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教育爆款我來說#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當今社會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現象日趨彰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脫節,已有的課程目標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際,因此教育迴歸生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教育與生活的關係一直為教育學家們所爭論,其中在近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說是在中國具體國情下對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繼承和延伸,不難發現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個跟頭,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首先我們就二者之間的觀點做進一步分析與比較。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一、“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闡述

1.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題“學校即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個人生活的關係。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論述“什麼是學校”時指出:“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兒童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他的生活過程,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內容,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育即生活”的命題有兩方面內涵:一是學校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特別是兒童生活,是兒童在活動中,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滿足和樂趣。二是通過教育創造一種高於現實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會生活更加完善,美好。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探索中繼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並對其進行了革新和創造。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農業國家,軍閥混戰,政局動盪,教育程度低下,廣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在意識到中美之間社會發展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翻了半個跟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論。”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生活教育理論在他所創辦的曉莊鄉村師範學校中得以實踐。

二、兩種觀點的異同點

I.“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相似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以說是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吸取和改造,二者對教育與生活關係的認識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主張把教育與生活統一起來,試圖解決實際問題。

(1)強調生活與教育必須聯繫起來。

(2)兩種思想都注重兒童個性發展。

(3)二者都身體力行創辦實驗學校踐行其教育觀點。

2.“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差異性。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1)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解決不同問題。杜威的教育理論產生於19世紀90年代,當時的美國已經是一個獨立統一的民主國家,在資本主義取得巨大的物質進步的基礎上,精神文化逐漸滯後,對杜威來說,教育的任務是解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脫節,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與生活的相背離,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貧困,對陶行知來說,他的目標是用科學和教育來挽救中國,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進一步通過發展教育與科學來使中國變得強大起來。陶行知作為第一個發展杜威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中國學者,他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更強調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論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學說,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他曾說:“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曉莊,我想他也必主張“生活即教育”的。他對杜威的教育理論的運用是一個分析、批判和革新的過程。

三、兩種生活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與思考

1.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於生活。在當今時代,應試教育無形中成了我們教育的目的,大家追求的目標,學校的教育往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隔離。要使教育迴歸生活,對於我們教育者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有一個全面全新的認識,既要認識到當前我們教育存在的缺陷,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把社會主要因素納人教育的環節中,使學生感受社會生活。正如“生活即育”及“學校即生活”的思想所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要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識並實施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讓學生自主選擇,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寓教育於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然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差異


2.注重學生主體,注重個性發展。杜威認為學校生活應當與兒童生活相契合,以兒童為中心,充分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兒童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自由發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時也強調要注重兒童個性發展,主張通過生活來教育,讓兒童解除束縛,自由翱翔於藍天白雲中,從自由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教育,成為對社會對民眾有用的人才。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也要尊重學生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自己去選擇判斷並解決問題。改變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寓教於樂,寓教於生活,在生活中實施教育,尊重學生獨特個性的自由發展。充實學生的經驗,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從做中學”,體驗生活,體驗成長。

3.讓課堂教學生活化。“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思想都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主張把二者統一起來,陶行知也曾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16]我們當前學校教育應該關注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作為老師,要學會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行情境教學,喚起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經驗世界。同時作為學生也要在教師引導下充分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所學的科學應用到現實中去,為自己生活服務,在探究中得到思考,獲得成長。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乏積極的借鑑意義,然而兩種思想畢竟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解決教育與生活的問題,我們仍要積極努力尋求適合當今教育與生活關係的模式和研究方法。

對於以上,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教育爆款我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