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十九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上) 郭 昌


郭嵩焘----十九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上)  郭  昌

☆上图为郭嵩焘

昨日在“今日头条”自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向读者推荐了被历史学家蒋延黻所推崇的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奕䜣那封劝朝廷勇于改革的奏疏。将廷黻先生的巜中国近代史》,是我一直放在案头的枕边书。对于李鸿章,我想推荐者一定是高估了,也可能误读了蒋先生的本意。李鸿章之功过,梁启超先生已为其做了最恰当的盖棺定论,这且不谈,笔者在这里想提醒一下读者朋友的是,中国近代史果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宿命吗?李鸿章和他的改革团队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队伍吗?非也!中国有一位自1840年到1900年60年间的大政国事都有参与和指点的人,并且这个人每次都如诸葛亮般料事如神。这个人就是中国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

光绪二年,郭嵩焘在出使英国途中于船上所作日记中说:“刘和伯言,谈洋务者只见得一面道理,吾谓道理须面面俱到,凡只得一面者,皆私见也,不可谓之道理。所谓道理无它,以之处己,以之处人,行焉而宜,施焉而当,推而放之而心安理得,举而措之而天下安。得位者效其职,身任焉而不疑;不得位者信其理,心知焉而亦不敢恃。尊主庇民,大臣之责,胥天下而务气矜何为者?凡为气矜者,妄人也,匹夫挟以入世,而人怒之,鬼神亦以而谴之,此足以言国是乎?如是而去道理滋远矣。……区区愚忱,不惜大声争之,苦口言之,以求其一悟。愿与读书明理之君子一共证之。”(巜郭嵩焘日记》第三册124页)郭氏争者何?言者何?又欲证之者何?正是先知先觉,独怀机杼,“通古今理势之大而运量于一心”者,舍此其谁也?“


郭嵩焘----十九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上)  郭  昌

嵩焘年廿十而烟禁兴,天下纷然议海防。…庚子辛丑间亲见浙东海防之失,相与愤然言忠义之气不可遏抑。癸卯馆辰州,见张晓峰太守,语禁烟事本末,恍然悟自古边患之兴皆因措理失宜无可易者。”(郭高焘《罪言存略》序)注意,这一段是包括历史学家在内所有中国人都忽略的一段文字,却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段文字:1840年,至1841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个年仅二十二岁的青年,不,应该说是少年,以举人身份入浙江学政罗文俊幕办理海防,1843年旅居湖南怀化时和太守张晓峰谈起禁烟的事情原委,恍然大悟原来自古以来所有边患的兴起,皆是因为政府官员自己措置失当,没有任何可以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此狂悖之言,放之今日,也许仍然有人骂其大逆不道,然而,事实的残酷在于:郭嵩焘是对的。自那时起直至终老,郭氏一生坚持自己的判断而不曾改变,而他所依凭的,就是一个“理”字。正如他在巜罪言存略》还说自己“间语洋务则摘发于事前而后皆验,于是有谓嵩焘能知洋务者,其时与泰西政教风俗所以致富强茫无所知,所持独理而已”。而这个时候,这个国家仍然如往常一样徬惶迷茫着。


郭嵩焘----十九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上)  郭  昌

1853年,太平天国事起,南中国告急,是郭氏力劝曾国藩出山,并辅佐他建立“湘军”,自此,也才会有曾,左,李所创不世之功。

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国战败。此时郭氏已授翰林院编修,得以窥见中国最高层政治家的真实面目。此刻,咸丰帝欲派其去天津帮助僧格林沁办理海防。其十月初四日日记说到:雪翁言,桂燕山相国(桂良)花松岑冢宰(花沙纳)近有免税十害之疏,疑金眉生都转所为,而朝廷仍主变易前说,虑非诸公所能任也。余谓二公在天津时,即奏言始允以诓之,暂缓其师,朝廷始终持此一意,未有能辨是非者。天下事当求处理之法,专以诓人为计,馬有能胜者也。予在京师,于夷事本末直看得清楚,深悟坏乱由人,凡事皆然。(《郭嵩焘日记》一册172,173页)在听到京城大臣要一意决战时,郭氏又撂下铮铮铁言:洋务一办便了,必与言战,则终无了期!

1859年三月初八日,郭氏在天津海上作日记中说: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仍由水陆达通州入京,以此间防堵方严,不能听其径入。辨论再三,始成定局,附片奏明。大抵此次为入京第一次,由何路入口,在途并入京仪节,须与定约。后有违言即为背约。中国稍以礼自处,而有辞以声夷人之罪,以战以为有名,今忽悔忽和,持论不决。追念去岁燕山相国诸公主款之议,遗憾岂有穷也。…(同上233页)…燕山相国诸公与夷事毫无办法。英酋额尔金,佛酋葛罗各有照会,以何制军接受钦差关防,照会诸夷,此为照复之件也,诸多狂悖。佛酋并抄录罗惇衍折片二件,皆密阵剿办机宜,事未行而使夷酋据以为言。要其办法先不足以自立。去岁抚局之误,已无可追悔。不明启侮之由,徒欲踵其故智行之,此可为太息流涕者也。屡见诸公奏件,遁辞知其所穷,徒为一恸而已。…(同上234页)

然而这一次,历史竞和郭嵩焘开了一个小小的顽笑,这一次,外国人竞被打跑了。他的挚友曾国藩来信说“五月二十五日之战,自庚子辛丑夷务初起后,至是始一大创之,中外人心为之大快,惜来缄叙战事太略”(巜洋务先驱一一郭嵩焘》48页)。李鸿章也赞其曰“贤王名士共运奇勋,中外交庆之”。

郭嵩焘----十九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上)  郭  昌

[人物简介]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