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导读: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正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低潮时期,在社会的现实黑暗压抑下,《祝福》中描写了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一生。尽管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终究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就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真正意义。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封建社会时期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生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

小说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通过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揭示祥林嫂在封建社会里的悲惨遭遇,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婚姻习俗 :

第一次婚姻,,祥林嫂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后来丈夫去世,祥林嫂守寡,悲剧从此开始,可见是早婚习俗把她拉上了悲剧之路。

丈夫死后,人们认为,亡夫鬼魂会附着在寡妇身上,被认为不祥。因此,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就“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而四婶看她模样周正,手脚又壮大,不开口说一句话,象一个安份耐劳的人,就勉强将她留下了。

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还体现在对婚姻的买卖上,即“买卖婚姻”。婆婆把祥林嫂卖到山里去,鲁镇的人不仅不同情祥林嫂,反而还称赞婆婆精明能干,很会打算。

婆婆不仅可以自由买卖婚姻,而且还是把祥林嫂抢来,送到山里去的,实行的是“抢婚”习俗。这一习俗,一般发生在下层社会中,在当时也并不犯法。在鲁镇的人看来,婆婆当然有权处置未生儿子的儿媳妇,儿媳妇要完全听从婆婆的管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贞节习俗:

祥林嫂跟贺老六成家生子,人们还叫她“祥林嫂”,封建社会,“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出嫁之后,甚至姓氏也得“从夫”。

一方面表现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从一而终”的习俗观念,这种“从一而终”的习俗观念,早已牢固地植根于祥林嫂的意识之中,控制着她的言行和心理。

祥林嫂被迫改嫁时,拼死的反抗,以致留下“额角上的伤疤”。如果祥林嫂没有背负着这种沉重的精神枷锁,她也不会为改嫁怕名节丧失而如此出格地进行反抗。如果鲁镇的人们没有“从一而终”的贞节习俗的观念,人们也不会总叫她“祥林嫂”。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祭祀习俗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虽然活干得多而重,但她的嘴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此时,,祥林嫂可以参与祭祀,是因为她还没有再嫁,还有成为贞妇烈女的可能,也表明她被鲁镇暂时接受和承认了。

当祥林嫂再次丧夫,第二次到鲁家做女工时,她的生活和命运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认为祥林嫂的命太硬了,她又第二次克死了丈夫。

祥林嫂背负着不贞不节不洁不祥伤风败俗的诸多罪名,她是个再寡的寡妇,用柳妈的话说:“还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祥林嫂那双连丧两夫“不干净”的手,只能做些粗下的活。即使祥林嫂捐了门槛,也没资格在祖宗面前摆贡品了。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祖先的世界,如同人世间下辈人要尊敬上辈人一样,乃是由其父子孙以及他们的妻子们所祭祀的死后世界。

子孙们如果定期祭祀祖先,祖先就能保证子孙的繁荣。鲁四老爷当然高度重视祭祀活动,因此,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非常忌讳祥林嫂了。

于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时节,现在却轮到祥林嫂清闲了,祥林嫂连“一切饭菜”都不能做了, “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因为她是寡妇而再嫁。

按理来说,祥林嫂本应受到社会的同情,但一系列的对寡妇的禁忌,使人们不约而同地受其影响,为她编织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由她生活的背景环境和命运史造成:

一、祥林嫂生活的背景环境

祥林嫂的生活环境描包括背景,周围的气氛,人物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等方面,决定了她的命运。

作为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祥林嫂生活的时期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黑暗的旧社会,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死气沉沉的江南农村。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造就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遇。

从一开始的故事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同时,祥林嫂的经历也点出了那时候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通过环境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就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二、祥林嫂的命运史

情节是人物性格历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就是祥林嫂性格的历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严厉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鲁镇做女工。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这样的生活她就很满足,渐渐地有了笑影。

这些情节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卖到了贺家墺,她一路嚎骂,拜不成天地,一头撞到香案角上,这些情节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

祥林嫂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悲剧,在她的命运展开中,她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出她活生生鲜明的个性。

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她善良,勤劳,随遇而安,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只是商品,附属于父母,公婆或丈夫,夫权对于妇女的压迫是十分严酷的,那时候的妇女是没有一点儿地位的,完全是丈夫的奴隶,听从丈夫的任意摆布。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更突出的是,祥林嫂受封建“夫权”思想的影响太深,在她丈夫死后,便抱定了“从一而终”的决心,为了逃避婆婆逼她嫁人,竟甘冒“犯上”的罪名,只身逃出婆家。离开了让她再嫁的婆婆,便在鲁四老爷家中做了女佣,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祥林嫂还受“神权”的压迫和毒害,要是通过“捐门槛”及这前后的变化来表现的。由于祥林嫂嫁过两个男人,违背了封建传统的习惯,违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伦理道德,所以,她被人们看作是“败坏风俗”的肮脏女人。

同时,祥林嫂也有反抗精神,当婆婆为了给小叔子娶媳妇,把她许给深山野坳的贺六时,祥林嫂不依,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祥林嫂拒绝再婚,对封建婚姻、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

在她改嫁贺老六之后,应该说确实是“交了好运”,不但生了个儿子,而且“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婆婆的管教,男人也有的是力气,对她也不错,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很明显,改嫁后的生活要比守寡好得多,但是,当贺老六死后,她还是愿意继续守寡,要不是儿子被狼衔去了,她是“可以守着”的。这又说明祥林嫂受封建毒害之深,并不是一次生活经验可以解救的,她更不可能明白,在封建社会里,并没有一条妇女的自由生活。

你要遵守道从夫权,守寡不嫁,但是婆婆要你嫁,则违背了“从一而终”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那么坚持不嫁呢?则违背了婆婆的旨意,是“犯上”的行为,也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这使她左右为难,总之,她嫁与不嫁都逃不了违背封建礼教的罪名,甚至就连祥林嫂的捐门槛,同样也是她不觉悟的表现。

她不但相信自己嫁了两个男人是一种罪孽,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而且,居然还相信只要花十二千大钱捐一条门槛,就可以赎了一世的罪名。

正因为她对这种封建迷信思想深信不移,才会在捐门槛之后,由于仍然不被社会所原谅而一下子精神崩溃。当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后,祥林嫂唯一的生命支柱没有了,从此之后,她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食吃会到村里来......”,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句话,此时她已经麻木了,失去了理智,成了一个“木偶人”。

《祝福》: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

结语:

祥林嫂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这两种环境里沉浮,她在婆婆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所以,不得不弃家而逃,到了鲁四老爷家,是一位暂时做稳了的奴隶,所以,“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但是,这样第二种时代对她却太短了,当她又重新回到鲁家时,已无法再做奴隶了。祥林嫂后来的生活更加可悲,穷困潦倒,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是一个乞丐应有的架势,而且处境十分凄惨,碗是破的,空的,竹竿也是随手拾来的,比人还高,而且还用了多时,下端已开了裂。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势力的强大,而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勤劳,纯朴,习惯于受苦难的农村妇女一生的悲惨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