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在英美合拍的奇幻冒險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中,大量外形特別且能力超群的神奇動物吸引了廣大粉絲的注意,許多影迷對於該影片中猶如妖怪圖鑑一般的世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其實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有“志”之士,花費數年時間走遍沿海地區城鎮村莊,將自己的熱情和歲月揮灑在茫茫大海中,撰寫了一本奇書——《海錯圖》。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海錯圖》的特別之處,不僅僅在於它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是最早的海洋生物圖鑑。還在於其中很多動物的描述獵奇新穎,內容神秘而詭異,而這種風格的科普書籍卻很受歷代帝王的喜愛,乾隆皇帝年輕時經常把這本書放在枕邊看。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明末清初時期,航海技術並不是先進,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對於海洋是陌生和畏懼的。相傳這本書的作者聶璜,在看遍梅蘭竹菊、花鳥蟲魚等社會主流畫作後,同樣作為畫家的他,立志將自身喜愛的海洋生物呈現給世人,讓大眾感受海洋的魅力。康熙年間,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多個地方,每當他看到自己不熟悉或陌生的水生動物,他便虛心請教當地漁民此物的生活習性和捕捉方式。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698年,一本容納300多種水生生物的“海洋圖書館”便記錄在冊。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而這本書的再次出現,卻已經到了1726年。宦官蘇培盛將不知從何處淘來的《海錯圖》帶入宮中,乾隆皇帝非常喜歡看這本書。為何這本書深得皇帝垂幸呢?其實是由於這本書中對海洋動物的描寫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內地人的認知,也超過了當時已有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開創性的一本海洋動物學著作。從專業角度來看,《海錯圖》中對於海洋生物的描寫出現了誇張和錯誤的描述,但由於當時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十分欠缺,它的出現仍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海錯圖》中介紹的371種海洋生物中,有我們如今熟悉的魚類,也有至今還未發現的奇怪生物。在清朝時期,龍頭魚就已經被人們所發現和記載,聶璜書中寫道龍頭魚“以口大遂得虛名”,並在書中強調龍頭魚“柔嫩多水,好似豆腐”。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跳魚生活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的灘塗中,因其移動方式常為跳躍而得此名,它們眼睛像青蛙一樣外凸,嘴巴一開一合;背鰭像旗子一般外張,胸鰭像船槳;身上大部分是褐色的,部分皮膚有藍綠色的斑點。我們現在將其稱為“彈塗”,而古代人捕捉跳魚的方法,直到今天仍被漁民所採用,他們將短小的竹筒,插入灘塗的泥地裡,跳魚們誤以為灘塗上插著竹筒的地方是自己挖的洞穴,便自投羅網入其中。不過書中仍有部分標註,在今天看來有著錯誤的記載,類如書中鱷魚的描述和圖畫與今天發現的鱷魚相差太大。

康熙年間的一本奇書,裡面有300多種“怪物”,越看越可怕

​除此之外,《海錯圖》中描繪了傳說中那些光怪陸離的神秘生物,至今海錯圖被編著成兒童教材,再幫助孩子瞭解基本海洋生物的同時,也將傳說故事以圖集的形式告訴孩子,為孩子帶來了趣味和想象。其中類如海和尚,是漁民打撈發現的一種長著人頭,生有人的五官的鱉類動物,相傳其為禍害出海行船的海怪,若想平安無事,需將其餵飽安撫。如今再看這些怪物,仍舊是怪異而醜陋,越看越可怕。

《海錯圖》的保存也並未一帆風順,在八國聯軍侵華等侵略戰爭中,它也幾經轉移、分散,如今三冊陳列於故宮,一冊被保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