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凸显“短板”?3套房降15万4个月卖不掉,预示了2个趋势

大家应该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最近两年,房价波动的振幅越来越窄了。

比如,在2018年,按照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100城房价指数涨幅是5%,同年各个城市发布的调控次数达到了450次以上。

到了2019年,100个典型城市涨幅变成了3%,明显出现下降,各个城市发布的调控次数达到了620次。

不光是房价涨幅变窄,房价上涨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仍然以2018、2019年为例,无一例外,都是在3-5月份房价开始上涨,随后的下半年开启了“降价促销潮”,呈现出“上涨时间,下跌时间长”的特征。

照此来看,2020年楼市更加不乐观,因为最近一个月超过100个城市都关闭了售楼部,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都是零成交,返乡置业潮、小阳春等行情几乎板上钉钉不会再出现了。

高层住宅凸显“短板”?3套房降15万4个月卖不掉,预示了2个趋势

除此之外,楼市还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经历了此次风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稀罕”高层住宅了。

1,高密度、高层、高容积率的住宅凸显短板。

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现在,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以高层住宅为主,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组数据,中国超15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总数量占全球的近1/3,世界排名第一。

2018年,中国各个城市共建成88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这一数据比美国纪录竣工的13座摩天大楼数高出7倍。

大量的人口集聚在狭小的空间里,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比如更活跃的创业氛围,24小时的不夜城,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

不过,最近很多人都在反思,城市里的高层住宅,没有“相濡以沫”,更没有“抱团取暖”,有的只是蜗居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漏、通风系统、烟道、下水道影响了一整栋居民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群集聚越多,高层住宅的短板越明显。

2,手里3套房降15万,挂了4个月卖不掉。

据新浪财经报道,深圳一位乔姓业主最近很苦恼,在深圳有3套房子,宝安一套、罗湖一套、前段时间在光明也买了一套,现在想卖掉罗湖的一套房子,但挂牌4个月都无人问津,年后大家都在降价想脱手,这位业主还是想等过段时间再看看。

高层住宅凸显“短板”?3套房降15万4个月卖不掉,预示了2个趋势

这位业主从刚开始的两个月一直坚持不降房价,迫不得已在年前1月从480万元降到465万元,降了15万元,中介要求再降价,但他觉得,465万都不愿卖掉,再降价已经到自己底线了。

他的考虑很简单:虽然现在楼市被冷冻,也没人看房,但他坚信二手房市场过段时间会恢复生机,就像去年10月份之后的深圳楼市一样。

问题是,这3套房子捂在手里,还能捂多久呢?要知道,他最先挂出去的那套房子,已经挂牌4个月了,彼时还是深圳楼市比较强势的时间,现在有了特殊事件的影响,真正想恢复市场人气,不知道还要多久。

他的遭遇并非是个例,根据证券时报昨天的统计,在2019年,99个城市房价回落,大部分以三四线为主,其中清远、肇庆、泸州、资阳房价动辄下跌10%以上。

按均价10000原来算,1套100万的房子来算,下跌10%就意味着10万块直接“打水漂”,如果考虑到部分区位不佳、位置一般、房龄老旧的小区,降幅可能会更大。

高密度住宅不再受欢迎,二手房成交开始变得冷清,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预示了什么趋势呢?

首先,买房以后将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不要一哄而上。

买房这件事已经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以前大家都瞄准高层住宅,是因为购房者的需求比较单一,城镇化进程初期,大家都只想在城市里有套房子就行了。

高层住宅凸显“短板”?3套房降15万4个月卖不掉,预示了2个趋势

最近两年,形势悄然间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2020年开头这段时间,很多人开始反思挤在高密度社区中是否能带来安全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购房需求会更加多样化,有人偏爱低密度远郊新房,有人想回农村老家,也很多购房者会倾向于多层楼房和小高层,开发商的产品也不会再像原来那样单一,以30层以上的高楼为主了,更多的低密度社区、大户型会涌现。

其次,一二线核心城区的住宅价格依然会反弹,三四线的高层住宅堪忧。

上文提到的3套房子降15万,4个月还卖不出去,业主的心理是“再等等”,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当然是深圳源源不断流入的人口,短期内虽然市场被冰封了,但长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二线城市,依然拥有充沛的人口流入动能。

从三四线流出,流入到一二线,这样的人口趋势是难以逆转的。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一二线楼市的常态将是围绕价格中枢的“上下”波动,但三四线市场的高层住宅,长期来看将面临没有接盘者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