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地方主義與軍閥政治相隨

伴隨著辛亥革命的發生,在軍隊普遍政治化的同時,政治也變得軍事化了。無論是具有強烈地方主義要求的地方士紳,還是各省的革命黨人,為控制本省和抵抗來自中央及外省的武力威脅,都必須藉助軍隊,特別是最為可靠的由本省人組成的地方軍隊。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所以,進入民國以後,在“本省人治本省”的地方主義聲浪中。地方軍隊的首領都先後成為各省的統治者。即便是有些省區原有的文人首領,也不得不讓位或事實上由地方軍人來領導。

民國一代,地方當政者的政治素質因時因地而參差不齊,甚至是差別很大,但一個共同之處是他們多屬軍人。

在某些地方,為自立自存的需要,軍事化簡直被當作地方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源。新桂系組建和改造“民團”,武化廣西地方社會即其典型。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與此同時,為維繫地方主義的政治局面,地方軍隊的數量也不斷增加,而且越發地方化。民初控制各省的地方軍隊一般在幾千人、一二萬人或幾萬人,而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幾萬人是少的,一般在十幾萬人,多則達幾十萬人。

以統治山西38年之久的閻錫山為側,他在辛亥革命後控制山西時.軍隊不過幾千人,從1917-1927年,他先後三次擴軍,由第一次的二萬人左右到第三次增至十三萬餘人,“學會五臺話,便把洋刀挎”。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派系主義的溫床

從派系在國家政治中的基本位置上看,可分為中央派系和地方派系。南京政府時期地方集團雖都被納入國民黨內,但他們的地方派系地位並未改變。

從派系的分層上看,是派中有派,無論是中央派系還是地方派系均如此。北洋派中有直系、皖系之分,直系中又有曹錕的保定派與吳佩孚的洛陽派。皖系中又包含佔據國會的安福系。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蔣介石集團有黃埔系、CC系、政學系等,黃埔系中又有何應欽、陳誠等派。閻錫山的晉系中有五臺派與非五臺派之分,四川集團中劉湘、劉文輝、鄭錫華、潘文華等都各成一派,甚至是劉湘集團內部亦分成若干派。

派系的活動、派系間的紛爭幾乎遍及民國政治生活的各個角落,並有愈演愈烈之勢。無論是政治決策及其實施,還是官吏的選拔及其任用。受派系私利和派系情緒的驅動,某些派系及其成員可以做國家民族的罪人。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在民國一代的派系中,地方派系無疑是多數,在一定時期內,任何一個地方集團或一支地方軍隊的首領們都可以構成一個地方派系,並且是派中有派。因而,民國的派系政治亦多表現為地方派系與中央派系之爭,已成為派系政治中的基本部分。

民國為何不能實質統一全國?地方主義與派系鬥爭

1948年召開的“行憲”和副總統選舉,可謂國民黨派系之爭的總爆發,它參與的派系之多,鬥爭之白熱化和短兵相接是前所未有的,幾乎國民黨內的所有派系,中央的、地方的都不同程度地捲入進來,因為各派系都有一個表態問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