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麦子快熟了,还记得农村收麦子的时候吃什么饭吗?

农村里的逍遥


以前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力。在还差几十天快收麦的时候,就把家里攒的鸡蛋用盐淹上,到收麦时煮点咸鸡蛋,买点啤酒,蒸点花卷油馍,天不亮就装蓝子里提着上地了,什么时候饿了垫巴点儿,直到黑,累到腰酸背疼才回家。我们当地曾有一笑话,说某某累了一天回家,老人心疼说:儿啊,给你做点啥好吃的呢?某说:你给我烧点比水还稀的稀饭吧!就是说累的只想喝稀的,啥也吃不下!那滋味谁经过,谁才体会到。


5952669752761


我们那边人均耕地少,我家四亩多地,记得小时候收麦子的时候,也正是暑假的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大人们每天早晨4点多起来就去地里割麦子(夏天4点多天已经亮了),条件好一些的都是用收割机(不是联合收割机,只是把麦子割倒那种)。

干到7点多钟回家吃饭,那时候人们都会在大街上买一些“面泡子”(我们那的特产,其实和油条类似,只不过是圆的),再回家熬些粥,或者妇女先回家做饭,做好饭送到地里,这就是早饭了。

菏泽特产:面泡子(下图)


中午饭对于农忙的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一般中午是从地里摘上几个黄瓜拌个凉菜,再炒俩热菜,买个烧鸡(这个也是我们那的特产噢),主食当然是大馒头了,有时会喝点“凉面条”。

我们那的饮食风俗以面食为主,我小时候倒是经常喝大米粥,却从没吃过干米饭。。。


物以稀饭为贵


麦忙时节,吃饭比较简单。记得以前麦忙时节,家里都是做些简单的菜,吃完就赶紧下地干活,俗称抢麦。也就是收麦的时间要快,这个时节天气不稳定,不定什么时候就有有雨,下了雨,麦子就遭殃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家收麦的情景,那会儿都是吃两顿饭的,晚上如果饿的话就吃点馒头,喝点水就解决了,现在想想以前和现在真不能比。

收麦的时候,家里人早上不到5点就下地了,带好镰头和草绳,一刀一刀的割麦,然后再用草绳捆起来。如果饿的话有带的干粮和水,简单吃些充饥。到8点左右的时候妈妈就会回家做饭,这个时节最好做的菜就是蒜薹和洋葱了炒鸡蛋快。有时会买些豆腐,用香椿凉拌。到9点就回家吃饭了,吃完饭简单休息一会就开始下地了,接着割麦。那时候我家种西瓜,到割麦的时候西瓜刚好到采摘期,那时西瓜才两毛钱一斤,一个西瓜也就2-3块钱,在这个时候,有很多小瓜是多余的,都会摘下来扔掉,我们家是将小瓜捡回家,差成丝,用醋清炒,酸酸的跟西葫差不多。味道很好,可以尝试一下。




牛牛美食烩


在我家乡收割麦子就如虎口夺食一样,早上天末明就起床,天还麻麻亮,就已经在地里放倒一片麦子了。只要一踏上八里塬就是一天,一天二吨饭都是让家人送饭到地头,不到黄昏以后是不会下八里塬的。

早上八九点就会逐渐的出现送饭队伍,一般都是家庭主妇或三四年级学生,还会时不时的老人送饭。基本上都是送的红豆稀饭,发面锅块,或蒸馍,另外就是小菜凉拌黄瓜,咸菜。中午饭一般到下午2一3点,条件好的家户一般是凉皮,绿豆汤,条件差的都是凉面。即解渴又压饥,还在我们家乡收割麦子时,一般情况下,农户们每家每户提前都会做些米酒,或做些甜涝糟,以备夏收时喝饮,即解渴又解困乏,这是打好"三夏"收割硬仗的必备佳饮。

所以,在我们家乡原来都是以人工收割为主,抢收,抢种,抢碾打这是农业行的"三夏",也是农民们辛辛苦苦一年,对丰收的期盼,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关键时刻,经过一个紧张的"三夏",可以让农民们基本身上脱一层子皮。而现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机械一响麦粒归仓,再也不受 那风刮日晒的炎热烦燥了。





上善若水231729154


提到过去农村割麦子,真是记忆深刻。一晃20年过去了,近些年都是收割机帮忙,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再也看不到90年代手拿镰刀顶着烈日麦地里弓着腰割麦子的场面和激情。

我是一名80后,家乡在苏鲁豫皖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90年代我七八岁,那时候到了收麦子的季节,那场景比现在过年都热闹。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因为学校都放假了,让学生回家帮忙收麦子,当然老师也有麦子要收。最重要的是收麦子的时候能改善伙食,亲戚都来帮忙割麦,家里肯定要多加两个菜。天胧明大人们待着草帽拿着镰刀去田里了,等我们这些孩子从床上醒来,奶奶已经在做饭了,然后奶奶会交给我们两个任务,一是让我们提着半桶凉开水拿着水瓢去田里给大人们送水。二是捡地里散落的麦子,大人割好的麦子会一捆一捆的放一起,难免地里会散落一些,我们就捡那些散落的。过不多大会奶奶做好了饭提着提篮来送饭,这是早饭比较简单,也就馒头咸菜。吃了早饭太阳已经毒了,大人们继续割麦,我们这些孩子都跑到田头路边的树荫里去玩了。到了中午大人们也割了很多麦子了,开始往家运,运麦子用的是板车我们这叫架车子孩子们就跟着车子捡路上掉下的麦子。到家后

中午的伙食就好很多了,杀个鸡,割点肉,老地锅里做的红烧小鸡,肉丝炒土豆丝,青椒鸡蛋在拍个黄瓜,凉拌个变蛋,午饭就做好了。当然还有放在凉水里冰很久的圣泉啤酒。大人坐着孩子们站着围成一圈,有说有笑。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饭菜是真香啊,长大后再也吃不到那时候的味道了。那个年代的女人一辈子围着锅台,做了一辈子家常便饭,用油盐酱醋和简单的食材做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味道!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记忆里的味道永远没有忘,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割麦子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符号!




神农养生记


收麦子的时候时间非常紧,所以吃饭也是非常简单和随便的,吃什么都无所谓,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我小的时候,麦收时主要是吃煎饼和咸菜,偶尔炒点青菜。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有四口人,有四亩地的麦子,当时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弟弟只有三岁 。俺爹俺娘要起早贪黑的抢收麦子,我就承担起了做饭和照顾弟弟的任务。在刚刚改革开放的80年代,农村还是非常的贫穷落后的,所以说不可能有钱去市场上去购买鸡鸭鱼肉,都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自己自留地的小菜园里种一些家常的蔬菜,比如说菠菜,油菜,小白菜,吊瓜等等。而且那个时候在农村是没有花生油的,炒菜用的油都是猪油。每天早上醒来,俺爹俺娘已经去收麦子了,我的第一件任务就是烧开水,把家里所有的暖瓶都装满以后,再去给弟弟穿衣服,陪着弟弟一起玩儿。

炒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炒吊瓜。那个时候年龄太小了,所以根本就不会切吊瓜,只是用刀胡乱的剁一剁,然后把炒锅刷干净,加上一点点猪油,就把剁好的吊瓜倒进去,胡乱的翻几下,就加上水盖上盖。不知道你们有有没有吃过炒熟的吊瓜,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候的感觉,炒熟的吊瓜,真的有一种鸡肉的味道。

吃的主食,在我们沂蒙山区当然是煎饼了。那开始麦收之前俺娘就已经准备好了大量的煎饼。所以每顿饭都是吃煎饼。早饭是开水泡煎饼就咸菜,中午是炒吊瓜,晚上如果爸爸妈妈回来的早就再炒一点青菜,当然还是吃煎饼。

这就是我小时候对麦收时候的吃饭的所有记忆:煎饼和咸菜!那个时候虽然吃的比较差,但是真的感觉吃什么都是香的。现在生活好了,吃的东西也多了,好了,但是吃什么都不香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是 一个生活在县城的农村孩子每天分享农民朋友的酸甜苦辣,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大相日记


以前没有收割机的时候,收麦子就像是“虎口夺食”一样,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胡乱的吃些馒头,喝点稀粥就上地里干活了,等干了五个多小时后差不多就12点了,这时候提前差不多半个钟头回家做饭的人就会把饭菜带过来,趁个树荫凉处吃中午饭了。





面鱼子、凉面、凉粉

一般都是比较清淡的凉面、素菜、面鱼子、凉粉等,用蒜汁、老醋调一下就吃了。带过来的凉水都是从地下压水井里现压出来的,清凉凉甜丝丝的,现在已经再也喝不到了。用蒜汁、老醋、小磨油、少加点盐巴,特别解暑解渴,有的体质差点,就熬点绿豆汤冷凉了喝,大约歇息个把小时就得继续割麦子了!大家都会分工的,有割麦子的,有用架子车、手扶拖拉机、太平车往场院里运的。


镰刀割麦子

镰刀割麦子



麦子运输

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偷奸耍滑,都拧成一股绳赶快将麦子收回去!如果天气好,近一周内没有雨的情况下,麦子拉回场院里就不上垛了,摊在场院里晒晾。如果场地不够大,又有雨会下的情况下,就得把它沿场院周边垛起来。一般情况下,有七八口人家的家庭,每天收麦子可以收5母地左右,先挑早熟的收,爷门们运输和打垛,翻晒、打场。一般情况下七八口人家差不多只有不到20母地,一周的时间就收割完毕了,剩下就是翻晒打场了,整个麦收也就是20天时间。



堆垛、晾晒、打场

在这期间一般情况是都吃两顿饭,早饭早,晚饭晚,中间都是水和瓜果之类的,特别是西瓜、西红柿、黄瓜、黑面瓜等等,都在离场院不远的菜园子里长着,随手就摘来吃了。


瓜果蔬菜园

想想那个年代好辛苦但亲情格外的好!特别是亲戚邻居还要互帮互助,我们家孩子多,人口多,吃饭的多干活的少,少不了邻居们给帮忙!我们孩子们都是做后勤工作,做饭、送水、捡麦穗等等。


粮食晾晒、秸秆堆垛

现在农村割麦收庄稼,都是联合收割机,不到两天时间麦粒就到场院里晾晒了,一周内都交到收购站、面粉厂存起来了,什么时候吃面,什么时候去面粉厂领,家里不再存粮食了。


这边风景毒好


记得,怎么能忘记呢?我可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从小吃着小麦面粉长大,从小就知道麦子啥时候种,啥时候收,怎么收。那会儿收麦子时,家里人的饭是我做的,所以影响深刻。麦子熟了收麦子是庄稼人最重要的事情。一年的辛苦付出,到了丰收的季节,心里既踏实又焦急。因为怕天公不作美,会下雨。所以,只要麦子熟了,大家都是抢收,和老天抢粮食。

所以收麦子的季节,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家人就得起床,爸妈磨镰刀准备割麦子。姐姐也去了地里割麦子。我就和弟弟留在家里,我负责给他们做饭,弟弟打扫屋子的卫生。早上我会烙上几坨油千儿,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千层油饼。把老酵面直接拿热水泡开加点儿小苏打和成面团,醒发半小时,就成发面了。烙的饼又蓬松又暄软。烙饼的间隙再烧几个荷包蛋。拌个苦苦菜或是小葱拌水萝卜,菜都是我家后院种的,我家后院有两亩大的菜地,开春时爸妈就会种上各种蔬菜种子,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角瓜,南瓜等,各种吃火锅的绿叶菜,应有尽有。又新鲜又健康。七点半左右我会把早饭做好,和弟弟一起把早饭送到地里。等割麦子的人吃完,我和弟弟收拾回来。如果中午麦子割不完,我就回家准备午饭,中午还得送到地里。直到麦子割完。

午饭我们哪里人都会吃面,吃了面胃里才舒坦。割麦天天气热,大多吃的是凉面。回家后我赶紧洗碗,收拾厨房,紧接着和面。面和好了叫醒着,我就准备摘菜拣菜洗菜。凉面的配菜很简单,就炒点儿园子里的旱韭菜就行了。从我记事起,我家我们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吃凉面的配菜就只有韭菜。而且我们也都吃习惯了。感觉凉面就只有放点儿韭菜才好吃。再炒个下饭菜,一般是茄子炒辣椒,爸爸最爱吃这道菜。食材也简单,圆茄子一个,稍微带点儿辣味儿的青椒两三个,西红柿一个。加西红柿是为了炒出来的茄子颜色白净,不黑。你如果炒茄子不加西红柿,茄子炒出来是黑色的。我把吃凉面的韭菜炒好,还炒了一大盘子的茄子炒辣椒。接下来就是做凉面了,面条是我用家里的小型压面机压的面条。面条吃起来爽滑劲道,柔软有嚼劲儿,最适合做凉面了。做好的韭菜叶面条,锅里水沸后下入面条,开锅后点一次冷水,再煮开就可捞出,盛在大掌盘里,淋上生的胡麻油,加少许盐,用筷子翻拌均匀,自然凉凉。刚出锅的热面条淋上生的胡麻油才能激发出面和油的香味儿。这也是我家乡凉面的一大特色。大概需要四十分钟,面就能凉透。我就收拾着装好,要给割麦子的人送饭去了。中午饭除了凉面和炒的下饭菜以外,还得拿茶叶,杯子,再提上一个暖水瓶。弟弟提着面,剩下的所有东西由我提着。到地里,爸妈他们吃饭,我和弟弟就给他们泡茶,等他们饭吃好了,茶叶也泡好了。一碗凉面加一杯热茶,就是我家乡人们收麦子时候的标配。





凡凡厨房


今天的农民生活比起七十年代好的太多了,如今不要说收麦子干活了,就是平常吃的饭也比那个时候好的多了。

我记得七七年的麦收季节,我还在初中读书,麦假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场里打麦,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那活真叫累,又是搬麦捆又是拉麦秸,第一次出工是夜里十二点,一直干到早上八点,到了换班时真是又累又困又饿。回到家里去吃饭了却是玉米面窝窝和玉米面糊,连个咸菜都没有,我真是两眼泪汪汪的吃了一顿饭,我还在想,我们是在收获小麦,我们是生产小麦的人,怎么干这么辛苦的活连个白馍都吃不上啊。

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民已不再为吃不上白面馒头发愁了,牺牲农业保工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国家在不断的调整农业政策,加大惠农力度,农民要吃好穿好住好的愿望在一步步的实现。今年的小麦马上就要收割了,再也不用手拿镰刀辛苦的割麦了,也不用没明没夜的用打麦机打麦了,收麦不再是累的要命的工作,而农民吃的也不再是玉米糊加玉米面窝头了,总之,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忙碌快乐农家人


这个命题,是个久违的回忆!一时半会还真得回忆回忆。做为70后,生于农村对于收小麦记忆犹新,但要问收麦时吃什么饭时,我真要想想,让时光倒流到1990年前后……

记得那时父母,爷爷,奶奶都非常辛苦,收麦前于农历4.8日购置夏收的铁叉,扫帚,木锨镰刀,架自车等农具。最贵的是架自车,请木匠爷爷在家里制作,还要管饭呢。因为物资紧缺,架自车轮很难买到,需要寻找关系才能买到。然后于5月芒种前后开始割麦,白天拼命割,晚上两人一辆车,男的前面拉,女的,娃娃们后面推。大人前面割麦,我们小孩三五成群提着竹篮后面拾麦,把拾的麦扎成小把,然后等大人来拉。至于吃什么饭?早上是馒头,咸罗卜,或咸蒜苔,辣子水水,喝面糊涂;中午是裤带面,记得爷爷,爸爸端的是粗布大老碗,一次吃干拌油波三碗左右,我印象里父亲饭量很大,每次中午饭都要大蒜。我则用中号粗布碗吃二碗干面。饭后都喝一碗面汤,大人们说:原汤化原物。晚饭一般都是用新小麦煮的麦仁汤,馍馍就咸菜,生活非然很苦,但回忆起来,当时三餐的那个香啊,简直无与轮比!时过竟迁,夏忙的回忆,我又想起了天堂的爷爷奶奶,还有我亲爱的父亲,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眼前。他们的勤劳,节俭,善良,刚直一直影响着子孙们。这便是家风,我依然相信,爷爷奶奶,父亲一定在另一个世界关注着他们的子孙,护佑着子孙们健康成长,庇护着家族兴旺!祝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幸福健康!愿天堂没有痛苦,没有病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