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淮安府及所属州县治所规模


明代淮安府及所属州县治所规模

明天启《淮安府志•建置志》对淮安府及所属州县治所亦有详细记载。

[淮安府治]旧治,古在中街谯楼之北、横街之上,即今之督府军门衙门也,元为总管府。〔明〕皇朝开国之初,指挥华云龙来镇守淮上时,将此改为淮安卫,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范中因元之旧屯田打捕总管府改开设府治。洪武三年(1370年,庚戍),知府姚斌以隘废五通庙及旧沂郯万户宅改建成今治,岁久倾圮。成化三年(1467年,丁亥),知府杨昶撤而新之,祭酒周洪谟记。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正堂及经历司毁,照磨所寻亦圮。自是布席以居,虽庆典、读法,苟就于此,凡五阅岁,知府薛斌重建正堂及经历、照磨二厅;台廉甬道易甎以石,门屋榜廊撤旧换新,半载而成,民不怒劳。郡人给事中潘埙为之记。

正堂五间,匾曰公正,曰镇淮。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榜房六间,左右列三十间。大门三间。坊,左曰长淮重镇,右曰表海名邦。经历司三间,在堂东。照磨所三间,在堂西。理刑厅三间,在仪门外西。龙亭库五间,仪门外东。架阁库五间,理刑厅南,黄册贮其内。漕运库、阜积库,俱在仪门东、内甬道之东,正厅三间,东西库房各三间。外守宿房,左右各三间。二门楼大门,各库官一员。六房并各科司共四十间,正堂左右。司狱司(仪门内西)、狱神祠三间。重监,仪门内西四十九门。轻监,大门内十七间。申明亭,大门外西。旌善亭,大门外东。府前总铺,申明亭西。府前官亭,旌善亭东。(以上公署,皆知府薛斌重修)。题名石,岁久渝漫。隆庆三年(1569年),同知刘应民复修,在堂东,知府张敦仁记。土神祠,大门内东中二间。茶厅三间,在土神祠东,知府陈文烛匾曰“宝翰”,刻名贤诗章,因为之记。同知郭大纶、通判胡师、推官陈大伦皆有记。又后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堂厢房四间。宾馆在大门内东,正厅三间,二门、大门各一间。

[山阳县治]附郭,在督府谯楼西。旧门东向,与卫、镇抚门相对。洪武六年(1373年)改门南向,建板桥跨河,以连厅事。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冯英更桥以砖。成化三年(1467年),知县劳钺重修仪门。弘治八年(1495年),知县杨璋又重建。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杨松匾大门额曰:大邦首邑。东坊曰:淮海首邑。西坊曰:南北要津。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高时重修。

正堂三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典史厅一间在堂东,耳房一间在堂西。六房十二间,架阁库三间,神祠三间,宾馆三间。监房三间在仪门外面。

[盐城县治]在城东北隅、大街北。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陈天瑞创建。弘治十年(1497年)知县邵遵道、宣德二年(1427年),知县王寻、正德初(1506年)知县马清,俱经修创。万历八(1580)、九(1581)年,知县杨瑞云葺治功多。

正堂三间,仪门三间,谯楼三间即大门。戒石亭一座,旧在甬道中,知县杨瑞云改建仪门外。收贮库一间,在正堂西;暂贮库一间,在正堂东。赞政厅一间。司房,东西各三间。收贮所,东回角内三间,西回角内三间。架阁库,正堂西。土地祠,仪门内。县治碑三座,仪门两旁。碑亭二座,大门东西。迎宾馆,正堂东西,内正厅三间、耳房二间、厨房二间,大门一座,月池一。

[清河县治]宋建于大清河口。元迁于小清河西。元泰定元年(1324年)因河决,县尹耶律不花(注:应为“耶律布哈”)请迁于甘罗城。天历元年(1328年),达鲁花赤(注:应为“达鲁噶齐”)哈麻以地僻水恶,居民稀少,迁于今治。至正午(约在1351~1366年)兵毁。洪武三年(1370年),县知孔克勋即旧基重建。正统元年(1436年),信圭增大之。弘治年知县朱海重建。

正堂三间,抱厦三间,典史厅一间,左库一间,右为一间。戒石亭一座。六房,东西各十间。承发司二间,架阁库三间,马政科二间,盐库一间,二门三间。土地祠三间,养马厩六间,监房七间,前门三间。谯楼毁于倭,更以枋。厢房,东西各六间。门楼二座,书房二间,寝室五间。

[桃源县治]创自元至元丙子午(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丙子午后至元二年、1336年亦为丙子年,不知所指何年),至正间(1341~1368年)兵毁。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汪仁仍旧基创建。八年(1375年),知县殷亮修。三十五年(注:洪武年号只有三十一年,其后建文年号有四年。当指建文四年、1402年)又毁。永乐元年(1403年),知县江迪重修。景泰三年(1452年)颓圮,知县赵经增建。历弘〔治〕、正〔德〕,至嘉〔靖〕、隆〔庆〕,残损益甚,屡经修葺。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许璞修,并筑土城。

正堂三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后堂三间,典史厅一间,耳房一间。六房,东、西各六间。架阁库一间。监房六间。大门谯楼三间。

[安东县治]即旧涟水州(注:旧为安东州,并非“涟水州”),在大城坊化龙桥西。洪武元年(1368年)开设,仍为州。三年(应为二年,1369年)改为县。四年(1371年),知县束贽重建。经今二百余年,县志废逸,无考。

正堂三间,戒石亭一座,耳房二间,仪门三间,典史厅三间。六房,东、西各十二间。架阁库三间。监房六间。谯楼一座(天启二年,知县刘君聘拆毁,增盖大门三间)。

[沭阳县治]元至元丙子年(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丙子年;后至元二年、1336年亦为丙子年,不知所指何年),县尹沂川因僮阳郡基创建。至正十五年(1355年)兵毁。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冯益等草创。八年(1375年),知县马希颜重建。

正堂三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穿堂三间,后堂三间,耳房东西各一间。典史厅三间。六房东西各五间。架阁册库三间。监房六间。谯楼大门三间。盐库三间。土地祠三间。夤银柜廊房三间,在仪门右。榜棚三间。万历十七年(1589年),知县苏生明修。知县田琦改楼为门,更鼓鸣于堂上。知县徐可达尤多创造云。

[海州治]在西海城内,原李壇宅,元改为州治,季乱兵毁。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陈德辅因旧基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知州陈廷珪增修。正德八年(1513年),知州王泳重修。

大门谯楼一座,正堂五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五间。后堂三间,耳房各二间。吏目厅三间。六房,东西各九间。架阁库三间。神祠一所。监房九间,在仪门内。东岳祠一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州高瑶建。茶厅一所,以接宾客,在仪门外东。隆庆六年(1572年),知州郑复亨修茶厅匾曰亲贤。外建钱粮房六间,令民投纳赋锐于柜。于大门外增高影壁。左右栅门二座。

[赣榆县治]在城中正北,元季兵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郎廷珪因旧治址创建。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滑浜修。正德六年(1511年)毁,县丞王廷相重修。

正堂三间,戒石亭一座,后堂五间,耳房各二间,典史厅一间,六房东西各九间,架阁库三间。监房六间。谯楼大门一座,神祠一所,龙亭库三间,宾馆在仪门外。税粮柜廊房三间,鞭银柜廊房三间。县库在正堂右,公廨二十一间。以上知县樊兆程建。

[邳州治]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马拯因旧址建。二十九年(1396年),同知耿固重修。成化七年(1471年)判官曹乡更建。弘治元年(1488年),知县李惟聪重建。

正堂三间,后堂五间,吏目厅二间,戒石亭一座,龙亭库三间,六房东西二十间,架阁库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谯楼一座,申明亭一所。监房一所。公馆,治东南,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州郭定建。正德元年(1506年),知州雷爵重修正堂、后堂、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一座。

[宿迁县治]自泰置县,元末毁。洪武元年(1368年),县丞方铎因旧址建。景泰二年(1451年)毁,县丞屠玉修。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灾,知县朱光正重建。万历四年(1576年)河水冲圮,知县喻文伟改建新城中,规划恢宏。

正堂三间,抱厦三间,后堂三间,左右二库。戒石亭一座,六房东西各八间,仪门三间。土地祠(左)、迎宾馆(右)、铺狱各一所。安监一所,知县何东凤建。大门三间,幕厅三间。

[睢宁县治]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汪质因旧址建。景泰元年(1450年),知县卢立重修。成化六年(1470年),知县何皥修。正德六年(1511年),流贼兵屠之。后八年,知县刘景沂复建。以后相继葺修。

正堂三间,抱厦三间,后堂五间,东书房三间。左右二库。戒石亭一座,六房十四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幕厅三间。大平楼一座(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王苍创,知县董樵复修。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申其学重修。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陈嘉略创中堂五间。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乔镇移钟鼓楼为大门楼。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冯尚更易大门楼为门房三间)。监房一所,内狱神庙三间。架阁库三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