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清朝的結束,也伴隨著碑學的颶風由盛轉衰。碑學獨統“江湖”的局面至此滑落,一部分書家仍恪守清代延續下來的傳統,繼續發揚碑學,代表書家有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等。然他們僅僅是清代碑學的正常延續,與清代中晚期的碑學大興相比已很難佔主流地位。很多書家開始對碑學一時之興進行反思,帖學時有抬頭但未形成“現代”時期的規模和氣候。碑帖結合代表了一時之趨。20世紀初,書壇沈尹默高舉帖學大旗,重振“二王”正統書風。

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書壇出現了以于右任為中心崇北碑的西北風貌及以沈尹默為中心尚晉唐標誌的江北風流。發展到中期“隨著于右任、臺靜農等民國碑學代表人物的退出大陸,碑帖的槓桿上出現了戲劇般的變化,自清代以來一直盛行的碑學書風基本宣告“壽終正寢”。而自清末以來一直處於微弱地位的帖學重新獲得了巨大的美學生存空間,作為崇尚“二王”系統代表的沈尹默,成為書法這一低調潛伏期的標誌性人物,以至於許多理論家把這一時期指稱為“沈尹默時代”。“二王”系統獨存使帖學的柔美書風獲得一定的回潮。”

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林散之先生長成於民國初期,當時的書壇對於傳統“二王”學習開始回升,由於前面碑學的思潮退去,人們更多是對碑學的反思與理性思考。林散之曾自述:“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臨習。於漢師《禮器》《張遷》《孔廟》……於晉學閣帖,於唐學顏平原、柳誠懸、楊少師、李北海,而於北海學之最久,反覆習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

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完成的書家,正因為出名晚,數十年的積澱與涵養才有其書的超凡境界,“把氣捺入紙中,把生命溶入筆墨之中,體現了生命的躍動。”正是他書法所要的藝術形式,他充分發掘帖學的蘊藉典雅、流暢勁鍵的美學特徵,並以自己獨特的線條感受能力,融碑學的樸拙剛勁之長。對漢碑的臨習數十年不輟,其書剛中見柔,神韻兼備。從所臨《張遷碑》我們看到的是融其本碑的方拙之氣,圓筆的加入使線條更加廣潤勁鍵。在林氏的書法作品中我們隨處都可以感受到他對用筆用墨的注重。他在臨摹碑帖時,在盡力做到與原帖相似的情況下更注重線條的質量,所臨《張遷碑》筆筆沉著,無尖滑之筆,起筆收尾含蓄慰藉,以質勝文,大巧若拙。

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我們還能看出他是一個迴歸傳統堅守“二王”的守護者。在迴歸傳統,振興“二王”的大潮中林老無愧為帖學巨擎。“如果說沈氏諸家發軔於前,不如說林散之成功於後。”林老學碑妙在從他書作中看不到一絲碑意的蠻橫倔強之氣,在其臨習的《張遷碑》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他以詩書畫的豐富學養,將碑意融化為書卷氣、雅氣表現出來。

從林散之臨摹的《張遷碑》,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林氏《張遷碑》是在重振帖學,迴歸“二王”傳統書風的產物,是以帖融碑。

\u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