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為何不回荊州?

月下0鬱金香


建安二十年,劉備攻克成都拿下益州,本來是想接下來圖謀漢中,但是不得不回荊州了,為什麼呢?這要從劉備借荊州說起。

劉備借荊州赤壁之戰後,曹操以曹仁留守南郡,周瑜進攻南郡,劉備則拿下了荊州南面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

三國時的荊州原有七郡,另外三郡是北面的南陽郡,江夏郡,南郡。南郡這個位置接通益州,也是從荊州出師北伐的重要基地,如果沒有南郡,荊南四郡就是幾乎無用的雞肋。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冒著被扣留的危險,親自前往東吳會見孫權,請求借取南郡的西半部分。周瑜確實秘密建議扣留劉備,孫權對東吳如果滅掉劉備後單挑曹魏沒有信心,百般權衡下放走劉備,同意借荊州。

荊州南部四郡是劉備自個打下來的,郡守也都是劉表的手下,這裡的借荊州借的就是南郡,這個南郡是周瑜浴血奮戰打下來的。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但是東吳方面認為劉備是完全撿漏,整個荊州都應該是東吳的,因為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指揮的,劉備兵少將寡只是打打策應。

回援荊州

劉備這次親自出使東吳,談判中可能許諾承認了整個荊州都是借的,在攻取益州後,孫權立刻派諸葛瑾作為使者前往成都索要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也就是相當於分期付款歸還。

肉在嘴裡,劉備當然不會吐出來。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然後孫權就很不爽了,直接任命三郡郡守,留守荊州的關羽把孫權任命的官員通通趕跑了,孫權大怒,你們這是要讓我東吳動真格啊。

孫權派遣呂蒙率領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將領率軍兩萬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同時魯肅率軍一萬人屯巴丘牽制關羽。

孫權親自前往陸口,節度兩路兵馬。

聽聞東吳發兵,劉備匆匆忙忙率軍五萬從成都趕到荊州治所公安城,讓關羽入益陽意圖收復三郡,孫劉雙方劍拔弩張。

正值曹操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漢中丟則益州危,劉備被迫和孫權求和。

荊州東部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屬孫權,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屬劉備。兩家罷兵。


譜寫歷史長歌


劉備拿下益州後,後來更是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於為何不回荊州在荊州建立政權,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於原因,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

劉備要建立政權,怎麼會把首都放在家門口呢?這樣根本沒有戰略緩衝,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安全。將政權放於益州這個大後方,可以源源不斷提供物資和軍事支持。諸葛亮安排關羽鎮守荊州時候就曾交代過關羽荊州的重要性,但是還是丟了。荊州是北伐和恢復漢室的一個重要戰略地,關羽失守後,諸葛亮只能從祁山出巴蜀進行北伐,這無疑加大了北伐的難度,也將蜀漢政權徹底困在了的巴蜀之地。

益州是漢室龍興之地

漢高祖劉邦當年就是被封為漢中王,利用漢中的資源發展壯大最後逐鹿中原奪得天下的。戰國末期秦國更是在得到了巴蜀之地後實力大增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益州之地對於漢朝有多大的意義,這就不言而喻了。劉備從起兵開始便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代表著漢室正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更暗示著劉備要像當年漢高祖一樣恢復漢室江山。

益州物產豐富

四川盆地又稱紫色盆地,四面環山,土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充足,是個物產豐富的草地,尤其是成都平原,被稱之為“天府之國”。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益州就是一個極為安全穩定並且經濟基礎雄厚的大後方。就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憑藉著四川盆地這個大後方的支持,硬生生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爭。至於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

在益州建國,尤其是將都城建在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享有和利用四川盆地的資源,可以更好地發展蜀漢的國力,從而實現北伐恢復漢室的夢想。

益州易守難攻

益州四面環山,易守難攻。說到易守難攻,到底有多難,我們就來說道說道。李白在《蜀道難》裡面寫道“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個連鳥都難以飛過去的地方,更何況大規模的軍隊?真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特別是在成都建都,可以更好的防守。荊州沒有丟失之前,荊州是重點防禦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沒怎麼防守。後來北伐之時,魏國只是一味防守,等蜀漢國力衰弱了才一舉摧毀蜀漢政權。

方便統治當地的巴人和蜀人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

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倘若益州內部不安穩,荊州又是魏吳兩國爭鬥之地,那作為新成立的蜀漢政權就沒有時間去發現,更談何北伐恢復漢室?

避免和東吳直接衝突

荊州和魏國、東吳接壤,是三國爭鬥的戰爭必爭之地,建都荊州沒有戰略緩衝之地。尤其是,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前,荊州與孫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取得益州後孫權渴望取回荊州,直接建都荊州無疑會直接引爆孫權的怒火。在外有強敵魏國虎視眈眈之下,不宜跟東吳鬧太大的矛盾,以免曹操做收漁人之利!

在益州建國,把荊州當成一個跟孫權談判和周旋的緩衝地帶,不僅維持和東吳的關係一起對抗強大的魏國,也可用來牽制東吳的發展,更是為日後北伐和進取東吳之地提供一個戰鬥前線。

可是,隨著關羽的身亡,一切都化為泡影,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更是失去了盟友,就此蜀漢政權逐漸走了下坡路。

益州立國,是諸葛亮和劉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而這個決定讓蜀漢政權有了幾十年穩定發展的時間?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並不能說這個方針是錯的。

更多獨到見解,點擊關注一念千史,在下面留下你的痕跡。


一念千史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彙報,大怒,“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孫權直接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官吏,去接受三地。不料,被關羽盡數趕回。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劉備這樣對益州進行大規模建設,一是以益州作為根本根據地,二是為了將來北伐的需要。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從《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來說,從當時的各方面的處境來說,劉備只會留在益州。荊州則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員上將鎮守,當然是關羽了。





南飛雁1988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事實上劉備志在恢復漢室江山,因此荊州之地從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打算還。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訊速調動軍隊,全面佔領荊州地區,等吳軍來接管荊州時,為時已晚。為了維護孫劉聯盟,劉備就說荊州是借的,等取了益州後再歸還荊州。劉備取了益州後,孫權譴使來要荊州,劉備就說等取了凉州後再還荊州。

劉備入川取蜀,留關羽鎮守荊州,一切大事皆交給關羽處置,關羽只需要牢記一點,那就是荊州不能還給孫權。劉備將荊州交給關羽十分放心,他還要忙著去取漢中、凉州、關中等地呢,那有空閒時間回荊州?得知劉備以"取涼還荊"為藉口拒不歸還荊州後,孫權派官吏進駐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關羽將這些官吏全部驅逐,不走者死。孫權盛怒之下,派大將呂蒙領兵擊劉,劉備亦派5萬士卒支援關羽!

正當孫劉要火拼之時,曹丞相出來勸架,當然曹丞相併沒有親自去勸和兩家,而是出兵取漢中。劉備見曹操要攻取漢中,於是跟孫權達成和解,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了孫權,雙方議和罷兵,共抗曹丞相。當然三國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其中不缺少勾心鬥角,反反覆覆。劉備在漢中與曹丞相相抗,關羽在荊州跟曹軍相抗,這時孫權背後偷襲,擊殺關羽,取得了荊州的控制權。要劉備主動歸還荊州是不現實的,只有自己藉機強取才是正道。

荊州共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據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得了南郡;劉備最多,本來擁有的江夏郡,後來又佔有向劉琦投降的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襄樊戰役時,關羽跟曹、孫兩家作戰,身亡地失,劉備的荊州五郡盡歸孫權。劉備稱帝后,起兵伐吳,意在收復荊州,擊滅孫權,結果兵敗身亡。


大秦鐵鷹劍士


在《三國演義》小說裡是這樣的,劉備取了益州後,就沒有回過荊州了。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

建安十九(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215年,諸葛瑾就到益州出差了。“權以劉備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孫權派諸葛瑾到益州討還荊州的。劉備當然不想還了,想拖“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彙報,大怒,“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孫權直接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官吏,去接受三地。不料,被關羽盡數趕回。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兩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孫權這次討要荊州,目的是南部三郡,對於關羽所處的南郡,江陵,公安卻沒有興趣。因為當年孫權之所以將南郡借給劉備,他就是要劉備,替自己抵擋來自襄陽方向曹軍的壓力。而南部三郡,是荊州關羽所在地重要的糧食補給基地。

劉備沒有想到孫權直接動用武力拿下了三郡。“而關羽與肅臨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鎮守荊州的關羽也沒有料到,魯肅一位的忍讓,給他和劉備造成了軟弱的假象。

戰事一起,長沙桂陽直接淪陷,長沙太守廖立逃回了成都。零陵太守郝普極力抵抗,劉備感到吃驚之餘,急忙親自帶五萬大軍,從益州進駐公安,派關羽領兵三萬進攻魯肅,這時,零陵已經失陷。

孫權敢動武,原因在於曹操西取漢中去了,他沒想到劉備棄漢中不顧,來荊州,而且加上關羽,有八萬大軍,東吳沒有把握打贏。

劉備一直以為漢中地勢艱險,曹操一時半會兒拿不下漢中,所以帶軍來公安救南三郡。不料,張魯因一次意外直接投降了曹操。劉備急需回防。

雙方此時都有點打退堂鼓了,這時關羽與魯肅對峙在巴丘,這和使命交給他們兩個。“單刀赴會”,沒有誰非常勇敢,只是一個談判。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聯合,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引軍還江州”。孫權也沒有做的很絕,將武陵,零陵還給了劉備。

這是劉備最後一次回荊州,長沙,桂陽給了東吳,給荊州兵團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長沙屬吳,也是蜀之資糧恆虞不給”,本來關羽在荊州糧食可以自給,這樣以來,還要部分從益州接濟,給益州也帶來壓力。可是,劉備也沒有辦法,曹操得漢中,打到了家門口,不得不回去防患了。


路遙lgy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公元215年,劉備拿下益州後,其地盤擴充為荊州五郡+益州,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其中南郡是向孫權借來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借荊州”了,其他的荊南四郡則是劉備自已打下來的。

劉備拿下益州後不久,孫權就開始派人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好不容易弄來了南郡,而且南郡是整個荊州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是荊州的核心位置。

南郡向北是曹魏佔據的襄陽,是劉備與曹魏的前線和國界線,也是劉備攻打曹魏最重要的一條戰線,南郡向南是荊州腹地的荊南四郡,再向南直通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

南郡向東是孫權佔據的江東,向西是劉備剛剛拿下的益州,而作為南方唯一重要的戰略通道--長江就是自西向東橫穿過荊州南郡,從益州流向江東。

換句話說,南郡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交通便利,水運發達。

而益州呢?益州的大概面積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攤開地圖,你就會發現,益州是一個大盆地,核心就是成都平原,益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嶺,所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當時的益州,今天的四川。

益州的北部是延續八百餘里的秦嶺山脈,這也是從關中進入漢中的重要通道,大部分道路都是建在懸崖上的棧道,極其難走,別說行軍打仗,就是普通的穿越都比較難。

益州的南部就是今天的雲貴高原,在當時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不同的部落居住在其中,並不是絕對臣服於劉備政權。

益州的東部是荊州南郡以及武陵郡,以巫山山脈及萬里長江阻難入川的道路,而長江的水路則是進出益州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益州的西部是雄偉壯觀的青藏高原,在當時是一片難以逾越的天險,當時的人根本就無法順利進出青藏高原。

秦嶺、雲貴高原、巫山、青藏高原在益州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將益州團團包圍在其中,這也就是四川盆地的由來,四周高,中間低,不就像個盆嗎?

正是益州的的這種地理位置,決定是益州是一片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外人的進益州很難,益州的人外出也很難。

而荊州卻完全相反,荊州是四通八邊之地,四個方向都有很方便的交通可以行走,南來北往也非常方便,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外敵也非常容易攻進荊州,荊州也成了易攻難守的一塊戰略要地。

如果你是劉備,你選哪個作為首都?當然是益州了,只要有一點賞識的人,都會選益州作為首都,何況是劉備呢?

既然益州作為蜀漢的首都,劉備當然是要留在益州,坐鎮益州的了,作為政權的最高領導者,劉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去荊州,除非荊州有重大變故。

劉備自從拿下益州後,一共去了兩次荊州,一次是與孫權湘水對峙,另一次是夷陵之戰。

湘水對峙是因為孫權想要討回荊州南郡,劉備不肯,這是戰略要地,劉備想發展當然不會給,況且將南郡交給孫權,那荊南四郡不就成為飛地了嗎?

劉備不肯交南郡,孫權也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兩軍對峙起來,戰爭一觸即發,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向漢中進軍攻打張魯,漢中是益州的北部門戶,漢中一失,劉備的益州就相當於為曹魏打開了大門,之後將會永無寧日。

劉備感到了危機,馬上與孫權議和,將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了孫權,以抵南郡,孫權看到劉備讓步了,在曹操的共同威脅下,孫權接收了劉備的方案,兩軍握手言和,這也就是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第一次進入荊州。

第二次是夷陵之戰,孫權在關羽襄樊之戰期間偷襲了劉備所屬的荊州三郡,劉備在一年之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從益州成都出發,從蜀吳兩國交界的邊境永安城開始攻打,最遠一直打成了南郡的夷陵地區,但最後劉備被陸遜擊敗,狼狽逃回益州永安城,這也是劉備在拿下益州後第二次到荊州,之後一直到死 ,劉備再也沒有踏上荊州的土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攻取益州後不回荊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益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益州位於中國西部包括今天四川省、重慶市全境及貴州省北部地區,地域遼闊,界內多山多嶺溝壑縱橫,易守難攻,再加上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使得益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代孫權、曹操、張魯、劉備都覬覦益州之地,所以在劉備奪取益州後不回荊州的原因之一就是鞏固剛奪下的城池,在益州以北有張魯虎視眈眈的盯著益州,南有孫權也覬覦益州這塊肥肉,假如劉備在奪下益州後撤回荊州,益州可能會落入他人之手,劉備落了個空歡喜。



二、穩定政局,恢復生產的需要 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奪取益州對益州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多次的戰爭使得益州地區人口不斷減少,經濟凋零,城池有一定的損毀,百姓都怨聲載道,所以在劉備入主益州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恢復生產及恢復人口的問題,還有就是要及時加固城池以防敵兵進攻。

三、收服人心的需要 劉焉、劉璋父子主政益州多年,在益州頗得人心,劉備攻克益州後雖有撫民的政策和措施,但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民心,及益州元老的臣服,所以在奪取益州後除恢復生產以外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收服民心及獲得益州元老大臣的支持,鞏固自己在益州的統治,收服民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漫長的過程,若劉備在此期間離開益州回到荊州極有可能會爆發譁變,所以出於收服民心的考慮,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就將益州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四、荊州的特殊位置, 荊州
依託長江作為屏障,與其他幾個郡縣相互依託,在短時間內很難被敵兵攻克,在加上劉備入主荊襄九郡時間已久,頗得民心,在離開後根本不會考慮荊州發生兵變的問題,在加上有關羽的鎮守,正應證諸葛亮隆中對的安排,劉備在離開荊州之後不會對荊州太過擔憂,將身心都投入到益州上來。


微笑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劉備為什麼要拿下益州。這個問題在《隆中對》中我們會找到答案。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在佔領荊州和益州後,就等待時機,然後以益州為一路北伐大軍的出發地,與荊州為出發地的那一路人馬一起北伐。而且劉備還要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北伐,所以他當然要留在益州了。

而龐統在勸劉備取益州的時候,對劉備說,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勸劉備佔領益州,則是以益州為根本之地為目的。他提出,荊州的自然條件不能作為根本的根據地。只有益州的自然條件有利,可以作為根據地。

這一個建議是很合劉備的心思的。劉備從他的才能性格來說,在中原征戰多年,屢戰屢敗,隨著年老體衰,實在急於得到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休養生息。雖然得到了部分荊州,可是在實際情況,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是那麼穩固,實際上是處於寄人籬下的狀態。

諸葛亮在論及這個階段的劉備處境時說道,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當然會和龐統一拍即合。他取得益州,既是改善自己的戰略處境,也是把根本放在益州。對於劉備的能力和未來的方向,曹操就和裴潛有過一段有名的對話:

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在這種種的一系列因素之下,劉備在心中已經把益州作為了他的根本的根據地。因此,他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將荊州的大部分軍隊和行政管理人員調入益州,並且在益州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管理機構。

為了益州的安全,他還跟曹操爭奪漢中,奪取上庸,基本上建立了一個比較健全的防禦體系。在進位漢中王后,劉備又徵發了大批民夫,對益州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

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劉備這樣對益州進行大規模建設,一是以益州作為根本根據地,二是為了將來北伐的需要。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從《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來說,從當時的各方面的處境來說,劉備只會留在益州。荊州則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員上將鎮守,當然是關羽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很重要的原因是益州是劉備後拿到的,他無法全盤掌控,且益州的土地對劉備來說要比荊州重要。

劉備並不是在益州起家,而是帶著一幫徐州和荊州的幕僚,搶佔了劉璋的益州。雖然有張松、法正等帶路黨,但益州本土還是有很多勢力這時候對劉備不太買賬的。從劉備娶了劉璋的寡嫂吳夫人就能看出,劉備當時迫切的需要當地勢力的支持。

如果這時候立足未穩的劉備選擇了回到荊州,那益州很可能會再度易主。漢中張魯當時投降的可是曹操,劉備哪敢離開好不容易得到的益州?且荊州是三家平分,和益州的土地人口差距很大,對劉備來說,孰輕孰重,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漢賊不兩立的政治原因,也讓劉備不能回到荊州。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蜀國從來沒有和魏國聯合的時候。那是因為劉備和曹操是天然的政敵,永遠沒有和解的可能。劉備將國都定在益州,那防範和對抗的是曹操,如果選在荊州,那防範的自然是孫權。出於政治原因,劉備也不可能這樣做。

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孫吳背棄盟約,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的土地。並且引發了夷陵之戰,孫劉聯盟瓦解,也讓蜀國大失元氣。或許在蜀國穩定後,劉備選擇定都在荊州更好。

但人永遠無法預知後事,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畢竟當時選擇首都都是選在國家的腹地,很少會選在前線的。天子守國門,還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氣的。


胖哥侃歷史


劉備不會分身法,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只有一個地方,大家都在一起;有了下邳和小沛,那就關羽守下邳,自己去新打下的小沛。

佔有了荊州之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自己就親自前往益州。等到佔領了益州,劉備必須要繼續鞏固一下益州。所以劉備就以益州牧的身份留在了益州。

由於已經同時擁有了益州和荊州,所以戰略重心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應該說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漢中!荊州的地位就略次於了漢中。

孫權索要荊州,劉備答覆孫權:“等取得了涼州,肯定會把荊州都給你!”孫權不幹,於是兩家就幹上了!劉備親率大軍就往荊州的公安跑!

曹操趁機攻打漢中,劉備就和孫權和解了!劉備把荊州一分:南郡、零陵、武陵歸我;江夏、長沙、桂陽歸你!分完之後,就又跑了回去!

劉備這一回去,就和曹操在漢中那一片兒又幹上了。打來打去終於把自己打成了漢中王!

馬超領著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給漢獻帝上表擁立劉備為漢中王

所上的表文中寫道:“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嚴厲地譴責了曹操的不臣行為。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把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地方做為根基,也有點兒劉邦當初的那麼點兒意思!

此時的荊州已經和孫權共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荊州的地位,已經明顯不如漢中了。

等到劉備忙活完這一套之後,關羽被孫權殺了,荊州也被孫權拿去了。劉備這時候想去荊州也去不了了!

劉備的命運和平頭哥是一樣的!劉備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劉備稱帝之後,又去和孫權幹架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