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段祺瑞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第一次是1916年袁世凯称帝,他的心腹段祺瑞公然宣布反对,并与之决裂。第二次则是后来的张勋复辟,打算扶持清废帝溥仪继位,而段祺瑞则组织“讨逆军”再次征讨,重新确立了共和政体。这就是“再造共和”的两次事件,再加上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逼迫清帝退位的事件上有功,所以,统称为“三造共和”。

黄征在《段祺瑞与皖系军阀》中认为:“段祺瑞在我国近代陆军教育史上,特别是军事院校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单宝在《安徽史学》中认为:“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思想确实有了转变,赞成共和,并以实际行动加快了形势发展的进程,不能笼而统之称他是袁世凯篡夺政权的“帮凶”。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今天,我们则主要聊一聊段祺瑞的第二次“再造共和”。说起“再造共和”这段历史事件,还得先来聊聊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那么,张勋是何许人也?

他原本只是广西提督苏元春手下的幕僚,因为办事得力,被上司引荐给了李鸿章。从这以后,张勋开始了他的发迹之路。没过多久,袁世凯便委任张勋担任工程营管带,赋予了张勋兵权。当时,徐世昌也在袁世凯手下办事,担任袁世凯的参谋。徐世昌比较赏识张勋,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性格单纯,比较直率,虽然脑筋不够用有勇无谋,但若能与此人相交,有朝一日张勋必会替自己卖命。

所以,徐世昌亲自拜会张勋,希望能让张勋拜入自己门下。张勋只是个不通文采的粗人,如今有机会成为徐世昌的门生自然兴高采烈。于是,两人就此结交。 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当时,两人对是否对德宣战,发表而不同的意见,段祺瑞觉得应该与德国开战,黎元洪则认为需从长计议。两人僵持不下,终于在同年五月谈崩了。

当时,黎元洪在一气之下,自作主张解除了段祺瑞的职务,两人的关系也降至冰点。由于站队的原因,安徽省长倪嗣冲立即向北京政府致电,表示安徽省脱离政府自治。紧随其后的,是山东、陕西、奉天、浙江等七个省份。紧接着,徐州会议的召开决定了接下来的事态走向。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之所以召开的徐州会议,说法有二:

第一种说法是张勋给各省份的督军写了封信,邀请他们前往徐州共襄盛举;

第二种说法是,副总统冯国璋以自己的名义,秘密向各省督军致电,邀请他们来徐州召开会议。

当然,从号召力上来看,还是第二种说法的可信度较高。当时,参加徐州会议的人物如下: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段祺瑞派出的代表曾毓隽、徐世昌派出的代表李席珍、冯国璋派出的代表胡思源胡嗣瑗、湖北督军王占元、福建督军李厚基、河南督军赵倜,此外张作霖与曹锟分别派出了代表与会。

显然,徐州会议的目的,就是扳倒黎元洪,由“二把手”冯国璋出任大总统,而段祺瑞则官复原职恢复国务总理的职务。由于这场会议张勋并没有露面,所以,主持会议的是张勋的秘书长万绳栻。万绳栻将会议的情况及会议讨论的结果转告给张勋。

张勋满心希望,能够保存清统的建制,所以,他提出了保留清帝复位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于情于理都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参会的众人并没有答应。这场会议召开了很久,始终没能商讨出结果。最后,徐树铮等人坐不住了,私下里商量干脆先答应张勋的条件,等他正式进行复辟时再想些法子对付他。

于是,众人心怀鬼胎地见了张勋,很快便与张勋达成共识。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随后,张勋取出一块黄缎子,然后,让众人在这块黄缎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众人之所以与张勋妥协,还是想借助他的力量扳倒黎元洪,如果黎元洪垮台,就帮助张勋恢复清统。实际上,这只是大家的怀柔之计罢了,他们怎能眼睁睁看着张勋复辟呢?只要段祺瑞能官复原职,到时候就来一出“过河拆桥”。

会议结束,张勋带着五千名辫子兵抵达京城。张勋途经天津时,去见了老师徐世昌及阮忠枢一面。阮忠枢听说了徐州会议的始末后,立即意识到徐树铮的小算盘,不过,他不敢将自己的推断告诉张勋,生怕会招致段祺瑞的报复。出于好心,阮忠枢只能暗示张勋:“我听说你想复辟,这件事千万要考虑清楚。”

徐世昌则对门生说道:“你去调停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间的矛盾,这是好事,尽管去办。不过复辟这件事,现在还不是时候。”张勋抵达天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当晚,段祺瑞也去拜访了张勋,并对他说:“大哥来的正是时候,现在的北京治安需要维护,这是最关键的事。至于其他事,倒也可办,不过复辟为时尚早,就算勉勉强强复辟了,到时候南方也不会同意的。我觉得,这件事还得考虑清楚。”

张勋听完这句话后若有所思,饶有意味地点了几下头。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张勋抵达京城后,先是与黎元洪进行了几次会晤,不过,在这几次会晤中张勋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段祺瑞非但没能官复原职,反倒从总统府中传出李经羲担任国务总理的消息。

某天晚上,张勋正在江西会馆里,万绳栻突然跑来让张勋回去开会,会议地点就在张勋的公馆里。这次回忆,参会人员为:张镇芳,雷震春,吴镜潭,胡嗣瑗,康有为,江朝宗,汤玉麟,冯麟阁,张海鹏等。会议期间,众人一再催促张勋尽快完成复辟大业,不过,张勋却支支吾吾,始终不肯给个准确答案。由于参会人员闹得很凶,最后,张勋也不得不妥协,让参会人员商量着办。

1917年7月一日,京城上下挂满了龙旗,复辟如期举行。当时,段祺瑞身处天津,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找上了第八师师长李长泰,打算用军事手段阻止复辟。随后,段祺瑞又联络了曹锟,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出兵。拉到了人马的段祺瑞返津,组建了讨逆军总司令部,开始着手制定推翻张勋的计划。想要扳倒张勋,最重要的是防止外省的兵力进京支援,尤其是张勋手下的辫子兵。

张勋此行,只从徐州带了五千个辫子兵,段祺瑞立即协调徐州周围的火车站,调走了全部空火车皮,让这群辫子兵没法在第一时间前往北京支援。至于如何进攻北京,则是以曹锟为西路司令、段芝贵为东路司令,双方兵分两路,齐头并进。7月三日,经过了两天准备的讨逆军已箭在弦上,段祺瑞正式向张勋致电,对其下达了最后通牒。随后,西路司令曹锟,由旅长吴佩孚带领,于两日后攻占了卢沟桥。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与此同时,段芝贵的军队也拿下了京郊的黄村。当月七日,两路联军兵分两路,用夹击的战术解决了张勋位于京城的守军。打了败仗的张勋,将辫子兵全部调回京城,打算龟缩在京城里等待救援。十二日,讨逆军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攻入了京城,与仅剩的辫子兵进行了一番巷战。张勋带着残兵败将,守在天坛,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不过,由于人数相差悬殊,张勋已无胜算,只能乖乖地缴械投降。

张勋趁乱,带着家属逃进了荷兰使馆,逃过一劫。其余参与复辟的成员,全部逃亡,雷震春、张镇芳二人被逮捕。这场短暂的战争结束后,京城里的龙旗被撤下,五色国旗再次高高挂起。张勋见自己大势已去,终于意识到,自己掉进了别人的圈套里。不过,此时的张勋仍有恃无恐,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一张底牌,那就是大家一起签的那块缎子。张勋决定,在最后关头,将这块黄缎子公诸于众。

不过,在张勋向万绳栻索要黄缎时,万绳栻却说:“怕将那块珍贵的黄缎戴在身上会出差错,所以,就将缎子藏在天津了。”万绳栻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大帅有需要,他立即快马加鞭地取来。就这样,万绳栻借着这一机会跑路了,从这以后,张勋再也没见过万绳栻的面。

相传,这块黄缎子并没有被万绳栻放在天津,早在段祺瑞决定要推翻张勋的那一天,胡嗣瑗就用二十万光洋从万绳栻手里换走了,并交到了冯国璋手里。也就是说,众人同意张勋复辟的证据,没准已被冯国璋销毁,张勋失去了最后的底牌。

“张勋复辟”竟是一个大坑,关键时刻,此人狠狠的阴了张勋一把

所以,等到张勋想要万绳栻取来这珍贵的黄缎子时,这块有各位大人物签名的珍贵证据早就不翼而飞。张勋做梦都没想到,让他无比信赖的万绳栻最后竟将他出卖了。纵观史上搞政变的弄权者,像张勋这样敢带着五千人逼宫的实属罕见。此人之勇可见一斑,但他却有勇无谋,以至于遭人利用,一败涂地。

7月十四日,段祺瑞正式返京,再度出任总理。随后,段祺瑞亲自来到日本大使馆,与黎元洪通了电话,希望他能继续担任大总统。不过,黎元洪表示这次的事件全是因他而起,张勋率兵入京完全是他指示的,所以,这次的剧变黎元洪应该负全责,他对中国人心怀愧疚,决定自此下野,不再过问政事。

到了最后,黎元洪还声泪俱下地表示:“岂有辞条之叶再返林柯,坠溷之花重登衽席。心肝俱在,面目何施!”从沉痛的用词中,可见其满怀悔意。事态的发展就像黎元洪所言,因为,他的草率和一意孤行酿成大错,张勋则犯了鲁莽的错误,以至于,段祺瑞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缔造了再造共和之大业。

【《1917年张勋复辟》、《安徽史学》、《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评述》、《段祺瑞的一生:三次再造共和、六次执掌北洋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