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一本真正分析讲解到位的,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书吧,谢谢?

Sonic24174919109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阳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在日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

要想理解心学,那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去体悟。目前市面上一搜一大把关于这类的书,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鱼目混珠的书籍,确实很难挑选适合我们的,甚至有些书籍确实就是垃圾。因此我们应该尽量看比较出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等人的讲解,然后再看原本。

我推荐的第一本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不是中国哲学史。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籍,要想理解心学,必然绕不开先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线路,推荐先看这本。

下面就可以看阳明公的语录集《传习录》了。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本书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它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最后可以再看《大学问》,这本书,被誉为学习心学的入门级书籍,书中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是每个想要学习心学的人都必须要学习钻研的第一步,而只要读懂读透了这本书,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正式踏入了心学的殿堂。

如果还有其他人推荐你看别的人的注解或者自己去购买的这类书籍话,切记任何人的注解都只是辅助你去了解心学的工具,切不能把别人的注解当成就是心学的全部。






大额头者


我是行文恣意作者丘山直心,我推荐《传习录》这本书。

首先要说明一点,王阳明虽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他本人并没有著书立说。《传习录》这本书也不是他本人的作品,而是在他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生前的言行和书信往来编纂整理产生的一本书籍。

其次市面上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作品很多,比如《明朝一哥——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等等。但是这些作品都掺杂了作者对于王阳明心学的主观意见,所以真正想要了解王阳明心学,这些作品并不合适。

最后读书一定要读原典,就是那种不惨杂任何主观意见的作品。也就是《传习录》这本书,完全是王阳明生前的言行,还有书信。没有什么讲解。相信真正去读的人,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单纯的吸取他人讲解的观点。


行文恣意


首先,最基础的是邓艾民《传习录注疏》,然后是《王阳明全集》《王畿集》,尽量在未看原著前,不要看市面上商业味道的心学书籍。

最近不少人研读《习传录》的人抱怨:“心学太难懂了,读了很多遍,还是似懂非懂。是不是自己资质太差了?心学适合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是阳明先生根本就是在忽悠人?”

其实,大可不必着急。不要说我们这些五百年后读《传习录》的人,就是编刻《传习录》、朝夕得阳明先生提点的大弟子钱德洪也曾这样感慨:“德洪自辛巳冬始见先生于姚,再见于越,于先生教若恍恍可即,然未得入头处。”(《刻文录叙说》)

钱德洪说出了与我们同样的烦恼--“若恍恍可即”,实际上是“未得入头处”,也就是似懂非懂。好比是一个门外徘徊的人,偶尔通过门里出来的人对门内景象一番描述,实际自己并未亲见。

那么,该怎样入门?饱览一番门内的壮丽景观呢?钱德洪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他随后说:“同门先辈有指以静坐者。遂觅光相僧房,闭门凝神净虑。倏见此心真体。”(《刻文录叙说》)

对了,就是静坐。其实阳明龙场悟道之时,也是“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年谱》)

后来,阳明把自己悟道入门之功传给了诸弟子,他在《与辰中诸生》中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在《传习录》中,他这样说:“初学时如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按照《年谱》所记,阳明正式提出静坐入门方法是在他39岁时,也就是龙场悟道后一年。“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年谱》)

随后到50岁时,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正式卓然成一家。即“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钱德洪《刻文录叙说》)此后,在与弟子一对一教导中,阳明主要在言语之中“直指本体”。

这是不是意味着静坐之功就可以不用了?

《年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生发舟广信,沿途诸生徐樾,张士贤等请见,先生俱谢以兵事未暇,许回途相见。徐樾自贵溪追至余干,先生令登舟。樾方自白鹿洞打坐,有禅定意。先生目而得之,令举似。曰:“不是。”已而稍变前语。又曰:“不是。”已而更端。先生曰:“近之矣。此体岂有方所,譬之此烛,光无不在,不可以烛上为光。”因指舟中曰:“此亦是光,此亦是光。”直指出舟外水面曰:“此亦是光。”樾领谢而别。”

阳明“目而得之”徐樾有“禅定意”,就令其“举似”,这显然是一种鼓励,并且很有耐心地听:“你在静中得到什么了?”最后才说“近之矣。”可见其晚年对静坐之功还是非常肯定的。因为,毕竟当年自己就是以此途径悟道成功的啊!

说到这,您是不是想尝试静坐了呢?


国学宗师


本人首次接触阳明心学就是被这本书给吸引,当时看完有种心灵的震撼: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契合我的自身经验和需求。因此开始了疯狂搜罗阳明心学的不归路。

《传习录》是接下来必看的,其原版是比较浅显,建议从中篇看起,回过头看上和下,因为上、下篇中引述了很多《大学》等四书五经的内容,如果没接触过,反而读不下去。中篇有一些内容是比较系统的阐述阳明心学的理论,如拔本塞源论等,一气呵成读下来有醐醍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再下来可以找找钱穆和梁启超对阳明心学的一些介绍,也是高屋建瓴,伟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再下来可以找找陈来和熊十力的作品。

据说新儒家中熊十力是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本人刚刚接触。

呵呵,如果只是出于闲情,看看第一本就足以,如果想以心学指导自己人生,不妨顺次而下,必有所得。

熊氏可能是中国史上对哲学本源思考最精深的一位,基本上调和了朱子和阳明子之间的分歧。立论至大正中,为吾所宗。

当你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每一条都是上山的路。

做人做学问,要先立其大者,古人诚不我欺。


林意诗语


请问什么叫分析到位呢?每个人的每个时期经历的情形都是不一样的,就是即使把这本书的情况分析到位,那等你遇到和这个情况相似的事的时候也不会应用。因为现在的知识碎片化太多了,没有一个根。比如说一棵树,只有枝杈,没有根,那一样是活不了。应该好好学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再去发展枝枝杈杈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易经传播小助手


建议听吉林大学教授杨军讲的,王阳明《传心录》心得,


依花依茶


阳明心学也就是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真正分析讲解到位的可以读一下阳明心解和阳明全书。


星缘2020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讲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