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總督二審刺馬案


漕運總督二審刺馬案

在馬新貽遇刺兩個月後,慈禧讓皇帝下旨,讓時任漕運總督、駐在淮安府的張之萬(張之洞的哥哥)為欽差大臣,赴江寧府與魁玉共同主持二審刺馬案……

張之洞大名鼎鼎,任過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張之萬就不太為人知曉。他是張之洞的哥哥(又說是族兄)。張之洞是同治二年(1863年)的探花,而張之萬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狀元。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眾人皆知,被稱為清代四大名案之首,2008年還以此改編出電影《投名狀》,轟動一時。

但不是人人知曉的是,刺馬案有過三審,第二審是由當時的漕運總督張之萬為欽差主持,最後三審的結論還是維持了二審的結論。

刺馬案經過

馬新貽是一個提拔得很快的高級幹部,是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一。他是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同治元年(1862),馬新貽署安徽布政使,以克復廬州軍功賞加按察使銜。同治三年(1864)十月,升任浙江巡撫,成為省級軍政大員。同治七年(1868)二月,任浙閩總督,九月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成為正二品的朝廷大員。到兩江總督任上時,身負著慈禧太后調查太平軍聖庫去向、裁撤湘軍等重任。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依慣例到總督署右的校場校閱綠營兵操練,並親自為弓、刀、石、馬四大項的前三名戴紅花。此時一處圍欄被觀操百姓擠倒,人群湧入校場,爭觀兩江總督容顏。馬新貽不願下令驅逐百姓,也未聽部屬勸阻,走下觀禮臺,步行從校場的箭道走向總督府後門。這時人群中衝出刺客張汶祥,將刀刺入馬新貽右肋。馬新貽倒地後,張汶祥並不逃亡,束手就擒。第二天,馬新貽不治身亡,終年49歲。

二審笑談

兩江總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本身就是天大的案件,明眼人還知道此“刺馬案”背後定有人指使,水十分深。

刺馬案一審主審是大將軍魁玉。他當然知道此案的複雜,故久拖不肯結案。馬新貽可是慈禧用心栽培的官員,又肩負著她的重大使命。年紀輕輕的就這樣死了,主審官員還沒有擔當,慈禧當然又氣又急。在馬新貽遇刺兩個月後,9月20日,她讓皇帝下旨,讓時任漕運總督、駐在淮安府的張之萬為欽差大臣,赴江寧府(現南京)與魁玉共同主持二審刺馬案。

張之萬書讀得好,學問好,字畫也好,他“畫承家學,山水用筆綿邀,骨秀神清,為士大夫畫中逸品。初與戴熙討論六法,交最相契,時稱南戴北張。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所寫的扇面現在還以狀元扇收在蘇州博物館。他為官政績也不錯,在鎮壓河南捻軍、抵禦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時,均有很好的表現。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病逝於承德,同治繼位,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攝政。張之萬站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一邊,秘密籌劃剷除肅順等人併成功,故深得慈禧看重。這次慈禧委他以欽差大臣,一是因為他與馬新貽是同年進士,相信他會認真地審理此案,為同窗報仇出力;二是淮安離江寧最近,去也方便。

不料張之萬本質上實在是個膽小圓滑之人。知道刺馬案水深,他開始不願接受此案。但朝廷和魁玉大將軍一連幾日,多次來文催促,9月30日他不得不起程。他行動起來小心翼翼。他調動漕運精兵數百隨行,十幾條大船從大運河中起航後,他貓在船艙裡一直沒有露頭。

船到鎮江,他憋不住上岸去透透風。在田野裡想上個茅房,便調來500精兵將茅房層層圍住,搞得當地百姓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以致張大人人未到江寧,此笑話已傳遍了官場。10月7日,張之萬到達兩江總督府時,魁玉見面第一句玩笑話就是:張大人進茅房要五百人伺候乎?

張之萬到任後開始審訊刺客張汶祥。他慢慢審來,到12月12日,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張之萬躲無可躲,與魁玉聯名,向朝廷呈上二審的結案奏摺:張汶祥當過捻軍,再當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大力剿滅海盜,殺了張的很多同夥;張妻羅氏曾被吳炳燮拐走,張為此事攔轎告狀馬新貽並未受理;之後張汶祥到新市鎮開小押(放高利貸)正遇馬新貽整治而血本無歸。在這些新仇舊恨共同作用下,張汶祥便對馬新貽行兇。在奏摺最後,張之萬與魁玉說:“再三質訊,(張)矢口不移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尚屬可信”,就是“還可以相信”的意思。如此大案,一句“還可以相信”就做了結論,朝廷譁然。慈禧大為不滿,朝廷立即改派直隸總督曾國藩與有“鐵面無私”之稱的刑部尚書鄭敦謹作為欽差大臣來三審刺馬案。張之萬調任江蘇巡撫。江蘇巡撫比漕運總督官要小,朝廷對“刺馬案”二審的不滿十分明顯。

1871年2月18日,鄭敦謹抵江寧。這一天是大年除夕。正月初二他即關門三審“刺馬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