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有位朋友說,他們父子間的關係很糟糕,他中學畢業就出來工作,出來工作後好幾年都沒有回過家,也不願意給家裡打電話。為什麼呢?他說是為了躲避父親,但是他不知道到底在躲什麼,總之就是越遠越舒服。

我們順著這個話題談了下去,他說起了一件事情。


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大概在電腦才剛剛開始普及的年代,他的父親覺得計算機未來大有發展,就讓他去學電腦。那時候,他真的覺得父親是高瞻遠矚。他出來工作幾年,自己也存了點錢,就想自己去買臺電腦,然後更好的往計算機這個行業發展。

結果,他爸爸暴怒,極力的反對他買電腦。當時的情況是,父親揚言道,他如果敢自己去買電腦就斷絕父子關係。他當時還有些不解和反抗,結果他爸爸一個耳光就抽了過來。

他說完全理解不了,最初是父親讓他去學電腦的,為什麼這時候自己想買個電腦時父親就如此大的反應。當時他還以為是錢的問題,畢竟他中學畢業出來工作,收入也不高,但這錢他自己也準備好了,不用父母的呀。為什麼呢?至於麼,買個電腦就要斷絕父子關係。

我們繼續深入的談下去才發現,當初學電腦是他父親的主意,現在買電腦是他自己想法,而且這個想法沒有和父親商量就已經決定要買了。就是這個原因嚴重刺激到了他的父親。所以,沒有經過他父親的同意,這個行為再好,這個學習再有前途,都要和他斷絕父子關係。

如何理解這位父親的行為呢?


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微博上有個新聞,說某女士出嫁時,她的母親就要求她,住到夫家後每天要打一個電話回來,而且每個星期要回一次孃家。基本上她也都照做了。但最近一年,因為備孕及工作等原因,她偶爾會忘記打電話。女兒忘打一次電話,她的母親賭氣不吃不睡,直到女兒打電話來安撫。

母親當著親朋好友的面說,以後每天要給家裡打個電話,每週要回孃家探親一次。她本以為母親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但母親表情非常嚴肅,並且要求她當場答應,還說:在場的親戚朋友都是見證人,你可不能食言。

她說:沒出嫁之前,還沒覺得媽媽這麼粘,現在反而覺得她非常依賴我。這份愛,讓她覺得壓力很大。

這位母親好像變成了孩子,而女兒則變成了媽媽。女兒充分的去考慮媽媽的感受,但是媽媽卻並未理解女兒的感受,甚至好像都看不到女兒在備孕及工作的真實情況,根本不考慮這麼做會給女兒造成困擾。

這位母親的行為,似乎在表達依賴,實際上卻是隱藏在家庭關係間的控制。


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愛,往往成了控制親子關係的藉口。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裡面解釋了,這不是愛,這是控制,把控制當成愛,愛就成了一種傷害。在家庭關係中,控制者把控制當做愛的體現。

控制慾望太強的人,會是別人的噩夢,他們勢必會追求讓別人聽自己的,而構成對對方意志的絞殺。所以對方總會想要逃走,但是控制者通常不會認為自己有控制慾或自己在壓制別人。

比如那位父親,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兒子未來的發展,而是兒子是否有順著他的意願。之所以他的兒子要躲避,躲避的就是這種無形的控制。所以那位他可以支持兒子去學電腦,但是卻不允許兒子自己往計算機行業進行發展。

兒子彷彿是被他虛構出來的幻想,一切都聽他的指令,然後在他的引導下最後走向事業的成功。但凡孩子有半點自己的主動性,哪怕是積極的,哪怕是對工作對未來有幫助的,也是不可以的。

這樣的狀態,兒子自然想要逃走,沒有人願意變成一個傀儡。


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不僅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裡嗎也常常出現類似的情形。有則新聞說,一名女性因與丈夫發生感情糾紛,負氣欲跳樓輕生。民警出手營救後,女子反而抱怨民警動作太迅速。

女子抱怨民警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做法其實也是藉著跳樓來對丈夫施壓。自殺的動機,不是示弱,而是為了爭奪在家庭中的權力。以死相拼,不是自我放棄,而是以退為進,是為了積攢道德資本,是為了達到道德的制高點:我是對的,你們都得聽我的。

這是在玩受害者遊戲的終極版,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將對方推到加害者位置,加上外圍還有那麼多的觀眾,如此一來,便有了道德資本和權力資本,似乎就可以迫使別人遵從自己的意願。

一旦控制者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伴侶,子女等,他們對於真實的人的想法就會不聞不問。


親子關係,是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愛,是界限的尊重,控制,則是界限的入侵。

當我們以愛的名義入侵孩子的界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維護相互之間的愛,而是在阻礙關係的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中提到的那位朋友,會和父親的關係越來越遠。其實是父親把孩子給逼走了。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身上,就容易忽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甚至父母會覺得,孩子如果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自己就會有將要被拋棄的感覺。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覺察自己,當你否定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說為他好的時候,你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在為孩子好。還是說,其實你是在利用孩子對父母的愛來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哪怕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假如我們不發生改變,孩子會很痛苦,因為成長是必然的。孩子必然會離我們而去,你是希望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成長,還是帶著怨懟的憤恨離你而去。

希望我們的親子關係,可以成為愛的延續,而非愛的羈絆。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