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乾隆南巡过淮安


漫说乾隆南巡过淮安

《戏说乾隆》电视剧讲的是乾隆爷的风流、武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乾隆六下江南史书有载,民间有传。乾隆“南幸”究竟是什么样子?绝非如电视剧所描写的那样。

《戏说乾隆》写乾隆离宫,“四爷”仅带军机、使女、侍卫太监,总共四人,轻车简从,来去匆匆,飘忽无定,如翩翩公子,像富商巨贾。这些都是“艺术创造”。近读清代作家黄振均笔记小说《金壶七墨》“南巡盛典”,其排场之大、耗资之巨真乃令人咋舌。

《金壶七墨》记载了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情况。“圣驾”大队人马尚未至江苏,督、抚、河、漕诸大吏即“迎驾于山东”。职官则忙于“备器玩、运花石、采绘雕锼,争奇斗巧”,布置行宫;道、府地方官吏则忙于“治河渠,平道途,修桥梁,缮城廓”;兵弁忙于“缉盗贼”,搞得鸡飞狗跳,以保证“皇帝老儿”的安全;各地还要“瞻穷困以示太平”,做出种种假象,来“胡弄”他们的“最高领导”。

乾隆龙舟沿运河南下,两岸“旌旗远张”,黄龙旗子一律新制。圣驾御舟所到之处,“列校云驰,羽盖捎星,霓旌晃日,扈从文武,络绎河干”,还要兴师动众组织百姓夹岸迎送,“红女黄童之众匍匐瞻望,麇集而无哗”。船队驶过,“但见一片黄旗,安流顺发”,其场面可谓“壮观”。不用说一般平头百姓,就是地方小吏,也是很难见到“龙颜”的。乾隆在行宫“驻跸”,则“棹歌远扬,金石铿锵,宫商缥缈”。乾隆为了显示他统治下社会繁荣升平,“不惜帑金巨万”,真是劳民伤财!

《金壶七墨》作者黄振均,号钧宰,字均衡,淮安板闸人,是生活在清中叶后期的戏曲家、文学家。他所写的情况是据“年九十”“亲见乾隆南巡”的“同郡程翁”口述记录的,看来是真实可信的。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最后写乾隆南巡“陈设虽侈,供帐虽繁,六膳三浆虽极丰腆,然竭乎诸守臣媚兹之力”。也就是说,“南巡”搞那么大排场,耗费那么多金银,并非出于乾隆的本意,其责任在地方官吏的献媚拍马,不是“圣天子之游观也”,而“圣人不以无事劳民,帝心尤以大河为念,则淮扬两郡受泽尤深”。封建时代的文人写作是有忌讳的,黄振均的板子当然是不敢打在乾隆的屁股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