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学校教师职称都是怎么评的?那些高职称老师现在都在干啥?

中考学堂


第一,评职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规定和规矩。规定是满五年教龄,有班主任经验,加分政策,等等,规矩是因为教师教龄不一样,所以肯定要排队。我觉得真正的教好书就好,有机会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第二,我们学校高职称考试6个,每天教书啊,还有就是培训老师,带年轻老师。


承诺是小孩子说的谎


说到教师职称,真的是教师心中的一大痛点,僧多粥少的局面很尴尬。山村老师工作十年,去年刚刚晋了一级。上个月刚拿到一级证书,但是工资还没有跟上。下面山村老师来谈谈自己的晋职之路吧。


工作第五年,山村老师已经达到了晋级的条件——本科学历、二级教师工作满四年、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年终考核优秀、教学优质奖、继续教育学分满20分(一年可以学五分)还有各种奖状作为辅助!


第一次申请,学校有两个名额,二级教师达到条件的有15人,大家同时提交的申请,记得当时还交了五百块钱的评审费。半年多时间后,消息终于出来了,很遗憾自己没有过!打电话去教体局问,哪里出的问题,结果教体局告诉我他们也不知道。当时我就懵了,不知道?评审工作不是教体局搞的?但人家都说不知道了,我还能怎么样?也就没再追问。

第二年、第三年又接着写,接着被刷掉!那些所谓的领导家属都是走的后门,开的窗!评审前都到领导家坐坐!!(评审的人员都是各中小学校长抽调去评的)


第四年又接着写,好在第四年有三个名额,等了半年终于榜上有名。这恒心也是没谁了!!

而同办公室的一位晋升高级教师的老师说,他一级进高级,晋了十二年才晋上!每年都写申请。但就是每年都被刷掉!职称的晋升真的说多了都是泪!

至于现在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干嘛?山村老师就以自己所在学校为例吧!目前职称最高的一位高级教师在后勤宿管处给学生开关宿舍门,有一位专门浇花水,还有一位在看大门。当然,这三位都是有关系的!没关系的高级教师依然身处教学一线,只是教学任务只有年轻教师的一半!

这就是山村老师晋职称的艰辛旅程及目前校内高级教师的现状!你们的职称又是怎么评的呢?欢迎各位留言吐槽!


山村老师看教育


我们学校教师职称评定是公开透明的,几乎没有暗箱操作的情况。每年底,在职称指标下来后,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学习职称评定相关文件,由符合条件的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组织教职工对提出申请的老师进行民主满意度测评。通知满意度测评过关的教师提供职称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由学校职称评定小组对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初审,然后根据近几年的年度考核分、工龄、教龄折合后算出平均分,由高到低确定申报晋升职称人员。



那些高级职称老师在干什么?这才是当今教育问题的关键。绝大多数学校的高级职称都是学校行政人员和少部分优秀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在干什么?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对于少部分高级职称普通教师,有很多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但很多高级职称教师不再从事主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量也少了许多。比如,张老师在评定职称前所教的是语文,评的职称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评定后,他往往不会再从事语文的教学,而去教历史或政治,这样的高级职称教师,比比皆是,学校教师出于私人关系,不好提出来罢了。



兄弟学校有两位女教师,中学高级职称,从评上职称后,她们每周5节课,学校平均课时13节。在去年退休时,她们都向学校提出申请要延迟退休。学校研究决定,可以延迟退休,但应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且要达到学校平均课时。她们听了学校的意见后,放弃了延迟退休的想法。




目前很多高级教师都享受着特殊待遇,把教育教学的重任甩给了初级和中级教师,这将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这样的高级职称教师,不但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反而引起其他教师的不满情绪。

怎样才能让高级职称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Lance课堂


让您看看我校的职称评聘方案。

中高职称评聘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人事局和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从量化积分、工作业绩、教龄、任职期年度考核、任职年限和待聘年限等方面进行量化积分,努力评出团结、评出干劲、评出正气。

二、评审领导小组:

组 长:XXX

成 员:相关岗位教师代表若干

三、评聘人员范围:

符合符合上级相关部门关于中高职评聘的文件要求。

四、指标分配和积分办法

(一)指标分配办法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参加评聘的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线教师,二类是非一线教师。

指标分配计算方法:评聘指标数与符合条件人数之比为A,一线教师参评人员的指标数为一线符合条件的参评人数×A;非一线教师参评人员的指标数为非一线符合条件的参评人数×A。当非一线人员的指标数不足1时,指标向一线参评人员倾斜;积累够1时,给非一线参评人员1个指标;超过1时,多出的继续累积到下一年。

(二)积分办法

一是一线教师,总分为100分,由两项组成,即量化积分+资历奖励分。量化积分考查近三年的,占总分的50%。所有第一类参评人员的量化积分为学期量化分的平均分+每学期加分,每任课一个学期加3分。资历奖励积分考核相关任职资格期的各种资料,占总分的50%;其中招生加分占5%。二是非一线教师,总分为100分,由两项组成,即评议打分+资历奖励分。评议打分考核参评人员的德、能、勤、绩,由评聘小组成员完成,评议分数占总分的50%;资历奖励积分占总分的50%,考核办法同有量化积分人员;其中招生加分占5%。第一类参评人员量化积分、资历奖励分第一名分别计50分、45分,其他人员依次核算。第二类参评人员评议分、资历奖励分第一名分别计50分、45分,其他人员依次核算。

(三)资历奖励积分办法

1. 工教龄:每年加1分

2. 任现职年限:每年加1.5分。

3. 个人荣誉、奖励:

校级加0.2分,县级加0.5分,市级加1分,省级加1.5分,国家级加2分。证书上须有政府或行政部门盖章。须有相关佐证材料,如评定的文件、审批表或校级证明等。从2015年开始,不经学校推荐的不予加分。任职期内,每年加三个最高奖。同一项活动的只加一次最高奖.

4.课题立项:须与申报专业或岗位工作相关。任职期内县级加0.2分,市级加0.3分,省级加0.5分,国家级加1分;结题的相应分值加倍。

5. 任职期内或待聘期内,在职教中心任班主任的每学年加1分,以政教处开据的证明为准。

6. 双师型教师加1分。

7. 现有本科学历加1分,研究生学历加1.5分。

8. 招生工作: 时间包括近三年。超额完成任务者,每超一人加0.3分,缺一人减0.3分,分季分次计算,最高加5分。近三年内,如果有一年招生人数为零者取消参评资格;从2016年开始,有一年没完成招生任务取消参评资格,由就业处提供证明。

10. 同分值的情况下,班主任优先、教龄长者优先。

11、取得学校评定资格指标的,但最后未获评的,第二年不得参评。

12. 任职资格期间,近三年连续病事假超过三个月的取消评聘资格。

13、近两年内,任课教师责任范围内出现重大违纪事件、教学事故、安全事故的,一票否决。

(四)推荐人选确定

按积分高低排队,由高到低确定中高职评聘人选。

XXX职称评聘小组

那些高职称老师现在都在干啥?

基本上上课的不多了。

1、管理图书的一人;

2、管理实验室的一人;

3、管理食堂的一人;

4、后勤打杂一人;


中学生数理化


我校高级职称的,绝大多数为教学骨干,在挑大梁,教学任务重,只有一位因病很少上课(腰间盘突出)。教务主任也尽量把授课任务压给高职称的,先让高职称的满工作量(当然各科有区别的),然后再安排给年轻教师(并且经常组织年轻教师去听老教师的课,年轻教师不能太多的课),因学生喜欢这些有经验水平高的老师。




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怎么评的?一言难尽。这里面明的暗的都有,否则评职称不会惹得教师大为恼火。所谓明的,就是上级规定的教龄年限、毕业文凭、各种证书。因为有规定分值,所以这些分好算,不易做手脚。像那些班主任要加分的、校领导也要加分的、学校量化分值高的、偷偷摸摸搞得一些加分项目(普通教师弄不到)、不教学也能参评的,等等。这里面都大有猫腻,都可以做手脚。而能做的手脚的,大都是一些干轻活的,有后台的,平时喜欢沾光的。那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上的在评职称上就处于劣势。不用多说了,各位,想必你们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提起评职称大部分老师都想骂娘。


淼虎


从评职称的角度,民办学校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我就说一说评高级职称的事儿吧。

中教一级评下来后,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评高级职称。因为之前早就听说高级职申评很难,有几个人因为评下高级职称都还请客吃饭以示庆贺呢!

那时,我正好负责学校职称申报的事情,于是,就认真仔细地阅读了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条件里有硬性的规定,也有弹性的要求。

硬性的要求,比如文凭、论文、优质课、班主任资历;弹性的比如说组织课外活动,乡村支教证明、培养青年教师等等。

条件弄清楚之后,然后就开始积极准备。这些东西放在五年内准备,说句实在的话,每年准备一两项,其实不是难事。并且像文凭、普通话证书等也无须准备。

首先是论文。因为平时就爱写写画画,写论文也并非难事,只是发表较难。现在很多刊物都要收版面费。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我也别无选择。每篇论文400元,因为认得杂志社编辑,这块钱也可我免了。

其次,就是优质课。我和县里的教研员也较熟,和他说了一声,评职称要上课,他也很爽快,说,下次县内优质课评比你来上吧。这样县内的优质课很容易就得到了。

后来,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督导检查,给我开了三张讲座证明,这个东西评职称时与市优质课作用一样。这样,我的课已经超过文件上规定的要求了。

再次,就是班主任工作经历。这一块也毫不费力气,因为我年年担任班主任,手里已经有了一张县优秀班主任表彰证书。年级主任问我还要不要时,还被我拒绝了。

最后,中教一级评下来满5年时,我就开始申报材料,因为平时就有计划,所以一天就把要求的材料装订成册,递交上去,通过了初评。

通过初评,到市里参加现场说课。说课也就是走个过场。记得当时我说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篇文章,正好是前天刚上过的内容,我几乎没有准备,直接进了说课现场,刚讲1分钟,评审员就挥了挥手,让我出去,我意犹未尽地还想再说几句。

那位评审员说:你如果再说,我们就不让你过!吓得连忙夺路而逃。

就这样高级职称就评定下来了。工资是从当年12月31日兑现,因为职称证书拿到手时间晚,所以补了6个月,每个月比之前多了538元。

明白了吗?这就是职称申评的全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青衫李探花


职称评定不依学校规定,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资格认定,够资格和标准并在学校中当年为优秀的教师才能评定。

很多职级高的教师都在一线,少数为管理人员但也在一线,很多为青蓝工程责任人,课题研究负责人,还有极少数还有工作室,带领一大批人。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职称上了之后消极散漫,怕重怕累,身体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但在一线教师中这不是主流。

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现象,但表象究其底都一样,不能老折射在教师行业上,评事提事论事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胸怀,这样才会少出偏颇。


去了光阴醉了红尘


现在教师职称成了很多一线教师心中的"痛"。痛就痛在够了条件还是没机会评或评不上。究其原因,除了指标名额有限外,就是评审过程五花八门的不公平不公正因素(当然也包含某些不被老师理解的合理因素)。

避开“指标名额"这些政策性限制因素不谈,仅评审过程所表暴露出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各地、各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三味"2017年参加的高级教师评审,且幸运获得通过。虽然我也因指称名额原因等待过几年,但回想当年评审全过程,确实没有感觉到遭遇过什么人为不公平因素的干扰。下面简单讲讲这个评审过程:

2017年6月县教育局人事股向所有学校公开下发当年教师职称评审相关文件,对初、中、高各级职称评审的资格、条件、指标、初审程序及材料整理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有意申报者自行按文件规定,自行整理申报材料。"三味"利用了整整一个暑假整理材料,并将材料通过专用系统制作成上报数据。

其间有个重要的“学校初审"环节:申报者所有所需的资历、荣誉及证明材料,先将原件交学校审验并由校长、职称分管领导、及本人签字,承诺真实性。然后,申报者方可扫描成数据材料。

然后,申报者必须如实填报一份详实的“个人简明表",并在全校公示七日以上,教师对申报者各项条件、证明材料无异议后,方可确定为本年申报名单。

经过学校对资格条件初审,并按指标申报比例(1:3),确定为本年申报者后,可正式做上报材料。

9月底前,所有参评人员的送审材料(纸质和数据)及评审费上交局人事股。局里对所有参评人员名单在网上再进行七日公示。无异议后,向上一级上报。

纵观全过程,其实学校领导只是一个"证人”并承担“材料属实"的责任,不存在不公行为。

当然,这只是“三味"当地的情况。其他地方或学校不一定相同。既然不少地方和学校老师视“职称"为"心中的痛",相信也决不是"无病呻吟"。

据“三味”分析:老师对职称有深切之“痛"的地方或学校,其评职称的“不公平”主要在于“学校初审"这个环节。因为学校指标一定,参评者不能过多,上级一般会确定一个“指标名额申报比例"(如:1:3),即一个指称名额最多允许上报三个申报人竞争。其实这也是避免更多教师参评费受损失。

学校对参评人员名单的初审是有决定权的。由于学校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师较多,学校必须要在初审阶段刷下一批人。于是,这个过程就难免出现了人情关系、作假、贪腐等不正当不公平现象,导致教师怨声载道。

为了避免不公平,减少教师怨言,“三味”认为,学校确定参评名单的这个初审过程应予以取消。只要教师够条件,可允许其自由申报。学校只需将够条件的老师的申报材料上报即可。给予老师公平竞争的机会,评不评得上,由职称评审专职部门去定夺,至少可以减少学校与教师间的误解和矛盾。


最后,题主还提到"高级职称的老师都在干啥”的问题,我觉得有故意争对高级教师的意味,不友好!

高级老师还能干啥?照样在干教书育人的工作啊。高级教师的平均年龄比中级、初级职称的老师的年龄要高,这是事实吧?高级老师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也不少吧?同理,现在逃脱了教学一线的老师,也不全是高级教师吧?

因此,老师现正在干啥,这与职称没直接关系。与教师特点、性格、专业、特长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关系更大。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

三味聊教育


职称评定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么多人黑还真有点出乎意料,许多人酸葡萄心理很明显也是事实。提出学校是怎样评职称的?这种问题也太呵呵了!学校有评定职称的资格吗?连这都没弄明白,也真可笑了,如果他(她)是教师,评不上更高职称也是必然,能评上才是笑话,如果不是教师,不知狗拿耗子是啥心理。

至于评上高级职称是些什么人,基本是校级领导及中层是肯定的,这也正常,领导毕竟绝大多数是从骨干教师,教学优秀者选拔的,评到高的职称需要一定的资厉和成果的积累,因而年龄相对较大,评到后转入二线也有可能,校长和中层的任课节数一般都是有统一规定的,本市规定校长任课为教师的八分之一,副校长为教四分之一,中层正职五分之二,到职二分之一,因为高职称大多属于这个群体,所以显得高职称教师上课少也成了必然,这也没有什么可不惊小怪的。

最后总结一下:一.学校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只有组织的义务,标准不是学校可以制定的,在有指标限制时,学校可按标准预选(这个可能是教师有想法的原因)。二.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担任领导职务(这点如果也成为攻击原因就有点可笑,难道希望职称都评不高的人当领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