車可以裝載幾十噸糧食和乾肉,這些物資僅僅是幾千人的給養。霍去病第一次出塞作戰時,他率領的騎兵800,相應的就會有2000步兵運送給養,3000人的部隊一天就得吃掉兩大車的糧食,五六十輛大車的給養僅能維持一個月左右,怎麼還會有剩下的呢?

霍去病從第二次出征匈奴起,每次都是幾萬人行動,隨軍的給養都在幾千大車,出征的時間從一個月到幾個月不等,行軍打仗的變數太多,再充足的給養都是不夠用的。衛青、霍去病向來注重“以戰養戰”,兵法所云:“就食於敵”,就食於敵無非是奪取敵人的給養。匈奴的軍隊是如何補給的呢?匈奴的軍隊除自身攜帶少量給養外,匈奴人的部落馬車拉著糧食、趕著大量的牛羊跟隨軍隊行動,奪取敵人的牛羊糧食補充自己,打擊敵人的後勤補給,這就是以戰養戰。

漠北之戰時,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騎兵、10萬步兵出征,兩路大軍的給養需要幾萬輛大車。霍去病深入大漠兩千多公里,時間跨度長達幾個月時間,這些給養是根本不夠的,如果又得不到敵人的牛羊糧食,軍隊吃飯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殺馬充飢。漠北之戰,隨軍出行的私馬就有13萬匹之多,最後回到關內的僅剩3萬匹,那10萬匹私馬哪去了?道理很簡單,被殺了吃了,軍隊總不能餓死吧?

軍隊不會大量攜帶新鮮肉類,這是一個簡單的軍事常識,在正常情況下,乾肉和糧食是不會在半年之內變質發臭。軍隊行軍打仗,氣候是一個重要因素,馬車運送的給養,遭受長時間風吹雨打,如果保管不好被水浸泡,那就可能很快的發黴變質。遭受雨淋水浸的糧食給養,如果不盡快的吃掉,最後發黴變質只好扔掉了,霍去病總不能讓將士吃黴變食物,然後大家得病死掉嗎?因為司馬遷不懂軍事,他編造的謊言根本經不起推敲,司馬遷說謊都編不圓,說謊也是需要專業知識的。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這個事情不僅涉及到了霍去病,還跟司馬遷有關。且聽我細細道來。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績顯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歷來被人們稱讚,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嘆息。關於他虐待將士事情,雖然史書有記載,但是卻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績遮掩,所以鮮有人提及。這麼這個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來看史書原文。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這裡說霍去病不僅不給將士吃飯,而且還去蹴鞠踢球。這件事應該是真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賜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賜,那麼只能夠霍去病一個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壞掉了,也不能分給別人或者丟掉。因為這是皇恩浩蕩,天子賜,不敢辭。在古代皇上的恩賜乃是無上榮耀,要是分給別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貴,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貴?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說漢武帝是他小姨夫。這種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說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當時的社會也沒毛病。霍去病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那麼他出徵的時候還是十多歲的少年。現在的人,二三十歲愛玩遊戲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幾歲的小孩踢個球是不是也沒毛病?更何況人家還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戰功的。


我們再說一下士兵捱餓的事。當時漢朝的皇帝是誰?是千古一帝漢武帝!那時候的漢朝有多強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婦的侄子,他出徵,漢武帝會虧待他嗎?必然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保證他出徵順利。所以士兵捱餓應該只是霍去病在處罰犯了錯的士兵而已。而且針對捱餓這件事我們像兩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士兵譁變呢?為什麼霍去病這樣對待士兵還是能夠破匈奴、徵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個人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有失偏頗。刻意強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壞事"或者說"不良品質"。司馬遷對霍去病和衛青應該是心懷不滿的。何故?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了宮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風,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馬遷不敢貶低漢武帝。所以他就將不滿發洩在了漢武帝寵臣衛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書中貶低一番,小小的報復一下。

南宋有個人叫黃震,挺有文化的,他說: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這意思就是司馬遷貶低衛青霍去病,誇大李廣,厚此薄彼。所以我覺得霍去病對手下刻薄是假,司馬遷報復皇家才是真。

我們現在看歷史上的這些事,真覺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忍不了變成太監的痛苦,總要寫點什麼搞一下皇家的心態。哈哈!


文史漫談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

這件事確實是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且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酒肉並不是霍去病故意放臭的。之所以不給將士們吃有兩個原因,且往下看。

避免疾病

大家都知道,古代行軍也沒個冰箱啥的,肉啊酒啊的很容易放臭,同時古代的醫療也並不是非常的發達,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在現代看起來小小的疾病都有可能使整個軍隊軍心潰散,最終不戰自敗。

霍去病率軍遠征前,漢武帝曾賞賜了他酒肉十幾馬車激勵士兵們,而霍去病能夠少年得志其情商肯定不會有問題,這也就

意味著霍去病手下的酒肉很大幾率是已經腐臭了,霍去病實際是為了不吃壞士兵們的肚子,為了不讓疾病蔓延才將酒肉丟棄的。

望梅止渴

霍去病的這一舉動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酒肉全丟棄了,意味著什麼?我們已經沒啥好吃的了,想要好吃的?去敵人那裡拿啊!敵人那裡酒肉多多,只要你有能力,你能上戰場殺敵,你能殲滅敵軍俘虜敵軍,酒肉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而這一信號也恰恰激起了將士們的士氣!

結語:

霍去病絕不是故意將酒肉丟棄,因為自古以來行軍路上將士們的酒肉都是來之不易的,霍去病不可能傻到丟棄酒肉拉仇恨,而霍去病的這一行為激勵了士氣,也恰恰證實了他精湛的用兵之道!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甘肅有個地方叫酒泉 就是現在衛星發射基地。

名字就是來自西漢名將霍去病 相傳武帝賞給霍去病幾罈美酒 可部隊人數眾多 不夠分 霍去病便把美酒到入泉水中和大家分享 因此得名酒泉。

如果按司馬遷記載 霍去病 寧可把肉放壞也不肯和士兵分享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美酒比肉名貴得多。霍去病打仗風格是 不拘常形 大膽穿插 深入敵後上千裡 常常出其不意。他帶著一支精兵強將組成特種兵,隨身攜帶物資當然是越少越好 以方便大規模穿插機動 就算武帝有吃東西賞給霍去病 他在打仗時也不會帶著。

霍去病部隊人數較少 卻是漢軍精華 有人能在茫茫大草原憑藉星相上辨識方向 有人能找水源 有人是獸醫。

就因為他們在草原上生存能力 作戰能力 強過匈奴 因而能打勝仗。而司馬遷把霍去病寫成不體恤下情的公子哥 那麼李廣到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可兩人戰績為何相差十萬八千里。


陳哥論史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史記》之所以被推崇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司馬遷真實的記錄了歷史。而且《史記》成書的時候漢武帝仍然健在,如果司馬遷故意在史書中抹黑霍去病,那麼漢武帝是肯定不願意的。因此司馬遷所記載的這件事可信度還是極高的。

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放壞了都不給士兵吃,可能只是想激勵士兵奮勇作戰,告訴他們只有當上了將軍,才能享用著無盡的酒肉。而霍去病少年得志,可能軍中有很多年長的將士都對他不服氣,因此霍去病必須要保持自己的威嚴,刻意的和士兵們保持距離。而霍去病帶兵打仗多年,手下的士兵幾乎沒有發生過譁變,從這一點也能看出霍去病對待士兵的分寸把握的非常好,也深知士兵們的心理,明白能夠激勵他們奮勇殺敵的並不是一頓酒肉,而是加官進爵後的榮華富貴。





刺蝟的vlog


關於這事兒的出處

“功冠全軍”說的就是“冠軍侯”霍去病,作為我國曆史上西漢時期的名將,霍去病可以稱得上是“年輕有為”,年幼時過的就是上流社會的生活,長大後,屢立軍功,年紀輕輕,便被封侯。

問題中所提到的這事兒,是司馬遷記載在《史記》當中的,主要是說,霍去病在出徵時,漢武帝曾專門派人給他準備了上好的酒菜,光這些美食,就弄了幾十車,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厚待。


而後,霍去病還軍入塞的時候,這些糧車上的東西還沒吃完,於是呢,就扔掉了那些沒吃完的食物,可與這個對比明顯的,就是霍去病帶的士兵還餓著肚子呢。

《史記》記載: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jī)數十乘,既還,重車餘(yú)棄粱肉,而士有飢者。

聊聊這件事兒

這叫事兒到底是真是假的,還真不好絕對的說,畢竟當時也不像現在,有視頻、照片資料什麼的,關於對古代這些歷史的瞭解,咱們主要還是依據史書文獻。

司馬遷在書中記錄了這個事件,而在成書之後,當時的漢朝統治者應當也是對此事件知情的,而現在這個故事依舊流傳,可以說這個事件的應當是發生過的,真實的可能性很高。



但也不能因此事就認為霍去病行事作風不行,霍去病崛起于軍伍,這本身就說明了他的能力,而戰場上,起關鍵作用的還在士兵,畢竟亂拳打死老師傅,將軍再勇猛,也不能和成千上萬的士兵直接硬剛,僅憑這一件事兒就認為霍去病苛待士兵,還是有些以偏概全的。

這事兒就看怎麼去想了,把食物放壞也不給士兵吃和食物壞了,人不能吃了,是兩種不一樣的概念。而且,霍去病處理掉自己被漢武帝賞賜的食物,和士兵餓著肚子這事兒也不是關聯的這麼緊密的事。



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苛待士兵,那麼士兵又怎麼會心甘情願跟著霍去病玩命呢,而霍去病能夠在戰場上屢立軍功,也說明了,他在軍隊中,絕對有著威望,這種威望,也不是苛待能夠帶來的。


說與山鬼聽


霍去病,一個戰功赫赫的青年大將軍,十八歲就帶兵攻打匈奴,百戰百勝,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當漢武帝要在長安給他建豪宅,以示嘉獎的時候,霍去病卻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豪言壯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這樣一個軍功累累的大將軍,除了有天才的指揮才能外,必須要有其他將士的支持和配合,沒有其他將士的鼎力相助,霍去病再能耐也是孤掌難鳴啊!

草原上作戰,長途奔襲,絕不可能帶太多的乾糧,肯定都是要通過搶奪匈奴的牛羊馬牛來解決給養問題,至於把酒肉倒掉而不給士兵吃喝,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食物已經變質腐爛,吃了會吃死人的,為了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不得已而為之。二是鼓勵將士們勇敢殺敵,殺敵越多,美酒肉食都可以管夠,這樣能極大地鼓勵士氣,肯定不會出現寧肯扔掉食物美酒而不給將士們吃的情況,說破大天也沒人會相信。

如果主帥對將士們不好的話,在戰場上能打那麼多勝仗嗎?其他將士們憑什麼為他賣命?這絕對是不符合邏輯的,因此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記載有很大的偏頗的,也帶有個人感情和偏見,他所描述並不是都是歷史真實,這也是難免的,因為他喜歡誰就包漿誰,不喜歡誰就貶低誰唄!


健康中國1965


這個應該是真的,而且霍去病心胸不大,從他射死李廣的兒子李敢就可知,不過他才20幾歲的人,很多人情世故應該沒那麼通透。不過不影響將士們對他的追隨,他只是擅長打仗,在漢朝人人尚武的年代,霍去病取的那麼大成績,值得大夥追隨,他是武帝的一把利刃,攻必克,戰必勝,那個熱血男兒不希望追隨這樣的將軍。



饕餮中國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作為一名史官,可是相當有節操,相當有氣節,有骨氣的。不是任何人都能忍受宮刑的。

司馬遷敢於記載這件事,漢武帝又不說什麼?那說明這件事確實如此,千真萬確,不用置疑!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霍去病是千古大英雄,但有一點,他是少年英雄,成名的早,難免有所任性,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苛刻士兵,讓士兵心生怨恨。大膽的假設一下,當然,我是沒有證據的。

可以猜想一下,對士兵殘暴,如果大多數的士兵心中都有恨,難麼霍去病為什麼會在不滿二十四歲就去世了就有點耐人尋味了,不是嗎?

人逼急了,什麼都會做出來的。


泥封老酒


這裡應該是不真實的,如果霍去病不給將士們吃,怎麼會有封狼居胥,將士是不會給寧願把酒肉放臭也不給人吃的將軍賣命的,起碼打仗是不會盡全力的,司馬遷的史記有著強烈的個人情感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