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护日志|在他们眼中,穿着防护服的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大白”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通讯员 简文杨 李饶尧
图/医院提供

1月底,知道郅敏医生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第一批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时,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知道她家中尚有幼儿;意料之中的是,在为数不多几次的采访、接触中,知道她是个有使命感,寻求价值感的医生。

正如她在日志中所写“坚持做一线医生的理由——尽微薄之力,助天下苍生”。看她的文字是种享受,不只是文采好,还感受到一个医者对每个生命看重的温暖。


2月23日,驰援武汉第27天,上午例行查房,看着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看着每天报表上新收和重症的数字越来越小,心中也开始有些欣慰。

记得刚来时,费尽全力也无法挽救回患者的生命,那种“无力感”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能懂得。作为一个医者,我坚持做一线医生,就是希望能尽微薄的之力去帮助患者,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做点什么。

还记得值班那天,68床的血氧掉到了78%,他家人在电话那边不知所措的哭声。今天值班时,恰巧又接到他家属的电话,电话那边已经多了些许轻松和诙谐,透露出的希望让我也随之开心起来。

病区里,有对相濡以沫70载的爷爷奶奶,我主管这对夫妇中的妻子。可能她对我的声音熟悉了,我每次查房,她如果醒着,都会紧拉住我的手。虽然由于年纪大了,话语无法听清,但她手心的温度,会一直烙印在我的心底。

还记得刚收治这对老夫妻时,他们的儿孙与医护人员通电话,很是惊恐不安,如今再联系,话筒里传来的已是连声道谢。

还有病人们出院时自发对着我们全体队员深深的鞠躬感谢,其实在他们眼里,穿着防护服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大白”,他们分不清哪个是医生,哪个是护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广东队”。

前线医护日志|在他们眼中,穿着防护服的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大白”

在患者眼中,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大白”

其实作为医疗队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见证着更多的是真情。感谢许许多多帮助我们的人们。

感谢我们的“大后方”——六院为我们送来几近“掏空家底”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

感谢文院和汉荣书记多次的电话和视频慰问,暖心而又鼓励的话语时时回荡耳旁;感谢采供处闵处、药学部小妍主任的团队不厌其烦、事无巨细的为我们操劳,从吹风机到眼药水,N95到安眠药……准备齐全;

还有微信、短信里每天不间断的慰问和关爱的话语;感谢附近居民给医疗队送来生活必需的塑料盆和桶,叫外卖时“额外收获”店家感谢医疗队的牛奶。

最最感谢的,是在姚麟队长、胡浩总管带领下的团队,短短的20多天里, 5地市18家医院137人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从陌不相识到熟识和相知,到抢救时一个举手投足就心领神会;队员们上班时心照不宣、自发带入给患者们的营养粉……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疲惫时最温暖的动力。

前线医护日志|在他们眼中,穿着防护服的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大白”

郅敏医生

在武汉汉口医院里,每天上演的不仅仅是生死时速,更多的是感恩和感动。

山河感泣,长歌当哭,这一场战役,我们一定会胜利。只待三月春风来,樱花翩翩终始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