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中風後那些“驚心動魄”、“心煩意亂”,預防才最關鍵

中風發生以後,約75%的患者將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除此以外,還有痴呆(血管性)、言語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後遺症。可是,當患者回歸社會、迴歸家庭後,讓患者感覺“生不如死”、讓家屬感覺“心煩意亂”的其實還有一些不被民眾熟悉的後遺症。


一、症狀性癲癇

中風以後的癲癇(俗稱“羊癲瘋”)其實不少見,發病率約在10%左右。這會讓家屬帶著患者,反反覆覆呼叫120轉運至醫院急診,每天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中風後癲癇可能與局部斑痕形成有關。癲癇導致過量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造成神經元繼發性缺氧缺血,使神經功能障礙加重,病死率增加。中風後癲癇一般較易控制,主要包括:1、積極治療原發病;2、早期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癲癇藥治療,一種藥物足量應用仍控制不佳時可聯合用藥。

千萬注意:一定在專業醫生的規範診治下才可能實現,千萬不要輕信“偏方”或“坊間辦法”。

遠離中風後那些“驚心動魄”、“心煩意亂”,預防才最關鍵


二、肩-手綜合徵

肩-手綜合徵是指腦中風後3個月內,癱瘓上肢的肩部及手指腕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臨床症狀群,其發生機制可能與患肢反射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有關,也有人認為額、顳、頂葉病灶易誘發此病。

肩-手綜合徵多見於癱瘓嚴重的上肢,以患者肩胛區持續性疼痛和運動受限為首發症狀,患側上肢外展、外旋明顯受限,繼之出現手部疼痛和腫脹,手指屈曲受限,晚期肌肉可明顯萎縮,手部關節攣縮畸形。

肩-手綜合徵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預防,使患肢保持其功能位,加強患肢特別是多做肩部和手部的被動與主動活動,疼痛嚴重時可應用止痛藥,局部理療或局部封閉療法。

遠離中風後那些“驚心動魄”、“心煩意亂”,預防才最關鍵


三、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是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吞嚥困難與致殘率和病死率的增高有關,卒中後存活4~5年的患者約10%可有吞嚥困難。中風後吞嚥困難大多與口咽功能障礙有關。

因為吞嚥障礙,主要可以引起:食物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繼而引起一系列營養不良性併發症;食物或者唾液誤吸進入呼吸道,導致嗆咳、吸入性肺炎,嚴重直接導致窒息。

防治方面除了進行積極的專業吞嚥障礙康復,必要時儘早給予鼻胃管或鼻腸管、儘早鼻飼營養支持。

四、中風後抑鬱

中風後約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在病後1周~2年內皆可發生。表現為頭痛、失眠、悲哀、沮喪、睡眠障礙、渾身不適、不安、焦慮、慾望減退、失望甚或有自殺企圖等。這種繼發的神經心理障礙,可以直接導致全家人幸福指數的直線下降!

中風後抑鬱症的發生與額葉或基底節等前部腦損害有明顯聯繫。治療上除專業心理治療外,可儘早選用抗抑鬱藥物干預。

遠離中風後那些“驚心動魄”、“心煩意亂”,預防才最關鍵


五、電解質紊亂

中風後合併電解質紊亂的原因很多,包括吞嚥障礙導致的營養不良、不恰當的補液與禁食、脫水劑的應用、病變累及下丘腦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異常等,頻繁來到醫院化驗血液電解質水平也讓患者和家屬很是煩心。

出院後保證優質護理、保證均衡營養支持、儘量避免利尿劑長期使用、及時發現並糾正電解質紊亂是保證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的基礎。

最後只想說:中風“可防可治”!要想遠離中風後的那些“驚心動魄”、“心煩意亂”,中風預防才最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