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當一個個的大災小難突然落地,如何不被打倒,如何在第一時間找準對策,如何在災難背後找到新的機遇?需要的是一個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當所有花卉企業都備足了產品,期待在2020年初這幾個月的銷售旺季大幹一場之時,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阻擊,讓大家亂了陣腳,特別是從事鮮切花和時令花卉產品的同仁們,疫情阻斷上市的大部分渠道。當所種植花卉品種在溫室內越開越多之際,生產商們無助與茫然。該怎麼辦?該如何辦?又該繼續下去嗎?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生產這條道路走得太辛苦。對比之前,花卉行業在設施水平、種植技術、資材供給、交流培訓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顯的轉變和提升,花卉品種更是百花齊放。但是在天災人禍前,我們又是脆弱、渺小的。當一個個的大災小難突然落地,如何不被打倒,如何在第一時間找準對策,如何在災難背後找到新的機遇?需要從業者不只考慮如何生產出高品質產品,還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有高效實用的應對手段,做一個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花卉行業會面臨哪些風險。我認為主要有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事情兩大類。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災害性天氣的發生越來越頻繁,颱風登陸越來越多,次生災害持續危害時間持久,影響深遠,這些極端狀況一旦發生,造成的行業生產損失會是巨大的。應對自然災害,只要準備充分大致能夠做到將損失降低到較低的水平。比如生產選址必須充分了解所在地區的天氣特點,一年中的重特大氣象災害發生情況、地勢及周邊排水是否通暢。哪方面不足就強化哪個領域。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巨大,甚至讓受災者傾其所有。因此必須提前做好各項準備,針對薄弱環節,才不至於在災害發生後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社會突發事件,一類是突發性的停水、停電、停氣或者化學品洩漏,這些事件很難預見。發生時,我們應迅速瞭解事故發生的原因、恢復時間,然後結合自身生產實際,對症施策。另一類是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譬如這次新冠肺炎的發生。對於此類事件,是不是隻能聽天由命。我認為不盡然。對於生產企業,首先可以通過修剪、摘除、換盆或者控溫,調節上市時間,減少損失。其次是拓寬銷售渠道,實體店不行就網店,市場關門就產地直銷,深挖微商、抖音直播等網絡銷售渠道。再者增加產品用途。部分鮮花種類是否可以考慮烘乾做成乾花,或者製成乾製藝術品。但是對於應季性較強的草花,如果場地情況允許可以保留。如果場地不足,建議必須迅速地做出判斷,應儘早拔除更換新品種,以防止當前階段性事件累及全年計劃。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除了當前的應對,從長遠看,從業者們是否考慮過通過不同的生產方式體現出花卉產品更多的價值形態。簡單地說就是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不至於因為一個籃子出問題,導致整體損失。但是當困難發生了,我們不要哀嘆,也不必恐慌,更不要被打敗,想方設法破局才是王道。花卉從業者不僅勞力,還要動腦,做一個會思考、有積累的從業者,在品種選擇、生產、包裝和銷售,每個環節都思考如何做到最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我們每個人都是2020年初這次事件的親歷者,更是戰鬥者,我們有勇氣、有信心、有能力戰勝困難。我們感謝最美的逆行者,是你們的大愛在保護我們的平安,願你們平安歸來。眾志成城必將春暖花開!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戰疫情 | 做“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應對”的從業者

80後的張亞已經在行業摸爬滾打了近20年。他從小喜歡種花養草。2005年,他辭去了大豐市盆栽花卉研究所的工作,懷揣父母資助的4萬元現金到上海創業,成立了春暉園藝公司。2014年6月,經驗豐富的他回到家鄉江蘇省東臺市投資100多萬元,承租了30畝土地建造了2萬平方米的溫室生產大棚,成為集育種、育苗、生產為一體的科研創新企業,同時牽頭成立了東臺市金彩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東臺市頭灶鎮,人們都叫喜歡叫張亞“花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