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究竟是17歲還是43歲?司馬遷真的錯了嗎?

楊莎莉


有關晉文公流亡時的年齡爭議,其實主要來自於《史記》與《國語》、《左傳》的記載差異。

太史公在《史記·晉世家》中記載:“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以此反推,得知晉文公在出逃晉國時四十三歲。普通人多讀《史記》,往往更相信晉文公流亡時四十三歲之說。

雖然《史記》中是如此記載,但在更早的史料中卻出現了其它說法。

《國語·晉語四》中有記:“晉公子(重耳)生十七而亡,卿才三人從之,可謂賢矣。”《左傳·昭公十三年》也有記載:“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而有士五人,……亡十九年,守志彌篤。”可見,兩大有關春秋的史書中都主張晉文公出逃之時才十七歲。

兩種說辭,究竟誰更可信?


如果按《國語》、《左傳》之說,其實存在一個疑點。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夏,使太子(指申生)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公元前666年(魯莊公二十八年),在驪姬蠱惑之下,晉獻公將自己其他兒子都派出去駐守邊境,只將驪姬姐妹所生的奚齊和卓子留在身邊。公元前655年晉文公出逃,如果他出逃之時才十七歲,那麼他被派去守蒲城時不過才六歲。六歲的兒童,豈能擔當起守土重任?

而按照《史記》記載,這年重耳已三十二歲,已經成年,顯然更合乎情理。

可《史記》的記載本身,就存在諸多矛盾之處。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秦穆姬為太子申生之姐,太子申生又是晉獻公長子,那麼穆姬年齡肯定大於重耳。穆姬出嫁在重耳出逃之年,如果重耳這年四十三歲,那麼秦穆姬是在年近五十才出嫁嗎?這顯然極度不合理。


然而,在《史記·晉世家》中又有另一種說法,“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曰齊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為秦穆公夫人。”以此之說,穆姬為申生之妹,那麼她可能是重耳之妹,也可能是重耳之姐。太子申生之母生下申生後,隔二、三十年再生下穆姬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之事。如果她與重耳年齡相差二十三歲以上,就剛好符合《史記·晉世家》記載。

可實際上,這種可能性也不大。

太史公在《秦本紀》與《晉世家》中,都記載穆姬為夷吾之姐。夷吾與重耳年齡相仿;也就是說,晉文公出逃時,夷吾至少也是三十歲左右了。那麼穆姬在三十多歲時再出嫁的可能性有多大?

綜上所述,不管穆姬是太子申生之姐還是太子申生之妹,都證明重耳在逃亡時絕不可能是四十三歲。


否定了《史記》之說,《國語》與《左傳》的記載也就更加可信了。

以重耳逃亡時十七歲推斷,穆姬出嫁時最大也不過二十左右。至於說重耳、夷吾年幼守邊關之事,他們身邊早就有一批謀臣輔佐,年齡再小也自有謀臣擔當。所以,他們倆五六歲被派出去守邊關,並不是完全不可能之事。


欲雲談史論今


1、先說結論:晉文公流亡時的年齡雖在《國語》和《史記》上均有分別記載為十七歲和四十三歲,但均不可完全採信。司馬遷肯定是錯了,但《國語》也未必對。

<strong>

2、引發晉文公流亡年齡爭論的原因在於《史記·晉世家》《國語·晉語四》

之間記載矛盾衝突。

《史記·晉世家》上記載““重耳遂奔狄⋯⋯是時重耳年四十三。”,而《國語·晉語四》記載,“僖負羈對曹共公則說 ‘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兩本古籍對晉文公重耳的年齡記載一個是四十三歲,另一個則是十七歲,相差甚遠。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後,對《史記》和《國語》均產生了懷疑態度,其原因如下:

先說《史記》記載的問題所在:

一、重耳在狄地娶季隗為妻,離開狄時對妻子給了許諾時間過長。重耳在流亡第一站狄地待滿十二年,將離開狄地時,他對季隗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季隗回答:“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請待子。“若按照《國語》說法,此時重耳的年齡應為二十九歲,再等二十五年時年齡為五十四歲;若按照《史記》說法,重耳此時年齡五十五歲,再等二十五年則為八十歲。古人壽命普遍較低,季隗此時二十五歲都不能保障自己活到五十歲,倘若重耳年齡已經五十五歲,重耳又何來的勇氣和把握能活到八十歲?

二、倘若採用《史記》記載年齡,則重耳弟夷吾結婚時間與其王公貴族身份不匹配。史書沒有夷吾在晉國國內娶妻生子的記錄,這才使夷吾在梁地生的兒子圉,在回國後能被立為太子。倘若公元前 655 年重耳奔狄時已經四十三歲,夷吾奔梁也應四十歲左右。在當時,倘若他四十歲左右才娶妻生子,尤其是王公貴族是不可能的。《禮記·內則》載: “(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鄭玄注“室猶妻也“。

三、其他人對重耳的評價描述。重耳過宋之時,宋國司馬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晉公子亡,長幼矣,而好善不厭⋯⋯公子居則下之,動則居焉, 成幼而不倦”。此處的“長幼”解為“從幼至長”,而“成幼” 則解為“從幼年至成人”。若照《史記》的記載推算,重耳自狄適齊時約五十五歲,留齊五年之後,過曹、宋,抵達宋國的重耳已有六十多歲,用“長幼”和“成幼”來評價描述是不適當的。

再說《國語》問題之所在:

一、先秦史書只有《國語》記載晉文公重耳十七歲流亡,並未有同期其他史書佐證。雖然《左傳》一書作者在編寫時便引用不少《國語》的內容。 但卻未有引用僖負羈的“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杜預雖著有《春秋左傳集解》,但其是晉之後的註釋,可信度大打折扣。而《左傳·昭公十三年》沒有明確說明重耳 “生十七年而亡”,反映的是“重耳十七歲的時候即得到五位賢士的幫助”。

二、倘若採信《國語》進行推論,有些問題很難解釋清楚。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 “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 “王章也。”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曰: “隧,王之葬禮也。”僖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 635 年,按照《國語》說,此時重耳不過三十七歲,正直盛年,並且剛剛歸國一年,正是大展宏圖之時,為何如此著急自己的葬禮?

三、太史公史料取捨嚴謹,對《國語》視而不見存疑。《國語》成書時間在春秋時期,要早於《史記》,司馬遷不可能對《國語》的說法視而不見。正如晉彥、付玉千曾撰文說: “司馬遷如此詳細地敘述重耳生平,一再提到重耳的年齡,好像他看到了什麼積古之傳,有意在反駁《國語》的說法“。

3、綜上所述,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晉文公重耳流亡時的年齡記載有很多存疑之處,但《國語》的記載也沒有足夠的支撐。我們不妨靜待新的考古證據發現,來幫助我們解答這個謎題。

參考文獻:《公子重耳出亡年齡考》 謝筱婷

《質疑所載晉文公年齡》 姚 磊


燕山史話


有關晉文公年齡的爭論主要是源於司馬遷所撰《史記》與早先成書的《左傳》《國語》之間的牴牾,下面就從兩種說法形成的過程來進行分析:

晉文公十七歲流亡說

有關晉文公十七歲就開始流亡的說法,最早出自《左傳》,如《昭公十三年》有載:

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亡十九年,守志彌篤。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話並沒有明確提出晉文公流亡的時候就是十七歲,只是從前後文的銜接來看,文中將“生十七年,有士五人”與後來的內主、外主聯繫了起來,與晉文公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聯繫了起來,人們就此認為,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的確是十七歲,到《國語·晉語》成書的時候,就直接採用了這種觀點,並明確地指出:

負羈言於曹伯曰:“……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公弗聽。

由此晉文公十七歲流亡說也就成型了。

晉文公四十三歲流亡說

有關晉文公四十三歲流亡的說法,主要資料來源於《史記·晉世家》。司馬遷在寫作《晉世家》的時候也看到了《左傳》中的那段話,但他逐字逐句讀下來,發現作者的表述容易引起歧義,且在左傳中有很多讓他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魯莊公二十八年》有這麼一段話:

驪姬嬖,欲立其子……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

驪姬想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以取代原來的太子申生,派人到晉獻公面前混淆視聽,準備把諸公子都遷出國都。晉獻公耳根子軟,也沒有多想就同意了,於是到這年夏天,申生、重耳、夷吾等多位公子就被外放了,只留下了驪姬和她妹妹的兒子留在國都——這其中,重耳就被派到了蒲城駐守。

這一年是晉獻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比之重耳開始流亡的公元前655年要早十一年。如果說晉文公十七歲流亡說成立的話,那麼這一年他還只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守得住一座城池呢?因此他在《晉世家》中既引用了《左傳》的話,說他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有賢士五人,同時又特別強調,這件事跟流亡是不能算在一起的,而且他還確信無疑地指出: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至於這個二十一歲究竟是怎麼來的,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史料完全無法提供佐證,這裡先打個問號。正是基於這一點,太史公得出了結論,認為:

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國也。是時重耳年四十三。

由此便有了晉文公四十三歲流亡的說法。按照這個推定往下計算,重耳流亡十九年而復國,其即位的年齡自然就是六十二歲了:

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關於四十三歲流亡說的一些疑問(一)

太史公文采斐然,在書寫歷史的時候進行了大量的考證,但囿於工具的限制,在很多時候都難免會有錯漏,在有關晉文公年齡的問題也是如此。接下來我們就對其中的疑點進行分析:

首先是關於晉獻公(也就是晉文公父親)的家庭狀況,《左傳》中有這麼一段說法:

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都是在晉獻公即位後才出生的,這其中最明顯的證據是“烝於齊姜”這四個字。春秋時期有關“烝婚”的記載很多,一般都認為是娶了父親、叔伯、兄弟的妻妾,在這裡指的是晉獻公娶了父親晉武公的小老婆,這也就說明“烝於齊姜”發生在晉武公死後,因此秦穆夫人和大子申生也都是晉獻公即位後才出生的。

另外的一個證據出自《左傳·魯僖公五年》: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

公元前655年,也即是晉文公出奔的同一年,晉獻公滅掉了虞國,並把虞國大夫作為秦穆姬的陪嫁一併送到了秦國。齊姜所生的女兒伯姬正是在這一年嫁到了秦國,成為秦穆公的夫人,考慮到古人結婚年齡都較早,秦穆姬出嫁時應該不會超過二十歲。

另據《秦本紀》: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這裡提到“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說明穆姬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姐姐,說明申生的年齡比伯姬還要小。結合這姐弟二人的年齡,也能夠間接印證齊姜是在晉獻公即位後才被“烝”的。

太子未必是長子,這一點我們並不能拿來作為文公年齡比申生小的直接證據,但是根據《左傳》的敘述,晉獻公“烝於齊姜”後“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這其中的“又”就指明瞭一個先後順序,也即是晉獻公先“烝於齊姜”後“娶二女於戎”,這也就意味著重耳的出生也不會早於晉獻公即位的公元前676年。這是都是史料中的直接證據。

關於四十三歲流亡說的一些疑問(二)

其二我們從關聯人物的年齡來反證。假定晉文公在獻公即位的時候21歲,那麼他出生的時間就應該在公元前697年,他的父親晉獻公出生的時間至少應該在前710年之前,這已經是父子年齡最小的差距了。根據《左傳·莊公十六年》載:


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蒍國請而免之。既而弗報。故子國作亂,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晉師伐夷,殺夷詭諸。

晉獻公名詭諸,其得名即來源於晉武公第一次討伐夷邑,晉武公以俘虜的名字給兒子命名。按《晉世家》的說法:

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為曲沃武公。

武公代晉二歲,卒。與曲沃通年,即位凡三十九年而卒。子獻公詭諸立。

晉武公即位的時間,是在公元前716年前後,這也就意味著,第一次討伐夷邑的時間必定在前716到710年之間,這就帶來了兩個疑問:一是兩次討伐夷邑的時間前後相隔三十多年,在當時,當上國君後能長期在位的君主少之又少,晉國、夷國、蒍國三國國君在同一時期同時執政三十多年,這個概率就更小。二是,晉武公即位時,其所在的曲沃剛剛受到周王室及諸侯聯軍的連續討伐,他們是否有能力公然與王室大夫作對呢?

另據《晉世家》:

二十五年……驪姬弟生悼子。

<strong>晉獻公二十五年是公元前652年,按太史公的說法,晉文公都已經46歲了,晉獻公少說也60歲了吧,按照常理來忖度,能夠在60多歲的時候老來得子的可能性應該不大。因此結合這些跡象來看,晉獻公出生於前710年之前的可能性很小,晉文公的出生時間更是要向後推了。

此外,與晉文公年齡相關聯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外祖父狐突。晉文公的母親叫狐季姬,按名字來看在家裡排行是最小的,因此不可能是在狐突十幾歲的時候就出生了,由此推斷,狐突出生的時候至少也要到公元前730年以前了,甚至還要更早。而狐突去世是在什麼時候呢?《左傳·魯僖公二十三年》載:

九月,晉惠公卒。懷公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冬,懷公執狐突曰:「子來則免。」……乃殺之。

這一年是公元前637年,按照之前的推論最少也九十多歲了,而且還不是病死的,是被晉懷公殺死。很多人據此就把狐突當成了“百歲老人”的典範,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些,再來看《左傳·魯閔公二年》:

大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

這一年是公元前660年,從最保守的數據來推算,狐突都已經是七八十歲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還在給太子駕車上戰場,就算是他們忍心,可太子就真放心他能起到保護自己的職責嗎?

當然了,你要硬說古人身體壯,小說裡八十歲老將上戰場也不稀罕,咱們也不能硬槓,我們接下來看第三點:

晉文公的婚姻狀況

關於這一點,在他流亡之前似乎沒有任何記載,按太史公的說法:

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左傳》也有同樣的記載:

狄人伐嗇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

按照古人命名習慣,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老么,其餘諸子皆稱叔,那麼伯儵就應該是他的長子。這也就意味著,晉文公在開始流亡之前一直在打光棍,至少是沒有生過孩子,作為一名大國公子,能打這麼多年光棍,這合理嗎?

其次,在流亡十二年後,晉文公受到追殺,不得不離開狄國去往齊國,在離別前他跟季隗說:

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

這個時候季隗25歲,一個55歲的老頭跟他25歲的小媳婦說,你等我25年,等我80歲了再回來找你,你覺得她能答應嗎?在我們現在這個醫療系統高度發達的社會里,80歲都已經能稱得上是高齡了,晉文公何來的自信就認為自己一定能活到80歲呢?季隗一個25歲的小姑娘又怎麼可能去守這樣的一個約定呢?

當然了你也可以說,季隗有可能不是他的首任妻子,晉文公在流亡之前已經娶妻生子,比如晉襄公,就很有可能是他的長子。那麼到晉文公70歲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至少也應該有四十歲了。可這就有帶來一個問題,晉襄公在位七年後去世,卻只留下了兩個幼子,其中的太子年齡還小:

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

按說從晉文公回國到晉襄公去世,這期間有長達十六年的安定時光,晉襄公為什麼不能早點生孩子,非要等到快要五十歲了才要搶著生呢?難道說他們都有晚婚晚育的傳統?這恐怕還是因為晉襄公自己的年齡都不大,去世的時候最多也就是二十多歲,因此以上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了。

另據史料記載,晉文公回國前一年,秦穆公一口氣送給他五名女子,其中就有當年被晉懷公拋棄的妻子。

重耳至秦,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與往。

而根據趙盾和狐射姑的討論,其中有一位叫辰嬴的,曾先後侍奉過懷公和文公,且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公子樂:

賈季曰:「不如立公子樂。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

如果晉文公真是62歲即位的,秦穆公何必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麼一個糟老頭子。而晉文公到六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和他父親一樣老來得子,這個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司馬遷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結論

以上從三個方面來對太史公的提法提出疑問,第一是從《左傳》的敘述來看,晉文公出生的時間應該是在晉獻公即位以後;第二是從關聯人物來看,如果晉文公流亡時真的是43歲的話,他的父親晉獻公和外祖父狐突的很多事蹟就無法自圓其說了;第三是從晉文公的家庭狀況來看,43歲流亡說也很難站得住腳。

除此之外,從太史公自己的著作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在《趙世家》中有這麼一段敘述:

《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醫扁鵲視之,出,董安於問。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學也。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今主君之疾與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間,間必有言也。”

這段話是在說,扁鵲給趙簡子看病,提到了秦穆時的一段讖語,這其中的“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說的是晉獻公去世後五世昏亂的局面;“其後將霸,未老而死”則直接點明瞭晉文公的後事。古代的所謂讖語很多都是根據已有的歷史進行附會的,扁鵲的這段話很有可能就是根據人們對於過去歷史的瞭解而製造的所謂“預言”,也間接反映了晉文公早逝的事實。如果晉文公真的是70歲才去世,這段讖語也就不會出現了。

那麼,太史公是如何得出文公43歲流亡的結論的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測。有關晉文公流亡的兩種說法,其年齡相差了整整26年,而恰好晉獻公在位的時間也是26年。這也就意味著,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很可能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獻公即世,重耳年二十一”,也就是說獻公去世的時候,晉文公剛滿21歲。

但司馬遷不相信這個說法,在他看來,晉獻公就算是再昏庸,也不可能讓自己僅僅6歲的兒子就出去鎮守邊關,這必定是人們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為此他對前代晉君的年齡都做了嚴密的考證,認為人們是把晉獻公即位的時間訛傳為去世的時間,因此在寫作時,他先是說“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這既是在給自己打氣,同時又好像是在說服什麼人——然後再甩出結論,說“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但實際上,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進行比對,太史公對前人(尤其是曲沃桓叔)年齡的推測也出現了錯誤,從而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在這個錯誤的前提上建立的結論,很難說是正確的。而26歲這個微妙的差距,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司馬遷思索的過程,反過來又印證了《左傳》所提出的17歲流亡說恰好才是真實的。


逸川歷史


【尋歡評斷】異相重耳,老少皆宜!

晉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最富傳奇性的一位。不僅其經歷坎坷,成就斐然,還生有一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異相——重瞳駢脅,也就是每隻眼睛兩個瞳孔,肋巴骨還是一整塊!這些姑且算是傳說(其實也見於正史),重耳的年齡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都有信史可以佐證,下面且聽尋歡一一道來。

以著名的“重耳流浪記”那年來算,一說其四十三歲,已為不惑之年,端的一中年大叔了。

《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少自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獻公二十二年……重耳遂奔狄……,是時重耳年四十三”,“重耳出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史記中說重耳在他父親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成人了,等晉獻公即位的時候重耳21歲了,等到驪姬之亂,重耳被迫逃往狄國的時候已經43歲了!

另一說法則是十七歲。《國語·晉語》記載:“晉公子生十七而亡(流亡)……”,說的是重耳17歲的時候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往生活,那他在外逃亡19年,回宮登位時時36歲,勵精圖治治理國家,8年後,在44歲的時候死去。

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在晉獻公二十一年求娶穆姬,也正是這一年驪姬施展毒計,逼死太子申生,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按照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這個時候出嫁的穆姬按理說不會太大的年紀,也就20幾歲。那她的弟弟重耳和夷吾,兩個人只可能比姐姐的年齡還小,那《國語》裡記載重耳十七歲出逃的記錄就相對來說比較可信了。但是這裡也有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是按照禮制推測穆姬出嫁時是20歲左右,才覺得重耳出逃是在17歲,但是如果穆姬剛好就不是20幾歲嫁的呢?如果穆姬就一直未嫁,直到將近50歲才嫁人呢?雖然不太合乎常理,但《史記》裡記載重耳43歲出逃也有可能。

考慮到古人壽命較短,似乎十七歲說更有市場。試想一下——43歲的重耳帶著自己17歲就結識的五位賢士,流離失所了19年,不說期間辛苦,等到他們回國掌政之後都已經老弱病殘了,一群老弱病殘之眾,真的還能領兵征戰,發展國力?還在短短8年之內成為霸主?






李尋歡111


重耳17歲逃亡還是43歲逃亡?

這個問題是因為《左傳》、《國語》、《史記》記載不一致引起的,先看看這三本史書怎麼說的:

《左傳-昭公13年》記載:“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

《國語·晉語四》:“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

《史記.晉世家》: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曰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獻公十三年,以驪姬故,重耳備蒲城守秦。獻公二十一年,獻公殺太子申生,驪姬讒之,恐,不辭獻公而守蒲城。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國也。是時重耳年四十三。從此五士,其餘不名者數十人,至狄。

《左傳》和《國語》認為,重耳逃亡時年齡為17歲;《史記》認為是43歲,到底哪個對?這個問題牽涉到複雜的時間推算,筆者不是專業歷史研究者,不能精準推算,只能按常理推算。先看看幾個和重耳有關的人:

1、 重耳在狄國娶了個老婆叫叔隗,生了兩個孩子伯儵、叔劉,重耳在狄國待了12年以後又逃亡去其它國家。臨行時對狄女叔隗說:等我25年,25年後我不回來,你可以再嫁!狄女說:25年以後,我墳上的柏樹都已經長得很高了,不過,我等你!根據這個推算,重耳去狄國43歲,12年離開時55歲,等25年就是等到重耳80歲回來……古人壽命都很短的,重耳說自己能活到80歲,估計重耳自己都不信……假如重耳17歲逃亡,在狄呆了12年,29歲離開狄,等25年就是54歲,這個倒比較合理。

2、 重耳的姐姐:根據《史記》記載,重耳的老爸是晉獻公,先娶於賈,無子;丞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這秦穆夫人就是重耳的姐姐。晉獻公22年,假道代虢,順道著把虞國滅了,俘虜了一個重要人才百里奚。這一年,晉獻公把重耳姐姐嫁給秦穆公,百里奚作為奴隸陪嫁!也就是在這一年,重耳逃亡。如果這一年重耳43歲,那麼他姐姐至少45歲甚至快50歲了。秦穆公會娶一個快50歲的老女人嗎?如果這一年重耳17歲,那麼他姐姐應該20歲左右。秦穆公娶一個20歲左右的妙齡女子比較合理。

另外,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是晉獻公“蒸”於齊姜而生的,所謂“蒸”,就是亂倫,就是說晉獻公和他父親晉武公的小老婆亂倫生的。那麼,晉獻公什麼時候敢亂倫?應該是晉武公掛了以後,否則,如果晉武公在世時就亂倫,一旦被發現,晉獻公的太子之位必定不保。晉獻公繼位以後“蒸”了齊姜,那麼秦穆夫人應該是晉獻公2年出生,到晉獻公22年出嫁時正好20歲左右,這很合理。

3、 重耳的兒子:重耳出逃時,史書未記載其有兒女,按理43了,兒女都應該成人了。反而出逃以後,陸續娶老婆,陸續生了孩子,並且在狄國生的伯儵最大,其後才有公子雍、步劉、晉襄公歡、公子黑臀等。從孩子角度推算,重耳17歲出逃時,要麼未婚要麼已婚無子。所以才一路逃亡一路生育……

最後,說明一下:國語、左傳成書時間早於《史記》,應該更可信一點。

從以上粗淺分析,重耳真的可能17歲時逃亡的,太史公真的可能錯了……


一葉碧雲


原因很簡單,第一,《國語・晉語四》記載晉文公逃亡時是17歲,《史記・晉世家》說是43歲。針對不同記載,學界的一般原則是較早的記載相對可靠。《國語》有晉史之稱,在晉國曆史記載上可靠性是高於《史記》的。

第二,晉文公出奔那年,其姐姐秦穆姬出嫁,晉文公43歲顯然很荒唐。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其中在狄12年,歸國36歲,去世44歲,如果晉文公43歲出逃,則壽齡70歲。即便晉文公能活到這個年歲,其姐姐近50歲出嫁還是嫁給國君,則是不可能之事了。

清人閻若璩認為司馬遷之說不如《國語》等書可信,確是先見之論。



談史說魯


據《史記》,晉文公流浪的時候是42歲(週歲),司馬遷這種說法還比較合理。


古籍記載的矛盾

  • 1)《史記》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曰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據《史記》記載,晉獻公即位時,重耳21歲,晉獻公於公元前676年即位,也即前697年出生。

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國也。是時重耳年四十三。

按照太史公的說法,獻公22年(前655年),重耳跑到狄國,那麼,那時重耳應該22-1+21=42歲。也許太史公的算法有點小問題。

  • 2)《左傳》的記載

這個逃亡的時間和《左傳》基本對得上。

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縊於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僖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遂出奔翟。

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公元前656年12月,太子申生被驪姬誣陷,在曲沃上吊自殺。驪姬又在晉獻公面前誣陷重耳和夷吾也參與了此事,獻公派人去殺他們,他們就逃走了。重耳跑到了狄國,開啟流浪生涯,那年是公元前655年。


  • 3)《國語》的記載

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

這段話來自於《晉語·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釐負羈勸諫曹伯善待重耳。這和《左傳》、《史記》都有出入,其實是叔瞻對鄭文公講了這段話。《左傳》裡並沒有提過“晉公子年十七而亡”,只有“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記載。

其實,重耳17歲時結交5個朋友很正常,這並不意味著交了朋友就得跑路。

到底哪種說法正確?

顯然,《史記》大部分是參考了《左傳》的記載,唯一多了一條記錄“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如此,《左傳》就可暫時排除在外,只需判斷《史記》和《國語》哪種說法更合理即可。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公元前666年,《左傳》上這麼記載:

莊公二十八年,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

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叫獻公的寵臣建議晉獻公派遣三個兒子分別鎮守曲沃、蒲城和屈地。獻公同意,重耳便去了蒲城。

如果,按《國語》所言,公元前655年,重耳十七而亡,那麼前666年時,重耳17-11=6歲,夷吾<6歲。請問,晉獻公再怎麼狠心,能派遣兩個幼兒園的孩子去鎮守重地?別忘了,雖然晉獻公晚年昏聵了些,好歹也讓晉國擠身於4強之列,無論如何也不至於這麼傻吧?

所以,《國語》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結語:

雖然無法確認太史公關於“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的說法是否完全正確,但其實還是合理的。前697年出生,前655年流亡(42歲),前636年即位(61歲),前628年去世(69歲)。

至於秦穆公夫人的年齡,我曾在一篇文章深入分析過,有興趣可以看看http://toutiao.com/item/6720965146430145028/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國語》

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