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简娥菊


少卿观史 真知灼见。

漠北之战,卫青在知匈奴大单于以逸待劳等待会战后,革李广前将军职务,令其与审食其出右路合围单于。李广失期,卫青与其亲戚前将军公孙贺直接与匈奴开战,匈奴大单于逃,汉军惨不如败。卫青置醪酒于帅帐犒广,其叙。翌日,长史敕广上陈,其不语,遂责校尉。广不忍校尉受责,长叹自刎!士涕民哀,扶柩相送!

大军远征,力求速战速决,卫青支广出右路走远路包抄,欠妥;广未至,与匈奴大单于战,惨不如败,无脑;战损相当,敌酋逃跑,无功有责,找广背锅;广死,卫青有责。

广有三子,长子当户,次子椒,三子敢。当户与椒早亡于广,当户有一遗腹子,曰陵。广生时将兵4000,与博望侯所将10000兵出右路,前后左右搜索前进,给卫青吸引匈奴兵力。广军与40000匈奴相遇,无惧。令子李敢出战,敢带数十人直入敌阵,分兵左右而出,回曰“胡虏易而!”,士气大振。战一日,杀敌4000自损殆尽,张骞至,带残部脱。

漠北之战,敢从骠骑将军出击匈奴,战左贤王主力。敢夺左贤王旗鼓,斩首虏颇多,封关内侯,代广为郎中令。

以上说明李敢勇不可当,深受汉武帝器重,不满20子代父职,位居九卿,管理天子门生,卫戍京师,保护天子安全。

战后班师至京城,闻卫青苛责于广,击伤卫青。青愧,匿事。

半年后甘泉狩猎,霍去病暗杀李敢于天子面前。龙颜大怒,对霍拳打脚踢;怕东窗事发,霍去病被诛,言关内侯死于鹿角之下,并责其驻守朔方,以求自保。

居岁余,去病卒。

霍去病到底怎么死的?众说纷纭,但极有可能是被李氏家族或李广、李敢的知己暗杀!


少卿之见


关于霍去病的死是一个迷,据史记记载霍去病杀了李敢第二年就死了,这段历史也是写在一起的,司马迁应该知道霍去病怎么死的,迫于汉武帝压力不能直接写出来,可以判断霍去病的死应该和李敢的死有很大的关系。关于他的死有四种可能性。第一汉武帝杀死的,理由是汉武帝培养霍去病为了压制卫青,但是霍去病杀李敢让他知道霍去病将军如果有事不一定听他的,可能听卫青的,这样对汉武帝的权力有很大的威胁。第二是被卫青杀的,理由霍去病的死最大的直接受益人是卫青,汉武帝封两大司马,然而霍去病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了卫青,是当时卫青最大的政敌。第三可能是自杀的,霍去病当着汉武帝面杀了李敢,汉武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是李敢是李广的唯一儿子,刚被封侯,李广又自杀,汉武帝和很多大臣同情李家。霍去病不想看见汉武帝为难所以选择自杀。最后一种可能性被李家的旧部或是朋友杀的,目的就是为李敢报仇,李广自杀,李敢被杀,当时很多认识李广的人无不流泪痛哭,非常同情李家,霍去病将军年少轻狂,行事高调,都汉武帝惯的。


0周立伟


霍去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李氏家族一直就是秦末汉朝时的大家族,李广的先祖是秦始皇手下大将李信,李信曾经在破燕国太子丹,但在攻楚战争中被项燕击败。



而飞将军李广更是三朝元老,成名于汉文帝时期,经历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李广以勇猛刚烈著称,虽然数有战功,但功劳都不大,在文、景、武三朝一直不温不火。一直没有被封侯,所谓的李广难封也就是指这个了。

而李敢的死就与他父亲李广有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出大漠远征匈奴本部,原本汉武帝计划的出兵将领中没有李广,一是李广年龄大了,二是李广多次参战,都没有战功,并且运气还不好。



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自已参战,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再三请求,最终同意他出任前将军,也就是这一次出征,成了李广人生最后一次出征。

当时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校尉公孙敖、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迎战匈奴,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其沿东路迂回包抄,自已率领主力迎击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则率领另一支军队独自出战,当时的李敢是霍去病手下校尉。



当时的李广想任前锋率军迎战匈奴单于,但是卫青不肯,一是汉武帝有交待不能让李广担任前锋或主力,二是李广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在卫青的强制命令下,李广不情愿的去包抄了。

卫青主力最终击败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率领溃兵从西北逃走,而负责包抄的李广和赵食其因为迷路,没有遇到匈奴单于,自然也就没有完成合围匈奴单于的任务,让匈奴单于逃走。



此战结束后,卫青需要了解此战的全部情况,写报告上交汉武帝,因此派人召李广来府上询问迷路情况,并受审对质,李广原本心中就不爽,他想当前锋,卫青不肯,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又无功而返,还要受审对质,李广一下子不理智了。

李广对着他手下的将士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匈奴单于的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现在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广就这样自杀了。

可惜了飞将军一世英名,到头来竟然落得个自杀的结果,这事不久后就传到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耳中。

也许是继承了李家刚烈的性格,李敢得知自已的父亲之死与大将军卫青有关后,趁着一次机会,打伤了卫青,卫青不想将此事闹大,因此不计前嫌,隐瞒了下来。



卫青隐瞒下来后,结果这事不知道怎么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又是李敢的上司,同时又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又受汉武帝宠信,于是霍去病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在一次甘泉宫的打猎中,霍去病放暗箭射死了李敢。

当时的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李敢只是霍去病手下的校尉,这种私自杀害手下将领的行为,在当时可算是大罪,但是因为汉武帝非常宠信霍去病,而霍去病每次征战匈奴都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因此汉武帝干预了并隐瞒了这件事。



汉武帝以李敢是被鹿撞死为名,为霍去病开脱,这事由于皇帝发话了,谁也不敢追究,因此霍去病杀了李敢这事,没有任何责任,官照当,匈奴照打。

要知道当时的西汉可是治制社会,汉承秦制,汉武帝此举等于是干预司法,但没办法,谁叫霍去病是天才呢?汉武帝实在是太溺爱霍去病了。

这事过了1年后,霍去病就死了。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什么病?不知道。



其实有一点很明确,霍去病之所以取名叫霍去病,你没有想过为什么?去病,去病,肯定是霍去病生病的太多了,所以才要叫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再加上长年累月高强度的战争,长途跋涉,风餐雨露,身体吃不消,结果24岁就病死了。

为什么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付出了生命代价呢?这是因为如果杀害将领一定责任也不用负,而且受到皇帝庇护的话,年轻的霍去病会越来越骄纵,越来越跋扈,霍去病不是是卫青,也与卫青的性格相差很大。



霍去病性格张扬,卫青性格低调,霍去病行事高调,卫青行事低调,霍去病大大咧咧,卫青小心谨慎,而要想毁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汉武帝的庇护,其实就是一种放纵,按现在的说法是溺爱。

24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是大司马、骠骑将军了,前途无量,再加上皇帝的宠信,如果霍去病没有病死,一个24岁的年轻人势必更加嚣张跋扈,就会犯下更大的错误,最终也会把自已害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霍去病杀死李敢后。汉武帝暴怒不已,因为他去霍去病抱有太大的希望,太看好他了。却没想到霍去病竞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残害忠良之后。

事后,汉武帝为了保住霍去病的声誉用尽一切办法封锁这个事情。

然而没多久,霍就离奇去世。排除汉武帝下手,疾病外。最大的必然性就是出于愧疚畏罪自杀了。


笑看风云


公元前118年,汉军内部发生了一场命案,一位将军被射杀。按道理说一个将军被杀绝对是一场惊天大案。但是这样一场大案子硬是被汉武帝刘彻按了下来。汉武帝按下这场惊天命案的原因非常简单,杀人者是他当时最宠爱的霍去病。这场命案中被杀的将军是关内侯李敢。说起李敢可能大家不那么熟悉,说起李敢的父亲,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敢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敢被杀死以后,汉武帝不忍处罚正在势头上的霍去病。汉武帝有更高的目标,希望和霍去病一起创造更加伟大的功业。很明显汉武帝此时宁愿让李敢含冤而死,也不会惩罚霍去病。为了掩饰霍去病杀死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在狩猎的时候被一头鹿撞死。这是李敢的不幸,也是李敢的幸运。李敢不幸的是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幸运的是李敢从此经常被人们提起,也成为霍去病为数不多的黑点。



霍去病是李敢的上司,到底和李敢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射死他呢?李敢和霍去病还真没有什么大恨,李敢跟着霍去病还获得了关内侯的封号,比父亲李广先封侯。要想知道为什么霍去病要杀死李敢,还得从李敢的父亲李广说起。

说到李广,一定绕不开“李广难封”这个话题。李广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曾经打得匈奴人闻风丧胆。“飞将军”这个名号也是拜匈奴人所赐。但是李广也是一个进攻能力稍有欠缺而且运气不足的一位将军。李广在最美好的时光内,却没有遇到太多立功的机会。汉武帝大规模进攻匈奴,许多将军都有了立功表现的机会。跟随卫青和霍去病出征的匈奴许多大小将军都因功封侯。其中包括李广的前部下,李广的亲堂弟李蔡、李广的儿子李敢。这么多人都因为攻打匈奴而封侯,而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广却因为各种原因两手空空。李广因为各种原因,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最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的直接战略目标为直捣匈奴老巢,同时斩杀匈奴大单于。汉武帝非常重视这一次军事行动,汉武帝派出了当时汉朝最优秀的霍去病和卫青,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投入战争。汉朝当时最优秀的将军几乎被派往战场,这也是所有军人最佳的立功机会。李广自然也不想错过最后的封侯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年老,而且运气不佳,他不想李广参加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但是李广一再请求汉武帝,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后来实在不忍心再一次拒绝这位老将军的请求,最后同意李广出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实在太重视这次战役,生怕这次战役有任何纰漏。汉武帝任命完李广之后便后悔了,但是金口一开又不好收回。于是,汉武帝又给了卫青一封密信,认为李广年老而且运气不好,不能充当前将军。当时卫青也有意让自己失去爵位的好兄弟公孙敖跟自己一起立功,于是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知道内幕以后,请求卫青修改命令,卫青没有答应。李广决定自己率领军队寻找匈奴军队。由于李广没有带向导而迷路,结果落在了卫青后面。卫青击败匈奴在回来的路上,才遇到迷路的李广大军。卫青召李广前来对质,李广前往卫青处对质的时候,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广的言外之意是卫青故意整治自己才导致自己迷路。说完这句话之后,李广便拔剑自刎。



由于李广在死之前说了这么一番话,不少人认为是卫青逼死了李广。最起码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这么认为的。李广自杀以后,李敢的情绪非常激动。李敢闯入卫青的军营,打伤了卫青。卫青知道自己虽无意害死李广,却间接造成李广自杀,因此非常愧疚。出于愧疚的卫青并没有声张,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也没有惩罚李敢。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霍去病就知道了这件事。相比较于卫青的老成持重,霍去病多了一些年轻人的锐气。霍去病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将,殴打自己的舅舅。于是霍去病利用在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李敢为了替自己的父亲出气打伤了卫青,霍去病为了替自己的舅舅出气却射死了李敢。



两个年轻人真是太冲动,一个因为冲动而以下犯上,一个因为冲动而杀人。按道理说两个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卫青因为愧疚隐瞒了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因为惜才隐瞒了霍去病的罪行。其实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某些性格。霍去病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世间少有的帅才。可是因为自己的舅舅被打,就公然无视大汉法律,公然杀死朝廷的将军,未免给人一种“嚣张跋扈”的感觉。很难想象,如果霍去病一旦失去汉武帝的信任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霍去病杀死李敢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汉武帝反而百般包庇。我们通过这件事也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公元前117年,正当汉武帝准备再一次大规模攻击匈奴的时候,霍去病突然去世。霍去病的突然去世打乱了汉武帝的攻击计划,汉武帝被迫放弃这次进攻,匈奴也因此获得了难得喘息机会。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非常伤心。汉武帝把霍去病安葬在茂陵,坟冢的形状仿照祁连山。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追谥号为景桓。种种行为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年仅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难免让人唏嘘不已,许多人也在查找霍去病死亡的原因。按道理说,年仅23岁的霍去病正直壮年,为什么会突然病死呢?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霍去病因为长时间征战导致身体过度透支,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过劳死。不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霍去病是天生的将军,过劳死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有人认为霍去病由于长期的征战,感染了疾病。由于当时霍去病的身体挺壮实,一时没有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又无力回天。



还有一种说法,中行说在临死之前建议匈奴单于采用细菌战对付汉军。匈奴单于根据中行说的建议,把因瘟疫而死的牛羊马的尸体投入汉军经过的水源处。患有瘟疫牛羊的尸体带有一定的瘟疫病毒,尸体彻底腐烂以后瘟疫病毒便留在水中。汉军士兵喝了有瘟疫病毒的水,可能会感染瘟疫。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不少专家认为,霍去病可能也喝了含有瘟疫病毒的水。当病毒发作的时候,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医治,导致霍去病病亡。

真不敢想象如果霍去病不死,他会建立多大的功绩,也难以想象匈奴会被打成什么样子。虽然霍去病的寿命只有23年,但是却创造了震烁古今的功业。


依稀说史


霍去病是个英雄,是一代战神。

霍去病,因为年少时体弱多病,父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朴素的名字,希望他健健康康长大,不生疾病,可是天妒英才,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死去了,年仅23岁。


有人说,霍去病之所以英年早逝,这与他射死李广的儿子李敢有莫大的关系,真的是这样吗?此事说来话长!

李敢是李广的三儿子,他是霍去病手下的一名悍将,作战非常勇敢,立下不少战功,可他性格有些狂躁,年轻人嘛,争强好胜容易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冲动却带来了致命的惩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灭了匈奴。当时,汉武帝派出了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大军出击匈奴。这次,汉武帝本来没打算派李广出征,因为汉武帝觉得,李广运气太背了,老打败仗。


有一回打匈奴,李广一人一骑跑回来了,几万大军全军覆没,汉武帝心中那个气啊,你还不如死在那算了!汉武帝心里那么想,但嘴上没这么说,好歹要照顾老同志面子,毕竟匈奴不是每个人都能打的。

几年后,卫青冒出来了,他头脑灵活,讲究战术,打了几回大胜仗,汉武帝很高兴,逐渐让卫青取代了李广的位置。

卫青成了大将军,骑在了老将军李广的头上,李广当然不爽啦,但不爽的事情在后头呢!当李广曾经的手下都一一封了侯,唯有李广没封侯时,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丢人啊!


所以这次漠北之战,李广三番五次主动请缨,让他打最后一次,汉武帝磨不开面子,只得勉强同意了。但汉武帝担心李广的坏运气传染给卫青、霍去病,再三叮嘱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正面接触,卫青同意了!

到了大漠之后 ,卫青按照汉武帝的嘱咐,把李广调到了东路,让他从东面迂回包抄,李广领命去了,可是他没有向导,没有指南针,结果在东去的时候迷了路。

茫茫大草原,我在哪里啊!

等李广大军绕了许多冤枉路,最终与卫青会合之时,战争已经结束了,卫青又打了个大胜仗,美中不足的是单于逃跑了!

回到京城之后,卫青一五一十地向汉武帝汇报了战况,把李广迷路之事也向汉武帝汇报了!


汉武帝很生气,这个老李怎么搞的,打了这么多年仗,怎么路都摸不清了呢。汉武帝觉得,如果李广不拖后腿,说不定单于就被捉到了。

汉武帝让卫青查一查李广迟到的原因,卫青派长史把李广请来了,长史说了请他去的意思,李广一听,心中那个悲愤,那个委屈啊,他发了一顿牢骚之后,难以抑制悲愤之情,一把扯出剑来,挥刀自杀了!

李广是个英雄,可悲的英雄!

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得知了消息,他认为李广是被卫青陷害了,于是找到了卫青,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他一顿。卫青并不是打不过他,一来卫青是个老实人,他觉得李广之死他确实有责任;二来,他不想事情闹大。这件事就被压下来了!


然而,纸包不住火,很快这件事传到了霍去病的耳朵里,霍去病气坏了,这李敢胆子忒大了,大将军你也敢揍,还有王法吗?况且李敢还是霍去病的手下!霍去病越想越来气,他决定替舅舅报仇。

终于机会来了!

有一次,汉武帝在甘泉宫狩猎,卫青、霍去病、李敢都参加了,霍去病趁着李敢一个人打猎之时,在远处搭弓射箭,唰的一下正中脑门,李敢当场毙命。

事后,霍去病找到了汉武帝,坦诚是他射杀了李敢,汉武帝责怪了霍去病一番,但他十分宠信霍去病,就把事情压了下来,对外宣称,李敢被鹿撞死了!


所以,霍去病射死李敢,并未受到任何惩罚,也未付出任何代价,那么,霍去病意外去世,与杀李敢有关系吗?

没有!他应该是病死的,有人说他出征草原,喝了匈奴动了手脚的河水,回到中原之后不久就病死了。

不过,霍去病死的着实蹊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霍去病的死,只用了一个字“卒”。


一半秋色


这个问题咋一看,就是引导霍去病的死与李家有关。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带着一众武将到上雍甘泉宫去狩猎。李敢策马入林,前去追赶猎物,而他压根儿没发现身后正有一双怨恨的眼睛盯着他。

这时,李敢发现不远处有头麋鹿在吃草,便勒紧缰绳,马缓缓地向前靠近。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的猎物,张弓搭箭。突然,“嗖”的一声从远处呼啸而来,一枝箭矢从后背穿透了李敢的胸膛。

李敢忍住剧痛,用最后的力气调转马头,这才发现自己的上司霍去病正冷冷地看着自己。李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手捂住伤口,吃力地问道:“将军,为何……要置李某于死地?”

霍去病“哼”了一声,说道:“你都敢打伤大将军,霍某为何不能伤你?”

李敢断断续续地说道:“他……他害死了……我父亲!”

霍去病说道:“可笑,害死你父亲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皇上根本不想让他参战,是他自己坚持要上。皇上怕他误事,早就吩咐大将军不要让他做先锋!”

霍去病顿了顿,又说道:“你父亲连累大将军麾下人马均无战功,是他的战术有问题,别人不明白我不怪他,你跟了我这么久,你难道不知道?你这分明就是欺负大将军宅心仁厚!如果每个下属都如此,大将军以后如何管理军队?他的威望何在?我看不过去,我必须帮他出这口恶气!将来你要报仇,就冲着我来,与他无关!”

“哇!”李敢吐出了一大口鲜血,慢慢地从马上坠落。丛林深处,回响着萧萧马鸣,仿佛是在为李敢喊冤。

汉武帝得知后,立刻下令,敢有对外泄露此事者杀无赦,并对外宣传李敢被鹿撞致死。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蹊跷的是,次年,时年23岁的霍去病便去世了。汉武帝伤心不已,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后人只要看见这坟墓,就能想起霍去病为了打击匈奴曾6天急行军1000多里,河西走廊从此纳入我华夏的版图啊!

那么霍去病的死因到底是什么?直到异母弟霍光去世之时,才揭开了谜底“病死”。

世人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不幸,纷纷猜测霍去病的死因。但是无论如何,貌似与李家后代扯不上关系,因为李敢的一对儿女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侄子李陵年纪也不大,如果是他下了黑手,汉武帝必不会放过他。

其实,霍去病这4年来,风餐露宿,日夜急行军,而令匈奴闻风丧胆的迂回战术,就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据说,匈奴为了诅咒汉军,将动物尸体埋入饮用水源里。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极有可能让霍去病患上了某种疾病。

然而,正如他对汉武帝曾说过的一句话:“匈奴不灭,何以为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其停下驱逐匈奴的脚步,一点小病又算得了什么?长年累月下来,终于病入膏肓,纵使扁鹊在世,也无济于事了。

霍去病因何而死?我想,就是为了驱逐匈奴而死,就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死,就是为了大汉亿万子民的安居乐业而死。斯人已逝,然后人将永远怀念大汉的天才将军霍去病!



史海觅踪


虽然霍去病一生战功赫赫,但他也有两大诟病备受世人争议。即:一是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而用他的话讲,我只考虑是否能够带领将士们建功立业;二是为报舅舅卫青被伤之辱,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而他次年便突然病亡,难道两者间有什么关联吗?

李广和李敢父子命运的悲喜两重天

公元前119年,卫青根据匈奴俘虏提供的消息,决定由霍去病的西路军去对付西部地区匈奴单于的主力军,但是当霍去病出发后,卫青又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又到了东部地区。

这下,无疑打乱了汉军的整体布局,反而变成了卫青的东路军面对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因此压力大增。对此,卫青果断调整策略,打算采用合围战术,对匈奴单于实施围歼。

因此,卫青派李广和赵食会师后,并按约定时间和地点,迂回绕到匈奴单于主力大军后方。可是,李广从小就与匈奴作战70多次,相对其他将领来说,更加熟悉漠北草原环境,但他这匹“识途老马”却意外出现了“亡道失期”,也就是李广的部队途中迷路了,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指定的地点,对匈奴单于实施合围。结果,卫青大军惨胜,而匈奴单于又侥幸逃生。

战后,卫青当然也要给汉武帝汇报战况,为此命长史前去询问李广和赵食“亡道失期”的情况,也就是平常的例行公事。

正所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李广稍微灵活一点,多找点借口,也不算多大点事,最多被汉武帝骂两句,或罚罚奉禄之类。但是,李广羞愧之下,亲自到卫青的大帐中将“亡道失期”的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当时,他也曾感叹:“自己曾与匈奴作战70多次,本不该迷路,却偏偏发生了,难道是天意吗?”同时,他已有60多岁,心知这是自己军旅生涯最后非常难得的“封侯”机会,就这样被自己的“亡道失期”所葬送,且更不想成为史家笔下的诟病。忧愤激动之下,随“拔刀自刎”于卫青的大帐中。

事后,李广被太史公赞誉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是,李广毕竟自刎于卫青的大帐中,各种不利于卫青的猜测便流传开来。

同时,追随西路军霍去病的李敢却是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夺取了左贤王的鼓旗,杀敌无数,战功卓著。战后,因功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而父亲李广到死也未能实现“封侯”的梦想,似乎死的还很“冤”。

李敢的报复与霍去病的反报复

想起父亲的死,刚从战场归来的李敢,又是一身杀气未散,总认为父亲是被卫青害死的,随心生为父报仇之心。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散朝后,李敢悄悄尾随卫青,来到人迹罕至处,便冲上去刺杀卫青。不知是卫青对李广之死心中有愧而不想还手,还是不屑与年轻人一般见识,或是打不嬴李敢,总之是被李敢打伤了。

事后,卫青当作什么也没发生,打算不再追究。但是,他身为大将军,位高权重,反而带伤回家,岂能不被妻子平阳公主询问。不久,舅舅被打这件事便传到了霍去病的耳中,正值血气方刚的他,火气一上来,便有了报复李敢之心。

一天,霍去病、李敢拿着武器,护卫在汉武帝身边,在上雍、甘泉宫行猎之时,也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军事演习。当时,霍去病瞅准机会,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李敢的额头,李敢当即坠马身亡。自此,李广的三个儿子全部死亡。其中:长子李当户曾为汉武帝郎官,早于李广病亡,留有一子李陵;次子李椒,同样当过汉武帝郎官以及代郡太守,在李广死前去世。

霍去病为何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难道是个“愣头青”?

因为舅舅卫青的关系,霍去病从小就经常出入皇宫,对于宫中的各种斗争应该没少见。同时,又于战场领兵作战,多立战功,智商绝对不弱。

按理来说,以他和舅舅卫青的身份地位,有无数种“阴死”李敢的办法,为何要当着汉武帝的面,光明正大亲手射死李敢呢?似乎也太弱智了,毕竟汉武帝极重法度,霍去病应该心知肚明。例如:汉武帝的妹妹“林虑公主”死前,将家中的千斤金、千万钱都捐给了朝廷,希望自己的儿子犯罪后,能得到豁免。当时,汉武帝金口答应,但后来依旧依法将亲外甥处斩。

因此,霍去病此举无疑给汉武帝出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处理霍去病呢?

同时,对于霍去病射杀李敢的经过,太史公仅写了一句“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似乎又太过简单。

因此,关于霍去病射杀李敢之事,难道真是霍去病为了给舅舅出气吗?其中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内情?这些,不得不令人心中生疑。

霍去病射死李敢后,受到汉武帝怎样的处罚?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李敢死后,汉武帝不但没有依律惩处霍去病,反而以“李敢被鹿角撞死”的借口,为霍去病遮盖罪责,更没有让他去朔方暂避风头的事情,那只不过是《汉武大帝》中的情节。

因为,此后霍去病还曾率领群臣上请汉武帝“请立三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太子刘据的地位。以此来看,霍去病还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

又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霍去病死前还正在筹备攻打匈奴的战役准备。 但是,当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便将攻打匈奴之事弃置19年之久。

那么,汉武帝为何如此维护霍去病呢?

或许,有人认为卫青、霍去病两人的权势太盛,汉武帝是在向他们妥协;

或许,有人认为霍去病能为汉武帝消灭匈奴,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或许,有人认为在古代,为亲人复仇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例如:《公羊传》就极为推崇“复仇”。

这些确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汉武帝真正维护霍去病的原因,是霍去病和自己一样,都将消灭匈奴作为平生之志,而且还有消灭匈奴的本事。例如:汉武帝对霍去病说:“我为你修了一座府第,你去看看吧!”但是,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同时,霍去病的性格是单纯的军人作风,一眼就能望穿其心,而并不像卫青,给人难以琢磨的感觉。因此,汉武帝是真心喜欢霍去病。

例如: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并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以彰显奇功;让霍去病只有4岁的儿子霍嬗袭爵,享受官秩两千石的奉禄;霍嬗死后,特作《思奉车子侯歌》“嘉幽兰兮延秀,蕈妖淫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以为想念;升任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

显然,汉武帝对霍去病已喜欢到了“有乌及屋”的地步,又岂会为了李敢而治罪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霍去病呢!

当然了,对于霍去病的死因,虽然《史记》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病死”,可依旧存在诸多难解的猜测,但和李敢之死应该没有关系,而霍去病也没有付出代价。


祥子谈历史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朝的著名将领,在历史上都是战功赫赫,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那么,一个英雄和一个英雄的后辈之间究竟又有何恩怨,导致霍去病非要取李广之子的性命不可呢?

这一切恩怨,还要从一句“李广难封”说起。

谈起李广,唐朝的两位大诗人已经为他的一生做了非常完美的注解。王昌龄形容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勃总结其一生,认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对飞将军李广一生戎马,骁勇善战的功绩总结,意思是只要有李广镇守边关,匈奴就不敢犯我中原。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表现了对李广一生仕途不顺的惋惜。在历史上,李广一生为国征战数十年,屡建奇功,却因时运不济,至死未能封侯。

李广最终带着这样的遗憾含恨而终,但是他的儿子李敢却偏偏想要为父亲讨回一个公道。

这话怎么说呢?因为李广之死其实是由一场战争间接导致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执政期间,西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爆发了一场漠北之战。朝廷任命卫青,霍去病为大将,任李敢,公孙敖为校尉,分两路大军出征。此时,李广已经年迈,武帝原本不同意其出征。但是,李广坚持请战,最后,他跟着大将军卫青一并出征。

然而,在跟匈奴交战的过程当中,李广将军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最后没能跟主将卫青会师,错失了最佳战机,匈奴单于也因此逃脱。

毫无疑问,李广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失误。班师回朝后,主帅卫青要求李广老将军就此次的战争失误做一个详细的书面报告,然后由自己转交武帝。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李广在卫青面前承认错误,自我批评过后便不堪此辱,在还没见到武帝之前就自杀了。

此时,李广的膝下还有一个儿子李敢。比起老爹李广,李敢的运气就好多了。在漠北之战中,李敢是霍去病的手下,他在战场上和主将完美配合,立了不小的战功,回来以后,武帝直接封他为关内侯。正当李敢还沉浸在封侯的喜悦之中时,另一头传来了父亲自杀的噩耗。

看着一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老父亲,最后却要带着羞愤含恨而终,李敢就坐不住了。一气之下,他将父亲之死全部归结到大将军卫青头上。后来,李敢果真去射杀卫青。好在卫青比较幸运,躲过一劫,只是受了一点外伤。

但是,作为李敢的上级,霍去病绝不能纵容自己的下属以下犯上,公然射杀大将军。于是,趁着一日,武帝外出打猎,霍去病便直接将李广射杀了。

然而,对于李敢之死,汉武帝并没有去追究霍去病的责任。相反,汉武帝则对外宣称李敢意外身亡,直接帮霍去病将这件事情压了下去。

归根究底,汉武帝的这个做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李敢作为一个下属,以下犯上,图谋射杀大将军,本来就是死罪一条。哪怕霍去病不出手,李敢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决;其二,霍去病曾经是汉武帝的近臣侍中。而汉武帝一直以来颇为偏爱霍去病,霍去病死后,武帝悲伤不能自己。由此也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器重。

基于以上两点,汉武帝完全有理由为霍去病压下这件案子。在这场蓄意射杀中,霍去病毫发无损,而李敢却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END.


博书


公元前118年,位于淳化县的甘泉宫狩猎苑里,一场浩大而热闹的皇家狩猎活动正在进行。汉武帝刘彻那天的心情特别好,经过自己近30年的励精图治,大汉国运昌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最让刘彻高兴地是,在前一年,他的大汉虎狼之师在大将军卫青的带领下,将危害边境多年的匈奴人打得抱头鼠窜,赶入了漠北的不毛之地,彻底解决了这个让他耿耿于怀的巨患。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那天,为了犒赏勇猛抗击匈奴的功臣,他特地带上了李广的小儿子关内侯李敢,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一同参与狩猎。

刘彻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围猎之中,对身边将要发生的其它事情充耳不闻。但霍去病却似乎心事重重。转眼间,狩猎时间已过去大半,他的马头上却空空如也,毫无收获。

刹那间,霍去病张弓搭箭,用尽全身力气嗖地射出一箭,他终于出手了。

但他的离弦之箭,却没有射向猎物,而是直奔李敢而去。当李敢觉察到危险来临时,为时已晚,他被霍去病的精准箭法一箭穿胸,一代名将轰然倒下。

(霍去病剧照)

那么,霍去病为何敢当着刘彻之面,当众射杀李广之子呢?

这还得从李广说起。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从一个近卫侍从起家,常年战斗在抗击匈奴前线,勇猛兼备,治军有方。一生和匈奴鏖战数十场,鲜有败绩。“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对他的最高赞誉。李广就是匈奴人心中的噩梦,是匈奴眼中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再次给予匈奴痛击,发动了漠北之战。他派出卫青、霍去病率10万汉军,分两路远征匈奴本部。年逾花甲的李广闻讯后,数次主动要求参战,均被卫青拒绝。在李广的苦苦请求下,卫青终于答应他出任先锋。

大军进入匈奴境内后,卫青从俘虏的口中得知了匈奴王庭所在地,便决定自带精兵,直捣匈奴老巢。命令李广率部从东路出击,牵制匈奴其余兵力,掩护汉军主力部队。

但李广并不赞成卫青的部署,他不想让建功立业的机会从眼前消失。“广自结发以来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居前,先死单于”,他向卫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卫青身为汉军统帅,怎会甘心大功旁落,于是断然拒绝了李广的要求。

无奈的李广只好遵命从东路出发。但东路不但路途遥远,且水草匮乏,不宜大部队行进。李广在陌生环境中艰难跋涉数天后,将士们迷了路,在茫茫戈壁中瞎转悠,耽误了与卫青会师的约期。

这边的卫青长驱直入,和匈奴单于激战数番,打得他丢盔弃甲,将他追至颜山,还放火烧了信城,但也没能达到俘虏单于的目的。

(李广剧照)

卫青班师回转,在漠南与李广会合。卫青当面责问李广没能如期会师的原因,耿直的李广默不作答,转身离去。

回到大本营后,卫青派人给李广送来了酒肉等食物,并以要上报战况给汉武帝为由,再次让李广手下前往幕府听候质询,并暗示李广将过错推到部下身上。

但一向礼贤士兵的李广拒绝了卫青的“好意”,愤然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是我自失道路,我自己去将军幕府说去!”于是准备亲自前往卫青处说明情况。

此时天色已晚,李广在营中巡视一遭后,快步回到军帐中,看到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军官,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广自结发以来与匈奴七十余战,这次有幸随大将军与匈奴单于交战,却被大将军派到东路,致使大军迷路,岂不是天意!广今年过六十,岂能再受刀笔吏之辱!”说完这段话后,李广拔剑自刎。

李广死后,“天下知与不知,老壮皆为垂泣”。

他唯一在世的儿子李敢,此时正在霍去病的军中,听到父亲自杀的消息后,认为父亲的死和卫青的逼迫有关,于是找到了卫青理论,并打伤了卫青。

(卫青剧照)

卫青本来对李广的死心存愧疚,而且被李敢打伤,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于是,卫青将此事悄悄地隐瞒了下来。

不过,这件事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于是在一年之后,发生了前文所述的,霍去病借着狩猎之机,怒杀李敢的事。

霍去病胆敢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他的心腹爱将,后果可想而知。但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汉武帝却对随从人等说:“中郎将李敢,扈从寡人射猎,被惊鹿抵触而死。着厚葬李敢,厚恤家人。苑中内情,不得外传。违者斩。”

也就是说,霍去病射杀李敢后,没受到一丁点儿惩罚,被汉武帝轻描淡写的一句“被惊鹿抵触而死”就化险为夷了。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很明显,他对霍去病太喜爱了,有意包庇他。

但一年后,年仅24岁的霍去病就去世了,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中说是病死的。但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等,不知道他的死和射杀李敢有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