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很懶但是又不想改正,這是不是心理上的問題?

張海ded123-


題主您好,人的每一個行為習慣都有功能性,沒有足夠的理由,我們不可能長久的做某件事,特別是看起來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情。


所以,您的“懶”一定也有它存在的原因,它肯定是在某種意義上滿足了你的需要,才會被你持之以恆的保留下來。

在廣闊的沙漠上有一種植物叫沙棘。沙棘的外表普通,但是很多的沙棘的根能長到地下五十米,向四周延伸三四百米。


人的行為習慣就如同沙棘的根系,成因錯綜複雜,不變的是這些表現都有強韌的心理基礎。


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每當我拖延,我犯懶的時候,周圍的人對我是什麼態度?我的反應和感覺又是怎樣的?


可以假設一下,通過犯懶,你和外界建立了你渴望的聯結,而這種方式是由你的潛意識驅動的。


我認識一個姑娘,在外面永遠是乾淨利索的一個人,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可是她媽曾經跟我抱怨說自己的閨女特別懶,在家裡什麼也不幹,想讓她乾點活得說上七八次,這和我對這姑娘的印象判若兩人。


後來有一次聊天,聊到了她的成長的經歷才知道。從小學到高中,她媽媽包辦了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除了學習之外的生活瑣事從不讓她插手,說是不能耽誤學習的時間。包括吃什麼,穿什麼,都是由媽媽拍板決定,這姑娘只能接受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等她長大了,媽媽撒手放權了,可她根本提不起興致做事情,而且她媽越催她幹活她越不想動。

  • 其實,這個姑娘是在用懶來抗議和報復媽媽往往的控制:"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我的時間從來不是我的,我現在就是要通過什麼都不做來耗盡為別人活著的時間。”


  • 另外,她的一部分心理功能還固著在兒童的階段,通過做一個什麼都不會幹的孩子,來滿足母親潛意識中希望她永遠是需要媽媽的孩子的願望。


  • 通過犯懶來造成衝突,衝突是母親和女兒維繫彼此之間依戀關係的工具。

衝突使親情保持在高濃度的水平,是雙方對彼此邊界的互相侵犯,這種侵犯是雙方共謀完成的。這就像彼此嫌棄卻又不能分離。


  • 她媽媽反覆的催促是一種外在理由,使得本來姑娘本身改變的內在理由變得不再充分,本來還想改變,可是因為不想認同母親的外在理由,而選擇保持現狀。

有時候我們知道自己的一些習慣是問題,卻又無法立刻改掉,這是很正常不過的,正是這些“壞”習慣再保護我們,防止我們面對更讓我們崩潰的現實。你可以把它看做是自己的朋友,給自己一些時間,看清使你犯懶的真正原因,逐漸解決,問題就能成為你的動力。


我是@白巧克的文件夾,努力做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心理學人


白巧克力的文件夾


知道自己懶,卻不想改正,這不是心理上的問題,還是因為懶,你懶得改變,哈哈。


知道自己有問題是一回事,行動上做改變又是一回事。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立flag又打臉的事情發生了。


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卻不想改變,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適區——現狀其實自己是能夠接受的,雖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變一下會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較起來,他寧願維持現狀。



那麼,到底什麼能夠激發一個人做出行動上的改變呢?


要麼現狀已經非常糟糕,不改變會有嚴重後果,要麼改變之後,他能夠得到預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輩子煙的人,屢次戒菸都失敗,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菸就會危及到生命,那麼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菸成功。


比如,有人叫著減肥,卻越減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開始運動的,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男神嫌棄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經影響到身體健康,不然,一個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覺得瘦點更美,可能也不會花大力氣去減肥。


所以有堅決的行動來改變的人,一定是這個缺點已經讓自己痛苦,改變會有好處,他才會走出舒適區,做出行動。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難。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懶又不想改變,還是因為懶並沒有給你造成實質性的困擾,不然,你早就在想辦法改變了。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歡迎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

一點心理學


能意識到自己懶卻不想改正,這本身就說明你有對自己的反省意識,這是非常寶貴的思想,絕不可能是心理問題。這遠比整天機械做事,毫無反思,每天都毫無變化的情況要好的多!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你的畏難心理,也就是習慣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而走不出去。

每個人的人格是分三個部分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最原始的本能,超我則代表最文明道德的部分,自我則介於二者之間。

這裡不具體介紹這些專業性的心理名詞。反正主要意思就是人從本能上來說都是趨於儘量少活動儘量享受的,因為這意味著能量最少的消耗,這是一種人的自我保護本能,但是這也是最缺乏理性的部分。而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就是有理性,有思想,可以主動思考進而通過行動去解決問題,也就是人的最大優點就是有目的性計劃性,而不是完全憑藉本能去行動。所以這也構成了人行為中經常矛盾的一面:理性告訴自己要努力,要不斷進步,而本能則拉著自己儘量少動儘量讓自己多享受更多的滿足自己的感官需要。

例如,早上鬧鐘響了要去上班,可自己睡意正濃,這時候理性的我就催著自己趕快起床,再耽擱就遲到了;而本能的我則告訴自己不要起來,睡覺是最舒服的,是最滿足的。這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思想鬥爭的例子。

那麼解決的辦法是什麼?

市面上的很多勵志書籍大多都是類似“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要對自己更狠一點”、“要立個強大的目標,逼著自己去做。“之類的。那麼管用嗎。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在年初立下一年的大目標,要學外語,要健身等等,然後呢?好一點的可能還能堅持幾天甚至一兩週之類的,再差的可能剛定完這些“遠大目標”之後,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家裡來客人了或有其他急事要處理了等等,“遠大目標”就這樣被束之高閣了。等到年底了,一看自己這一年的成績,發個狠心,再定個“遠大目標”,然後就是很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又拖下去。當然也有一些能始終貫徹到低的,但是總歸是少數。

我覺得更好的應對辦法是這樣的。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真的想去做想去完成的事情,如果連這個初始的想法都不明確,那後面的就不可能實現了。

其次,要把目標不斷細分做成計劃,就是把目標細分到每月每週每天,要把目標具體起來才行。

上面兩點其實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是沒有目標計劃就沒有行動的方向和路線,所以還是要提出來,但不展開來說了。

那麼最重要最關鍵的是第三點,為什麼很多人制定了目標計劃後很快放棄了,沒法堅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目標計劃制定的太高,不切合自己的實際。可能剛開始幾天還能勉強完成,等新鮮勁一過,或者有其他事情影響,就有完不成的情況,而一旦有中斷,心裡就洩氣,然後就完全放棄了。

另一個是完美心理。雖然有時候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等是好事,但並不總是這樣。在行動過程中,因為各種客觀原因,並不一定能完全的執行計劃,偶爾的有中斷其實也是可以的,不要過於追求計劃執行的完美,你期待越高,就會失落越大。有中斷可以,但是過後要繼續下去,而不是中斷了就徹底放棄了

另外,為了激發自己行動的動力,可以採取和自己競爭的策略,或者說挑戰自己的策略。比如,你的目標是健身每天做俯臥撐,你可以先制定一個比較小的自己非常有把握完成的計劃,例如一天5個,然後每天做了之後把當天總數記下來,把這些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每天記完後就會想下一天如何打破當天的記錄,這樣就會激勵自己越做越多。一旦有一天不想做的時候就可以看看自己這些成績和制定的最小計劃,因為制定的最小計劃很容易完成,不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所以就會很容易的去做,而一旦做起來了,就會很容易超過最小目標,一旦超過,自己就更有信心,就會想著要不要再打破昨天的記錄。這樣就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循環。用這個辦法就很容易讓自己堅持下去。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驗總結,不一定完全適合你,但是希望你能用行動實踐一下,然後再總結形成自己的方法。要取得成功,就是要行動和思想有機結合才行,不能光是想而不行動,也不能光做而不思考改進。正確的方式就是先有想法→行動→總結→再行動……,不斷循環,這樣才能不斷接近自己的目標。

祝你能戰勝自我,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水之道


心理問題一定有所界定,不是身體或者心理稍微出現問題都能成為心理問題的。

知道自己懶而又不想改,情節輕微者,屬於個人的不良習慣,跟從小家庭教育有關。

拖延症

如果這種情節稍微嚴重,那麼極有可能就是拖延症,但就算是拖延症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

前期情節不重,心理上不要過於擔心,從而造成心理負擔,這樣會起反作用,不利於習慣的改正。

焦慮症、抑鬱症

如果情節嚴重,或者沒有足夠引起重視的話,可以會進一步發展成心理疾病。

知道自己拖延,但沒勇氣改正,會產生內心矛盾,而這種矛盾會使你產生莫名的焦慮,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焦慮症,而焦慮症則會誘發好多心理疾病,所以如果拖延嚴重,一定要足夠低重視。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應對措施

1.增強自我效能感

這樣可以減輕拖延症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給自己佈置小小的任務,完成目標,一步步建立信心,慢慢地在提高任務難度,久而久之,你的拖延症就會明顯改善。

2.找親戚朋友幫忙,不要孤立自己

由於人們都有自我防禦機制,總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以獲得安全感,這樣很可怕,要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和身邊的人一起來解決,也許人多了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3.改變認知

拖延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習慣,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就可以改變,不必要過於擔憂,重拾自信心,認知改變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這是什麼問題,看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了,你可以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可以從教育學倫理學來解讀,但這不是重要,你又不是想把你自己當做研究對象,你要做的是事情,而不是學問。

一個人懶惰,比如說我也想懶惰,但是我沒資格懶惰,工作來了就要做,而你呢?顯然你有些工作你可以不做,或者有人為你承擔了。

而且像你這樣子的,以後走到社會上,你想想看,你自己如果是老闆,喜歡這樣的員工嗎?

我曾經問我一個學生,她說她的人生理想很簡單是:有房子住,有吃有穿,有手機,有網絡,整天在家玩手機。

我聽了覺得很可笑,這樣的生活叫做簡單嗎?有的人忙一輩子,都賺不到一套房子的錢,還扛著房子累成房奴,每天為吃穿罵罵咧咧,有手機有網絡可沒時間,哪裡能像那個幼稚的學生那樣,躺在床上玩手機。

這個學生也是不想改正,她以為她的生活還會這樣延續下去,因為這樣的生活她感到最舒服,但這樣的生活是不可能延續下去,她就要畢業,就要投入到底層生活群體裡去了就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

你也是如此,你的命運是可以看得到的。

懶惰是萬惡之源,我看到很多懶惰人,變成沒有尊嚴地活,做學生的時候,抄作業作弊,盡做這些下三濫的事情,找女朋友,別人姑娘嫌三棄四,我看到一個族人結婚兩次,女孩子都和他離婚,為什麼,不僅他不能養活老婆,還要老婆養活他,還好這樣打光棍就是對社會做貢獻,因為這樣的家庭如果有孩子,那是禍害孩子,從生物進化角度說,也是屬於劣質的物種的淘汰。

至於你會不會淘汰或者多大程度淘汰,我覺得這不是你研究的學問,你要解決你缺乏行動問題,我看到一個男生,是班上懶惰學習糟糕的男生,給一個女生寫情書,女生當初呵斥他:再寫,以後連同學都做不成!

你懶惰了舒服了,以後你也要付出這類代價,我見到太多這樣因為懶惰不得不放棄尊嚴,像乞丐那樣,把尊嚴踩在腳下求生存。


門前海藍藍


談談我的看法:

一,自己人生觀的問題,有好逸惡勞的思想。如果是這樣的話,必須改正!天道酬勤,否則一定會是一個頹廢的人生。

二,心理問題,比如抑鬱情緒或抑鬱症。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什麼都不想幹,反映在外的直接表現就是“懶”。如果是這樣那就要先調理情緒,情緒正常了,恢復活力了,對外界事物感興趣了,也就不“懶”了。

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生活不規律,比如長期上夜班或夜生活頻繁,睡眠質量不好。反映到外在就是精神不好,精力不足,什麼也不想幹,也就是所謂的“懶”。(“悟空問答”邀!)


抑鬱症破譯者


誰都想過安逸而舒適的生活,誰都不願意早出晚歸起早摸黑的奮鬥拼搏;

但我們要生存、要傳宗接代、要給父母養老送終、要撫養兒女成人;所以我們必須拼搏勤奮,賴以保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如果在滿足了自己及家人的實際需求情況下,懶點又如何呢;

懶,只是針對那種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這種人並不是心裡有問題,而是從內心深處就有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的陋習,彷彿動動手指、伸伸腿就會要他命一樣;

在農村(城市也有),有很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從早上五六點起床到晚上九十點睡覺,整天都是不停的做這做那,你想他坐著休息會,他卻說習慣了坐不住;這樣的人很勤快吧,和懶沾不上邊吧;但他們大部分也只是奔波在生活的邊緣,並沒有因為不懈的勞作而改變生活;

同樣在農村,有的留守年輕人,因為有技術或者腦瓜子活絡,抓住農村的發展機會,用自己的技術或者腦瓜子來轉錢反而輕鬆愉快,這群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東家串西家吃喝玩樂,但他們在小部分的時間卻掙了足夠他們揮霍和賴以生存的資本,那他們那大部分的吃喝玩樂時間是懶嗎,肯定不是;

所以,懶並不是心裡上的問題,而是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一種惰性思想,是一個人從骨子裡迸發出來的只想享受成果而不願參與過程的動機。


農工結合拜哥


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卻不想改變,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適區——現狀其實自己是能夠接受的,雖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變一下會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較起來,他寧願維持現狀。

那麼,到底什麼能夠激發一個人做出行動上的改變呢?

要麼現狀已經非常糟糕,不改變會有嚴重後果,要麼改變之後,他能夠得到預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輩子煙的人,屢次戒菸都失敗,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菸就會危及到生命,那麼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菸成功。

比如,有人叫著減肥,卻越減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開始運動的,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男神嫌棄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經影響到身體健康,不然,一個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覺得瘦點更美,可能也不會花大力氣去減肥。

所以有堅決的行動來改變的人,一定是這個缺點已經讓自己痛苦,改變會有好處,他才會走出舒適區,做出行動。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難。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懶又不想改變,還是因為懶並沒有給你造成實質性的困擾,不然,你早就在想辦法改變了。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用戶59009110355


這是一個心理問題:生在一個腰纏萬貫的富裕家庭,衣來伸手飯耒張口,自感覺到是很好的,一懶舒懶,遊手好閒,不想動彈,坐享其成。有一種是:破罐子爛摔,二流子氣魂,過一天算一天,今日有酒今日醉,懶惰成性,不想幹活,沒有上一點進心,不務正業,整天掉而浪盪。人要有一種上進上心,有志者事競成的氣魄。“浪子回頭金不換,有志不在年高邁”的精神,面對自己,面對社會,勤能制富,儉能養家的優良傳統美德去奮進去努力,作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062c01ee6c045e2871cb26f537cbc45\

王小房


懶,又不想改正,是缺乏外在的激發動力,與心理原因也有密切關係。就拿我來說吧。為了通過頭條的身份認證,上傳了退休證,被告知證明不了是單位員工不能通過 ,然後去單位開具加蓋公章的證明上傳,還是收到系統和之前相同的告知不能通過。因此在心理上就變得灰心有點懶了,必定是50多歲的人了,懶也與年齡有關 ,但還是心理因素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