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提到印度,腦海中難免會出現火車、泰姬陵、貧民窟、廁所等常規印象。其實南印度的科欽和果阿具有濃濃的殖民風情,旅行此處,彷彿置身歐洲。

這塊以德干高原為主的南印度大陸,有著不同於北印度恆河平原的獨特風情,依舊在吹拂著殖民時期留下的歐洲海風。

科欽,500年文化交替

1498年,達伽馬到達科欽,開啟了印度大陸的殖民歷史,科欽先後經歷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讓這裡成為一塊多種文明融合之地,這其中還有中國的身影。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隨鄭和出訪的馬歡、費信 、鞏珍三人將見聞分別著成《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其中都記載有科欽。

如今在科欽海灘,一排排漁網被稱作“中國漁網”,當地人說這就是鄭和下西洋時從中國帶來的捕魚技術。雖然說法並沒有詳實史料證實,但“中國漁網”這名字在當地已傳承500多年。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現在用“中國漁網”捕魚依舊是許多人的生計來源,一邊賣捕撈上來的海產品,一邊為遊客做捕魚活動展示。雖然觀看捕魚都是免費的,但漁夫邀我到漁網裝置上邊近距離觀看後,會請我隨心捐贈點錢,最後要價甚至高達500盧比。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在海邊花巨資觀看完漁網捕魚後,我到了科欽聖方濟教堂。這座教堂由葡萄牙人建於1503年,被認為是整個印度最早建立的教堂。達伽馬在印度死後也曾葬在這裡一段時間,但最後遺體還是被帶回了葡萄牙。

聖方濟堂目前依舊是當地人一處主要宗教活動場所,茂密樹蔭下靜臥著歲月包漿過的建築,教堂雖不大,但500多年的歲月滄桑在方寸間盡顯。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聖方濟堂不遠處是一片荷蘭墓地,常年大門緊鎖,從鐵門欄杆之中依舊可以窺探內部爬滿青苔的地面,甚至於墳墓本身都被綠色包圍。

我本以為這會是一片陰森恐怖之地,誰曾想牆外天馬行空的塗鴉完全改變了氛圍,少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多了在面對無奈人生中需要的色彩。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說到色彩,就不得不提印度盛產的各色香料。福禍相依這詞形容印度香料再合適不過,印度因擁有香料成了一塊寶地,但也是香料而讓印度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開啟了被長期殖民的命運。

科欽就是一個重要的香料生產地,在科欽堡東側至今還有香料作坊及批發商店。我來到了一處有著數百年香料製作歷史的工廠,說是工廠其實就是幾間屋子圍成的院子,中間空地用作香葉晾曬場,旁邊有水井和水槽清洗香葉。經過不算太複雜的程序後,香葉會被磨成細粉,裝進一個個袋子出售。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印度人使用香的精髓在於調配,這很像中國的祖傳秘方,印度人家家戶戶有著自己調配香料的獨門秘籍。置身於各種香味之中,我甚至感覺到有點暈 “ 香 ”。

果阿,葡屬印度首都

達伽馬到達科欽後不久,便繼續沿海岸北上,發現了一處更好的地方——果阿,這裡也是繼科欽後,印度的第二處被殖民地。

葡萄牙在印度殖民長達450餘年,果阿地位相當於葡屬印度的首都。實際上葡萄牙的殖民者的確非常用心地塑造了果阿,以至於目前老果阿的許多教堂建築被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印度殖民時期留下的最好歐式建築群。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果阿在整個印度看來都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這裡是印度面積最小的邦,也是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邦。對遊客來說,果阿地區的三塊行政區域要特別理解清楚。

國際機場所在的達伽馬城是遊客進出果阿的主要地點;主要住宿和生活地在果阿邦首府帕納吉;距機場有1.5小時的車程;另一處老果阿(OldGoa)是主要教堂景點的集中區域,距帕納吉有1小時的車程。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當我第一次到達果阿時,因搞不清這些地點的關係,付出了半天多的汽車旅程,上了一堂果阿地理課。當我坐上一輛突突車徜徉老城內時,五顏六色的南歐民居、應接不暇的西方人面孔,有那麼一剎那,真不知自己到底是在印度還是在歐洲的沿海小城。

當即決定,一定要住在這些彩色房子裡,哪怕是比我的預算貴了一倍多。我找到一家黃色外立面的二層洋房,剛住下不久,天就大雨傾盆,我看著窗外雨中搖曳的芭蕉葉、聽著噼裡啪啦的雨聲,住在老房子裡簡直是對半天城市的迷路之旅的最好補償。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果阿中心城區面積不大,大部分景點和餐廳都可步行抵達。這座城市在傍晚突然就熱鬧起來,城市中心的帕納吉大教堂,遠看就像個圓筒冰淇淋,契合著印度酷熱的天氣。教堂有針對遊客的開放時間,晚間會舉行唱誦儀式,這種安排讓果阿城區的時光變得十分愜意。

果阿最不能錯過的應該是老果阿,這裡是世界天主教重要的一處朝聖地,也是聖方濟·沙勿略埋骨地。沙勿略於1506年出生在西班牙,19歲時前往法國巴黎大學聖巴巴拉學院攻讀哲學,於1534年在巴黎創立耶穌會,成為耶穌會首批傳教士。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1541年,沙勿略沿葡萄牙人開闢的東方航海路線前往東方傳教,1542年抵達果阿,成為果阿教區最重要的一位傳教士。沙勿略也曾決心訪問中國,不幸的是1552年因瘧疾,沙勿略於路途中去逝,終未達成進入中國的心願。

1554年沙勿略被安葬回果阿,1662年被列為聖徒,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聖地。在沙勿略去世的同年,利瑪竇出生於意大利,30年後利瑪竇成功將天主教傳入古老中國。如果說利瑪竇是中國天主教傳教的開創者之一,那麼沙勿略就是整個東方世界天主教傳教的開創者。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若你在果阿詢問果阿老城在哪裡,可能會得到兩個答案。果阿邦首府帕納吉和老果阿都可以稱作果阿老城。達伽馬到達科欽後,想再找一個城市建立貿易點,老果阿被選中,併成了當時葡屬印度的中心城市。葡萄牙人把果阿當成里斯本一般建設,大批教堂和修道院在此建立。

可惜的是,17世紀,瘧疾和鼠疫在這裡肆虐,到1775年老果阿城區人口一度降至只有1500人。為擺脫傳染病,果阿行政中心轉移到了現今的帕納吉。葡萄牙人建立的雄偉教堂和修道院也自此荒廢,少有人造訪,倒是幸運地保存至今,且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老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見證了基督教在亞洲的傳播歷史,從建築上看體現了16世紀早期葡萄牙努埃爾風格、意大利風格主義和巴洛克建築風格在亞洲的影響。現存老果阿的教堂有慈悲耶穌大殿、聖加大肋納主教座堂、玫瑰聖母堂、聖奧斯定堂等。

聖方濟沙勿略的遺體就保存在慈悲耶穌大殿中,慈悲耶穌大殿建於1695年,屬於典型巴洛克建築,內部鋪有大理石地板,周邊是數個鑲嵌有寶石的祭壇,堪稱果阿最華麗教堂。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這哪裡是印度,明明就是“歐洲”


在教堂主祭壇右側就是沙勿略的墓室,由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三世在1696年捐建,保存遺體的棺槨則由純銀製作。附近還有一幅沙勿略畫像及沙勿略屍骨的照片。

花上一天時間用腳步丈量老果阿,慢慢欣賞這些宗教建築精品,是最好的老果阿旅行方式。如果你也有幸像我一樣遇到雨天,千萬別灰心,雨水浸潤下的印度古建額外有味道,散發著淡淡的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