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文|橘媽育兒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常常是焦慮的。

在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話題:教育在發生什麼變化?

裡面提到了一組數據,2019年一整年,在某平臺中,爆款文章常常跟“家長”、“父母”、“教育”、“焦慮”連在一起,有6751篇。

從數據中我們也能看出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很焦慮。

“焦慮來源於對未知的恐懼”,確實是如此。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我們知道現在社會瞬息萬變,稍微一不留神,就被甩在了後面,而父母對教育的擔心就是源於此:

如果我沒有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將來能不能立足於社會?

我們看著眼下,對孩子的未來猜測,這樣就會越想越焦慮。畢竟在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每時每刻都在改變,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未來。

但是父母也知道,無論孩子得到什麼樣的教育,學到了多少知識,在這之外,還有更好的教育、更海量的知識,是孩子夠不到的。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有的父母會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讓孩子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吸收。

這樣的方式真的好嗎?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我們一直在強調給孩子減負,但是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給孩子減負才能讓孩子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

究竟是讓孩子不斷的學習,還是讓孩子減負,才能讓孩子在將來能夠承受得住生活的挑戰呢?

或許我們該換個角度來想: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能夠承受未來的挑戰?或者說,怎樣讓孩子有挑戰未來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偉克在她的經典作品《看見成長的自己》中提出這樣一個概念: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並且提出,人的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穩定型思維。

知識是學不完的,但是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能力,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是給孩子一把鑰匙,讓孩子有能力去應對未知的未來,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讓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能力,父母怎樣讓孩子突破固定思維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固定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差別(如果不確定孩子屬於哪種思維的人,也可以通過這個判斷一下):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規避挑戰;成長思維,歡迎挑戰。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痛恨變化;成長思維,擁抱變化。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老是關注限制;成長思維,總是尋找機會。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成長思維,凡事皆有可能。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不接受批評;成長思維,珍視反饋、主動學習。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喜歡呆在舒適區中;成長思維,喜歡探索新事物。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成長思維,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成長思維,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為什麼孩子會成為成長思維的人,為什麼會成為固定思維的人呢?

其實來源還是父母。

蒙臺梭利在《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孩子成長的障礙來源於父母。

在孩子出生之後,就不斷的在學習、吸收、探索,動用所有的能力去不斷的成長,在孩子意識到自我,他的感官處於一種創造性的狀態時,很受到到暗示。

但是在孩子1歲多能夠走動的時候,破壞力也隨這探索而增加,而父母跟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不”。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這種否定、禁錮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害怕去探索,害怕去嘗試新的事物。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該怎樣去幫助孩子打破固定思維,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思維?

1、不跟孩子說“差勁”,正面引導孩子才是正解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女孩把家裡玩耍的時候,在雪白的牆上塗滿了黑手掌印,父母看到可能會頭大、頭疼、憤怒。

但是我也曾經聽一個朋友說過她的成長經歷:用顏料在臥室裡隨意的圖畫,隨意創作,父親會根據需要幫忙塗掉顏色。

相同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意義。

孩子的黑手掌印對孩子來說,這是她的探索和創作,父母即使不能欣賞,也不要用暴力鎮壓,讓孩子“不敢”,而是通過引導孩子按照父母願意的方式,來繼續她的探索願望和創作。比如說給她做一個大的黑板,讓孩子肆意圖畫。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要用語言,而是用行動,合適的引導。

不過語言上的鼓勵也是非常有效,通過讓孩子明白“學無止境”,而對未來充滿鬥爭、成長精神:

在碰到孩子的事情時,要多想想事情的兩面性,對孩子做出正面的引導。

當孩子做的不對時,不要說“差勁”,更不要給孩子貼“差勁”的標籤。

2、減少給孩子下禁令的次數

在教育孩子上,有個“魚缸法則”,意思就是給孩子合適的環境,孩子身處其中,就會自我成長的很好。

自由環境,是父母跟自己的控制慾做鬥爭:

在上面提到的《3歲決定孩子的醫生》當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外祖母帶著一個4歲的孩子在鄉村莊園玩,孩子想要打開水龍頭開噴泉,但是卻不敢伸手去開,外祖母問她的時候,孩子回答說:“保姆不允許這樣做”,儘管有祖母的鼓勵,但是孩子依舊不敢伸出手。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給孩子設定“框架”:在這個範圍內的活動是被允許的,超出則不允許。

而且父母通常會用誇張的後果和肢體語言來恐嚇孩子:不讓你做是為你好,這樣做事不對的。

上面我們提過: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即使是父母,也並不能果斷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所以減少給孩子下禁令的次數,不斷的擴大孩子的活動範圍,孩子會在父母給的環境中,不斷的探索並調整自己的生存方式。

3、爸爸帶娃很重要,給孩子冒險和挑戰精神

父母在培養孩子成長思維的時候,其實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屬於成長思維的人。

然後在想想自己是否太過在意穩定,而讓孩子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這時候又不得不強調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父親在家庭中是勇於面對挑戰,願意去探索的角色,往往充滿的鬥爭精神。

比如很多爸爸帶娃的遊戲:

用杯子2、3米高,晃動杯子,讓杯子散的滿屋都是;

把被子鋪在地上,讓孩子躺在被子裡,拖著孩子到處溜達;把孩子放在塑料袋裡面拎回來;

把孩子放在稍微大一點的玩具車裡面,讓玩具車帶著孩子移動;

……

爸爸帶娃的“新招”層出不窮,這樣的創意和願意去冒險的精神,是孩子需要學習的。

什麼能力能讓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斯坦福教授:成長思維

在羅振宇《跨年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他們這場跨年演講的總指揮是個30歲的女孩,大學專業是中文,從畢業第一年進入公司,就開始當跨年演講總指揮。這裡面所涉及到的工作,哪一個她都沒學過,但是哪個出問題都得找她。

給孩子的教育,父母不用太過焦慮,給孩子面對未來、面對挑戰的能力,才是給孩子一個吃飯的“鐵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