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發

吉林日報記者 王欣欣

“姚書記在我們眼裡就是‘網紅’,帶貨能力太強了。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村裡溜達雞下蛋的速度明顯拖了姚書記的後腿。”在長嶺縣流水鎮愛國村,駐村第一書記姚一夫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讓鄉親們得到了實惠。

“鄉親們庭院裡種植的農產品都是綠色的,我拿到網上去賣,不但銷路更廣,價格也更高一些。”姚一夫告訴我們。

“這筆錢就是我家的希望。”愛國村貧困戶宋福軍夫妻都是殘疾人,供孩子讀書非常困難。他們在自家小院裡種植了油葵,在網上銷路很好,有了不錯的收入。

採取“庭院經濟+貧困戶”模式,通過互聯網讓百姓獲得實惠,是長嶺縣眾多扶貧措施中的一項。

長嶺縣連續3年共投入縣本級財政資金4500萬元,鼓勵貧困戶利用房前屋後種植穀子、馬鈴薯等特色作物,每平方米補貼2元,戶均增收1500元,真正使小庭院發揮出大作用。

近幾年,長嶺縣為興源、盤古等合作社發放量化資金4100萬元,合作期限為15年,支持合作社發展壯大,縣裡每年收益410萬元。其中,興源合作社投入量化資金2482萬元,建設溫室大棚150棟,總規模達到500棟,在帶動全縣2482戶三星級貧困戶的基礎上,帶動入社村民400多戶,戶均年收入可達5萬元。同時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將新風村馬場屯等6個自然屯土地整體流轉給合作社,1700名群眾搬進裝修精緻、寬敞明亮、終身免交取暖費的樓房。入社社員新農合全部由合作社交付,在興源中醫院就醫的社員,除新農合報銷的費用外,全部由合作社承擔,社員看病不花一分錢,徹底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後顧之憂,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扶貧不是救濟,激活社員內生動力是根本。加入合作社只是第一步,接著,我要讓社員全都有活兒幹,有收入。”合作社負責人張造力說,為帶動全鎮貧困戶脫貧,合作社及企業與鎮政府達成用工協議,符合用工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同等條件優先安排用工,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的願望。

“脫貧致富不能‘吃等食兒’。同樣是這片地,同樣是這些人,過去就貧困,現在就富裕。多虧了合作社,讓我們有活兒幹,有錢掙。”社員李鵬飛樂呵呵地說。

長嶺縣採取“合作養殖+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光伏+貧困戶”“庭院經濟+貧困戶”等模式,強化產業扶貧,使造血功能不斷增強,從而加快了脫貧攻堅戰役奔向全面勝利的步伐。

多年來,該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精準發力、盡銳出戰、合力攻堅,強化項目建設,把扶貧項目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實施扶貧項目224個,重點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貧困群眾安居、基礎設施提質“三項工程”。此外,把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深入開展“黨建領航促脫貧”活動,把基層堡壘建得更強、班子建得更好,助力脫貧攻堅向縱深開展。

“我們將持續加大脫貧攻堅工作力度,全面提高醫療、教育、住房等保障水平,確保各項扶貧舉措精準到位。對扶貧項目開展‘回頭看’,進一步挖掘資源優勢開展招商引資,真正讓產業扶貧項目可持續發展,持續穩固並不斷擴大現有脫貧成果。”該縣有關負責同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