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总督二审刺马案


漕运总督二审刺马案

在马新贻遇刺两个月后,慈禧让皇帝下旨,让时任漕运总督、驻在淮安府的张之万(张之洞的哥哥)为钦差大臣,赴江宁府与魁玉共同主持二审刺马案……

张之洞大名鼎鼎,任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万就不太为人知晓。他是张之洞的哥哥(又说是族兄)。张之洞是同治二年(1863年)的探花,而张之万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状元。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众人皆知,被称为清代四大名案之首,2008年还以此改编出电影《投名状》,轰动一时。

但不是人人知晓的是,刺马案有过三审,第二审是由当时的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主持,最后三审的结论还是维持了二审的结论。

刺马案经过

马新贻是一个提拔得很快的高级干部,是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一。他是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治元年(1862),马新贻署安徽布政使,以克复庐州军功赏加按察使衔。同治三年(1864)十月,升任浙江巡抚,成为省级军政大员。同治七年(1868)二月,任浙闽总督,九月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成为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到两江总督任上时,身负着慈禧太后调查太平军圣库去向、裁撤湘军等重任。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依惯例到总督署右的校场校阅绿营兵操练,并亲自为弓、刀、石、马四大项的前三名戴红花。此时一处围栏被观操百姓挤倒,人群涌入校场,争观两江总督容颜。马新贻不愿下令驱逐百姓,也未听部属劝阻,走下观礼台,步行从校场的箭道走向总督府后门。这时人群中冲出刺客张汶祥,将刀刺入马新贻右肋。马新贻倒地后,张汶祥并不逃亡,束手就擒。第二天,马新贻不治身亡,终年49岁。

二审笑谈

两江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本身就是天大的案件,明眼人还知道此“刺马案”背后定有人指使,水十分深。

刺马案一审主审是大将军魁玉。他当然知道此案的复杂,故久拖不肯结案。马新贻可是慈禧用心栽培的官员,又肩负着她的重大使命。年纪轻轻的就这样死了,主审官员还没有担当,慈禧当然又气又急。在马新贻遇刺两个月后,9月20日,她让皇帝下旨,让时任漕运总督、驻在淮安府的张之万为钦差大臣,赴江宁府(现南京)与魁玉共同主持二审刺马案。

张之万书读得好,学问好,字画也好,他“画承家学,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初与戴熙讨论六法,交最相契,时称南戴北张。书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所写的扇面现在还以状元扇收在苏州博物馆。他为官政绩也不错,在镇压河南捻军、抵御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时,均有很好的表现。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承德,同治继位,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臣摄政。张之万站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一边,秘密筹划铲除肃顺等人并成功,故深得慈禧看重。这次慈禧委他以钦差大臣,一是因为他与马新贻是同年进士,相信他会认真地审理此案,为同窗报仇出力;二是淮安离江宁最近,去也方便。

不料张之万本质上实在是个胆小圆滑之人。知道刺马案水深,他开始不愿接受此案。但朝廷和魁玉大将军一连几日,多次来文催促,9月30日他不得不起程。他行动起来小心翼翼。他调动漕运精兵数百随行,十几条大船从大运河中起航后,他猫在船舱里一直没有露头。

船到镇江,他憋不住上岸去透透风。在田野里想上个茅房,便调来500精兵将茅房层层围住,搞得当地百姓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以致张大人人未到江宁,此笑话已传遍了官场。10月7日,张之万到达两江总督府时,魁玉见面第一句玩笑话就是:张大人进茅房要五百人伺候乎?

张之万到任后开始审讯刺客张汶祥。他慢慢审来,到12月12日,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张之万躲无可躲,与魁玉联名,向朝廷呈上二审的结案奏折:张汶祥当过捻军,再当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剿灭海盗,杀了张的很多同伙;张妻罗氏曾被吴炳燮拐走,张为此事拦轿告状马新贻并未受理;之后张汶祥到新市镇开小押(放高利贷)正遇马新贻整治而血本无归。在这些新仇旧恨共同作用下,张汶祥便对马新贻行凶。在奏折最后,张之万与魁玉说:“再三质讯,(张)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尚属可信”,就是“还可以相信”的意思。如此大案,一句“还可以相信”就做了结论,朝廷哗然。慈禧大为不满,朝廷立即改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与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来三审刺马案。张之万调任江苏巡抚。江苏巡抚比漕运总督官要小,朝廷对“刺马案”二审的不满十分明显。

1871年2月18日,郑敦谨抵江宁。这一天是大年除夕。正月初二他即关门三审“刺马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