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族、联合蒙古、消灭明朝的过程中,都是以战争为主,以联姻为辅。不管是战争还是联姻,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的妃子明确记载在史册中的有14人。
努尔哈赤的初婚是19岁,在万历五年(1576年)。他遵父母之命与佟佳氏成婚。除了初婚的佟佳氏外,其余13位妻妾的娶嫁,几乎都有一场战争或政治联盟为背景。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落时期纳妃6人,即万历十二年(1583年)纳庶妃钮祜禄氏与兆佳氏,十三年(1584年)纳继妃富察氏,十四年(1285年)纳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十六年(1587年)纳叶赫那拉氏(即皇太极生母孝慈后)和哈达那拉氏。

在这6人之中,只有与继妃富察氏才是在爱新觉罗氏家族内部婚姻。富察氏名衮代,原是景祖觉昌安三哥索长阿之孙威准的妻子,威准死后,她在万历十三年(1584年)再嫁给努尔哈赤。其余5人,均为建州不同女真部落间的联姻。

庶妃钮祜禄氏、兆佳氏、伊尔根觉罗氏,是因为努尔哈赤吞并了建州女真的栋鄂部、苏克素护河部以后所纳之妃。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海西女真。晚明时期的女真各部落中,除建州女真外,以海西女真中的扈伦四部中的哈达部和叶赫部最强。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


哈达部首领万汗因对明王朝恭顺,曾在万历十三年(1584年)被明王朝授为龙虎将军,成为女真各部落中最重要的亲明势力之一。

万历十年(1581年),万汗死,长子扈尔干、季子孟格布禄和私生子康古陆争权。

万历十五年(1286年),康古陆联合孟格布禄进攻扈尔于的儿子歹商。同时,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因父亲杨吉砮、伯父清佳砮在万历三年(1574年)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杀死,也被卷入哈达部这场内讧中。纳林布禄借口亲姑母温姐为孟格布禄之母,与孟格布禄结成联盟,进攻歹商,意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同时报李成梁杀父之仇。纳林布禄的意图,被明王朝知晓。

为了分化女真部落,不让纳林布禄做大,明王朝出面让歹商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联姻。这桩婚姻对努尔哈赤来说是求之不得。因为努尔哈赤此时的目标就是哈达部和叶赫部。与哈达部联姻正是努尔哈赤准备插手海西女真的大好机会。因此,这件婚事很快便确定下来。

万历十六年(1587年)四月,歹商送妹妹哈达那拉氏到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完婚。哈达那拉氏从此成为努尔哈赤的妃子。

<strong>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的婚姻也是属于这种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努尔哈赤早年曾经去过叶赫部。叶赫部首领杨吉砮(纳林布禄父)看到努尔哈赤惊为非常之人,对努尔哈赤云:“我有幼女,侯其长,当奉侍。”努尔哈赤对于扩大自己势力当然万分愿意,便回复:“汝欲结盟好,长者可妻,何幼耶?”杨吉砮云:“我非惜长,但幼女仪容端庄,举止不凡,堪为君配。”

此时,杨吉砮之女还很年幼,而努尔哈赤也认为结婚的时机也不成熟,这桩婚事便拖到万历十六年(1587年)才完婚。

这一年刚好明王朝因为纳林布禄介入哈达部内讧,发兵攻打叶赫部。纳林布禄抵抗不敌,开城投降,明王朝规定叶赫部与哈达部向明王朝纳贡。


对明王朝来说,叶赫部纳林布禄虽然归顺了,但比长年顺从朝廷的哈达部来说,待遇完全不同。所以野心勃勃的纳林布禄需要与友好的邻近部落联合,而联姻是最好的手段之一。这种形势下促成了叶赫那拉氏与努尔哈赤的婚姻。

同一年九月,纳林布禄亲自将妹妹送往建州女真,与努尔哈赤完婚。新娘名为孟古姐姐,此时仅十四岁,万历二十年(1592年)后生了清太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死去,皇太极即位建立清朝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为大清),崇德元年加尊谥为“孝慈武皇后”,康熙年间改谥为“孝慈高皇后”。叶赫、建州两部的这次联姻,改变了女真部落之间的形势。

<strong>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扈伦四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联合科尔沁、瓜尔佳、朱舍里等蒙古各部落,合兵三万余人,向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大举进攻,但结果却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利,这场战役称之为“癸巳之战”,自此之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受到重创,而努尔哈赤实力大大增强,统一女真各部落已无阻碍。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海西四部与努尔哈赤结成婚盟。《清太祖实录》记载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同遣使告上曰:“吾等不道,兵败名辱。自今以后,愿复缔前好,重以婚媾。”

这次婚盟一共达成了三项婚约。

  • 一是叶赫部首领布扬古(纳林布禄侄子)愿将自己14岁的妹妹(即孝慈后孟古姐姐侄女)许配给努尔哈赤。
  • 二是叶赫部首领金台石(纳林布禄弟弟)愿将自己的女儿嫁绐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 三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女额石泰嫁与乌拉部首领布占泰。

这为努尔哈赤吞并海西女真做好了准备。《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对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警告:“汝等应此盟言则已,不然,吾待三年,果不相好,必统兵伐之。”

此次婚盟的三项婚约,第二项与第三项很快就完成了,

然而努尔哈赤自己的婚姻却因为与叶赫部的对抗而遥遥无期,日后也构成了著名的“叶赫老女”问题。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叶赫老女”诅咒的最佳品牌——慈禧


这次婚盟之后,努尔哈赤又纳妃6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娶大妃阿巴亥,万历三十年(1602年)纳庶妃觉罗氏,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纳叶赫那拉氏和西林觉罗氏,万历四十年(1612年)和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纳两位蒙古亲王之女。

这几场联姻中与乌拉部蒙古部的联姻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浓厚。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吞并哈达部;哈达部灭亡后不到一年,乌拉部布占泰将自己兄长满泰之女阿巴亥嫁与努尔哈赤,这就是以后成为努尔哈赤大妃的乌拉那拉氏。

布占泰一直对努尔哈赤的实力感到忌惮,却又不敢轻易得罪。因为哈达部的前车之鉴,哈达部尽管早已与建州女真结盟,部落首领又做了努尔哈赤的女婿,但依然避免不了吞并。

布占泰很清楚努尔哈赤的野心,为此他决定实行联姻政策进行联盟。一方面加强自己与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联姻,以遏制努尔哈赤。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布占泰将妹妹嫁给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娶舒尔哈齐之女为妻。

另一方面,又嫁侄女嫁给努尔哈赤为妻,防止努尔哈赤对自己下手。因此,布占泰不顾侄女阿巴亥仅为十二岁的幼女,就直接将她嫁给已年过四十三岁的努尔哈赤。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是布占泰为保住乌拉部抛出的一个牺牲品。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阿巴亥剧照


但是布占泰依然低估了努尔哈赤的决心,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灭辉发部;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努尔哈赤灭乌拉部。

随着努尔哈赤对女真部落的统一,他的眼光转向了蒙古部落,他的联姻范围也由女真部落扩大到蒙古部落中。

但是,努尔哈赤的一生中与蒙古部落的联姻,跟他与女真部落的联姻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睦邻友好的平等结盟:既没有征服战争的直接背景,也没有征服对方的直接动机。

这种平等的态度,不是因为努尔哈赤对蒙古各部落很友善,而是因为当时的蒙古部落人多势大,至少比女真部落强大的多,而且还是女真部落的老师。

尽管万历二十一年时,努尔哈赤曾将与海西女真联盟的蒙古科尔沁部击败,然而当时女真各部落的统一尚未完成,也没有条件把蒙古部落视为自己的敌手。相反,<strong>深谙“远交近攻”策略的努尔哈赤为了自己统一女真部落的事业必然要保持与蒙古各部落的友好关系。“远交”者,是指乌拉部、科尔沁蒙古、喀尔喀蒙古及朝鲜等部落或国家;“近攻”者,就是他当时的主要敌手叶赫、哈达等部。自癸巳之战后,科尔沁、喀尔喀等蒙古部落开始向建州女真靠拢,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进驼马,遣使往来不绝”。在《圣武记》中也记载努尔哈赤有过“得一蒙古人胜得十朝鲜人”的言论。

就这样,在女真、蒙古双方都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科尔沁、喀尔喀与建州之间,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友好关系。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科尔沁草原


到了万历四十年(1612年),女真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努尔哈赤已灭掉哈达、辉发二部,而与叶赫部成水火之势;而实力大损的乌拉部首领布占泰,却长期摇摆在建州女真和叶赫部之间,这令努尔哈赤十分恼怒。

对于这个“骑墙”女真部落,努尔哈赤早想灭掉,但是此时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决定先进一步强化与蒙古部落的联姻。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努尔哈赤以科尔沁蒙古贝勒明安之女“颇有丰姿”为名,“遣使欲娶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送其女来。太祖以礼亲迎,大宴成婚”。这次联姻,使蒙古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的关系更进一步。次年,努尔哈赤大败乌拉部,布占泰逃往叶赫部,乌拉部灭亡。

<strong>至此,女真各部落中,只剩下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为敌了。

为此,努尔哈赤再次与蒙古各部落联姻。在与科尔沁蒙古贝勒明安联姻后的几年内,建州女真与蒙古科尔沁部、喀尔喀部之间又达成几项联姻。

其中除了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四子皇太极、五子莽古尔泰分别娶了蒙古贝勒之女外,还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努娶科尔沁部郡王孔果尔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博尔济吉特氏一直活到康熙四年(1664年),被尊为寿康太妃。

贯穿清王朝始终的满蒙联姻,就是从此奠定的基础。



以政治为背景的联姻,在古代封建社会虽然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但是很少像努尔哈赤这样交错复杂。而正是努尔哈赤开创的这种复杂且繁多的满蒙联姻方式,影响清朝几百年,使得清王朝的边疆前所未有的稳固。

努尔哈赤的两大武器,战争与联姻,奠定清朝稳固的边疆

珍贵资料——满老档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