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来佛祖的杰作


对于文物收藏爱好者来说,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都是百闻不如一见的珍宝,所以它们的价值自然很高。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如果对比这两者的价值,究竟哪个更高一些呢?

首先来看一下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的年代要更加久远,而且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下令打造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打造传国玉玺的玉石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人们都听说过和氏璧的故事,其中卞和献玉以及完璧归赵中的主人公就是这块和氏璧。这两个故事人尽皆知,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究的就是和氏璧的价值如何。

当初发现和氏璧的人就是卞和,他当时正在砍柴,在砍柴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和氏璧,卞和一眼就看出来这块玉石是奇珍异宝,所以他马上就将这块玉献给了楚王,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曾经低估了和氏璧的价值,认为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随后卞和因为伤心难过而流出了血泪。

但是后来还是有人看出了和氏璧的真正价值,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秦昭襄王就愿意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和氏璧,可见和氏璧确实简直连城。当然有人认为和氏璧的价值未必有这么高,但是在当时盛传和氏璧就是简直连城的宝物,再者如果和氏璧真的不值钱,秦始皇怎么会用这块玉石来打造传国玉玺呢?

让和氏璧的价格再上一层楼的人就是秦始皇,和氏璧在到了秦始皇的手上之后,它的价值就被无限放大了。

当时正值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个时候他就下令让李斯打造一个印玺,从此之后帝王只有手中持有玉玺才算手握权力,否则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帝王。李斯当时就用这块和氏璧打造了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的制作精良堪称艺术瑰宝,秦始皇每天在处理朝政的时候都会用到传国玉玺。所以这个时候的传国玉玺的价值非常高,到了无可限量的地步,也就是货真价值的无价之宝。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所以《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可是后来这部著作的真迹已经遍寻不到了,市面上流通的都是临摹作品。

有的人认为《兰亭集序》已经作为乾隆皇帝的陪葬品一起葬在地宫里了,因此它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瑰宝,它们的价值无法相比,但是如果从历史价值方面进行衡量,那么传国玉玺确实要更胜一筹。


历史小地主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件著名的失踪国宝,它们在各自的历史岁月中消失,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找寻得到,这两件国宝分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传国玉玺与兰亭序。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

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孤客生




如果这俩件国宝真迹出现了,绝对是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一千多年来从割据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书生,无不从牵挂的梦中惊醒,封建时代的军阀只要拥有"传国玉玺",立即可以中气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应用。

中国书法(包括绘画)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诗文等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其创作极重修养、风韵和气质。

而被书法家们推崇备至的东晋王義之的《兰亭序》仅是冯承素摹本的行书、纸本,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传国玉玺

和氏璧消失的同时,传国玉玺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随着秦国的大一统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于是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统一;比如,他开始用玉治印,并统一规定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了御玺,他令玉工孙寿雕琢过一枚皇帝御玺,称为"天子玺",还让宰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上。刘邦灭秦国得到天下,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证和氏璧的消失其实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来制作"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帝的专制王朝象征,而材料本身又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载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价值超过王義之真迹《兰亭序》。

巜兰亭序》

真迹在何处?

唐太宗珍爱巜兰亭序》,反复观赏,并遣令陪其百年之后。

907年,滥滚龙朱温称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历史典籍关于昭陵的损失文物清单并没有巜兰亭序》的下落。

人们又把怀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则天,她是著名书法家,


今草的范本巜升仙太子碑》即是其亲笔所为,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贺知章草书巜孝经》,和巜升仙太子碑》相比较,虽然字迹相近,艺术效果却远不如《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们知道,在两晋时期,篆、隶、草、真(楷)已经产生齐备,至于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后世书法家多用行书,但是,它无法绝对独立于上述四种书体。换言之,它是一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已瑧化境,这也是两晋书法的一种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总指挥谢安,他也参加了兰亭集会,也是书法家,请看他的书法,几乎与巜兰亭序》字迹相同。

(谢安书法)

酷爱今草的武则天,应该喜欢融草书与楷书于一体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没有把巜兰亭序》陪葬的话,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它带入了乾陵。

虽是推断、猜测,却给书法爱好者们一睹真颜的希望。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作品众彩纷呈,百花盛开,《兰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毕竟是艺术范畴,所以略输"传国玉玺"。


良人执戟2


十个兰亭序真迹也比不上一个传国玉玺。其实原因非常非常简单,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经深入骨髓,有国才有家,天地君亲师,这种观念永远也不会忘记。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你却不能侮辱他,如果你骂他他也会骂你,你打他他也会打你,你侮辱他的国家就算他大字不认识几个也会激怒他,你看历史上很多战争,那些士兵有几个是学识渊博的?可是战争来临不论是博学大夫还是山野农夫,都会怒吼一声拿起武器保卫国家,那些山野农夫有几个知道兰亭序的?可是他们知道有国家,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你把兰亭序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许会不削一顾,可是皇帝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诚惶诚恐。

这世上权力永远大于文化,武力永远大于文化,文化本身不能够保护你,可是武力可以,而且无数的事实证明文化想要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武力的保护。这世上有个民族,他们被称之为流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我说的是哪一个大家都清楚,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武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只能流浪。

传国玉玺的意义在本质上就代表一个国家,虽然现在没有帝王制度了,可是千百年的传统早已经深入我们的血脉,它是一种象征,血脉的象征。我们可以不要兰亭序真迹,就算它再好它也不具备传国玉玺那样伟大的象征意义。为什么博物馆里面所有的稍微大点的鼎都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因为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意义非凡,上古时期制九鼎镇九州,本身意义上它就是权力的象征。可是兰亭序能作为文化的象征吗?它还远远不够资格,真正意义上文字才是我们文化的象征,我觉得甲骨文的意义都比兰亭序的意义更大。兰亭序说白了它更接近文化中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书法艺术还带有一些文化意义,除了这些真的没有更多意义了。

就算兰亭序真迹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吗?能提高民族归属感吗?能让人热血沸腾吗?都不能,可是传国玉玺能,和兰亭序真迹比,它拥有更高等级的意义,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出现,它才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第一。


万物皆明


先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清代田黄冻康熙玉玺拍卖价格2.0285亿人民币,而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卖价格3.08亿人民币。乍看之下,王羲之的另一书法价值是要比一玉玺要贵。但是一对比,玉玺只是康熙无数枚玉玺里比较好的一枚,但书法算是非常靠近王羲之了。

秦始皇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卞和献玉、秦赵争璧、完璧归赵等等。那个时候秦王为了和氏璧愿意割让15座城池,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连城。变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后,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虫鸟篆字。相传玉玺一直从秦始皇开始传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到明初,相传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并能找回传国玉玺。这段玉玺颠沛流离的历史持续了将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变更、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传国玉玺的见证。每一条政策的下达、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调整、每一次托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国历史代代相承的见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被米芾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经过代代相传,最后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由此消失了。

年代久远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历史事件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存世稀少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都是独一无二;

收藏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

材料珍贵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受人推崇上看:传国玉玺

所以:珍贵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当然,如果这两件宝物现世,只会是管制物,放到国家博物馆里,没有人敢把拿出来卖,因为无价。

不务斋


我的天,居然有人认为传国玉玺的价值会比兰亭序真迹高,我的天啊。我的天啊。我的天啊。

你们要明白一个问题,文物本身的年代是不会赋予他太多价值的。所以秦不一定胜过晋。

其次,苏富比叫文物拍卖会还是艺术品拍卖会啊。物件的价格取决于他本身艺术价值。你穿越到晋朝画一幅画也并不值钱。历史上留下来的油画不计其数,不值钱的也不计其数。所以大家要有一个概念,不是老的就值钱。

传国玉玺的文物历史价值可能会高于兰亭序,但是要说拍卖场的价格,绝对不可能高过兰亭序。传国玉玺艺术价值不高,玉本身价格也不高因为非常小相传只有2-3公分大。唯一能体现价值的就是和氏璧的传奇色彩和传国玉玺的身份象征。或许会有人出高价,想要获得尊贵的身份象征。但要说秦始皇地位有多高,还不一定。

为什么说一定是兰亭序,首先晋朝前能留下来的墨宝本身就非常稀罕。加上历代对兰亭序的极致追捧甚至奉为神品,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巅峰。算是一个艺术门类当之无愧的顶峰。你们要知道真正值钱的是艺术。你思考一下对比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都不敢说是油画之冠,而你拥有了兰亭序代表天下书法收藏界你说了算。其他人都是渣渣。如果兰亭现世,绝对会超过20亿。传国玉玺不会超过5亿。

因为玉玺买的是故事。兰亭是艺术。

无语了,评论里一群沙雕,一点文物价值判断常识都没有。李斯刻字又如何,真是笑话。文物的价值来源于艺术价值本身,而不是对于权力的崇拜。太可笑了。换句话说秦始皇拉的屎你们都觉得之前吧?再说传国二字,传的是秦朝的国,后世没有实际意义,就好比明朝的尚方宝剑,拿到清朝就是谋反,拿到今天就是封建余孽。一去电视看多了的沙雕。多看点书再来评论吧。不看书哪怕你去看几集观复嘟嘟再来。


李蒙暴


翻了很多答案。说什么传国玉玺不过一破石头。而兰亭集序是文化集大成者。兰亭序比玉玺价值更高者。我就想笑。

按这个理论,那现在目前各大博物馆的青铜器,金缕玉衣啥都是破铜烂铁了。

说真的如果传国玉玺真出世,凭借它自身的价值和整个几千年中国儒家思想赋予玉玺的意义。 就是我自己去写一份兰亭集序用出世的玉玺敲个章都比王羲之的真迹值钱。


晚夏秋凉雨_


我不太理解题主在问题中所说价值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两种宝物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历史价值?如果单单从经济价值来说,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兰亭集序,都是无价之宝。

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的话,无论多少钱,国家都不会卖给私人的,那是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可是如果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看,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

我认为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说,兰亭集序的价值是要高于传国玉玺的。它是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酒后所作,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处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不要说后人,就连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后,都无法再达到这种水平,所以他后来说了一句话,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说,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帮助我写成的,如果仅凭我个人之力,是绝难完成的。

完成之后,王羲之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成就了该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

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化和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于我们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就是受到了古代兰亭集序这一类书法作品的影响,所以它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可惜后来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时,真迹丢失了,可能被埋进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里,再也没有人见过。

真迹虽然不在了,但是这部书法作品却长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界、书法界和艺术界。它是书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过头来说玉玺,从玉玺本身来说,它就是一块经过经心雕琢的美玉,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皇权永固。

随后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代代相传,玉玺也跟着往下传,所以玉玺的价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运捆在一起的。当中国封建王朝最终结束时,玉玺本身的价值也就到头了。

最后一个拿到玉玺的是五代时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据说他在城破时将自己和玉玺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后的皇帝所用的玉玺都不是正统的,而是自己制作的。

显然,传国玉玺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作用也就结束了,基本上它的价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现在中国历史界、文化界和艺术界,对于兰亭集序的关注度明显是要大于传国玉玺的。

这就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愈发显现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人所关注。而对于玉玺,只是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其搭配的文化价值远不及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件宝物都不见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它们具体在哪里,这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伤。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找到它们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小小嬴政


就这个问题来看价格最高只能是如果了,可能那两个东西已经不在地球上了!


慎独as


眼光、角度、兴趣爱好不同,所作出的选择也不同,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十个兰亭集序也比不上一个传国玉玺的价值高,但在少数书法爱好者眼中,兰亭集序就是世间书法最高造诣,自然价值也就比传国玉玺高了。

先看两件宝物出现的时间。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楚国一个叫卞和的玉工发现了一块宝玉,经过卞和十年的发掘和打磨成一块玉璞,卞和将玉璞送给楚文王开始。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之后经历无数朝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



兰亭序面世于公元353年,也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东晋著名书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达官贵人、世家子弟共41人相聚今浙江绍兴,举行一种去除疾病和不详征兆的活动,同时饮酒做诗写赋,事后将作品归结为一合集,由王羲之写了一篇序描述此事,这本序就是兰亭序。

从公元353年到今天,也就是1666年,也就是兰亭序存在的时间只有1666年历史,相比于传国玉玺的2719年,时间上晚了1053年。对于文物来说,越是古老的东西,就越是珍贵,从时间上看,传国玉玺比兰亭序珍贵得多。



再看两种宝物的载体比较。

传国玉玺是一块玉,玉是能保存很长时间的,即使是在空气中,玉也能够保存,而不会损坏或者自然氧化消失,因此传国玉玺比较好保存。



兰亭序是出现在东晋时期,那个时候已经有纸了,相传兰亭序真迹是王羲之用鼠须笔写在一种叫蚕茧纸的载体上,而蚕茧纸是一种用构树皮纤维做成的纸张,众所周知,纸张的保存是比较难的,既要控制干湿度,又要防止氧化,时间长了墨迹还容易变化,甚至消失。

从保存方法上来看,越是难保存的文物价值就越高,从这一点来看,兰亭序价值比传国玉玺高。



最后看两种宝物的价值对比。

衡量文物的价值,就得看文物在历史上凝聚了哪些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文物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就是文物本身的价值,无形价值就是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国玉玺的前身和氏壁,在成为玉玺之前,就经历479年的历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献玉给楚王,两次被遭受残酷刑法,直到最后一次和氏壁才真正显示出价值,没有卞和的执着和顽强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传国玉玺,这是传国玉玺最早的文化价值。



之后和氏璧还经历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最后在秦统一天下之后,和氏璧才回到秦国手中,才由李斯制作成传国玉玺,上刻八个大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才真正成为传国的玉玺。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而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身份证,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的作用就是显示天子的正统性,没有传国玉玺的皇帝,就相当于没有合法性的皇帝一样,其文化价值如同传国玉玺上所刻8个大字的含义:既然受了天命,就应当国运长寿昌盛。



至此,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拥有传国玉玺为正统性、合法性,即使没有传国玉玺,也要刻一个假的出来代替,可见传国玉玺对于皇帝的重要性。同时 ,传国玉玺见证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最高统治者的兴衰和朝代更替的残酷,更是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毕生精力,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玉玺文化,是任何其他物品都取代不了的。

兰亭序是一帮文人墨客在闲睱之际,一边喝酒一边鸣诗作赋,这完全就是一种消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沙龙之类的,最后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这些作品作了一个序,充其量就是特定时代的一幅文学作品。



兰亭序的内容就是记载当时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了人物、时间、地点和大概的事情,内容并无出色之处,真正出色的是其书法。

兰亭序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出自王羲之这个五千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手,代表了中国五千历史书法界的最高造诣,如果你不是书法界和文化界的专业人才,你不会对兰亭序感兴趣的。



所以,传国玉玺和兰亭序放在一起,真要比价值的话,就相当于拿今天的某地一个书法协会跟一个国家性的组织来比重要性一样,兰亭序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无法与传国玉玺相比,但在书法家眼中,却是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