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何為《山海經》?

導語:《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何為《山海經》?

繼發佈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釋:在中國神話故事中,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前,整個天地都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種元氣就被認為是“鴻蒙”,因此把那個時代稱作鴻蒙時代,後來該詞也常被用來泛指遠古時代)之後,19年華為陸陸續續向商標局遞交了一大堆大家耳熟能詳的,與中國神獸名字相關的商標註冊申請,諸如:“白虎”、“鴻鵠”、“饕餮”、“火龍”、“紫龍”、“威鳳”、“青牛”、“騰蛇”、“靈犀”、“青鳥”、“朱雀”、“丹雀”等,而這些神獸都出自我國的一部古老的奇書——《山海經》。

《山海經》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奇書?對於過去和現在,它都有哪些社會、文化、商業價值?接下來的一些篇幅會展開系列梳理與分析。

此篇為《山海經》系列第一篇,科普《山海經》的基本知識。

何為《山海經》?

《山海經》其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山海經》影響很大,也頗受國際漢學界重視,對於它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餘不敢言也”,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中的《海外經》5篇是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4篇為一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佈;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製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何為《山海經》?

《山海經》是誰寫的?

長期以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認為文明並非是線性的,而是週期性的產生和毀滅,人類歷史並非直線,而是螺旋式上升。那麼《山海經》所記述的天馬行空的原始幻想,到底是誰的文明呢?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說其為“蓋古之巫書”,以巫的世界看這本書,有多少真實?我們能否像證明聖經的真實性那樣也證明山海經故事的真實性呢?根據人類文明螺旋上升的理論,人類或許存在史前的高度文明。《山海經》中眾多不被理解的事物,有可能就是上個文明的印記。

大陸漂移學說,讓各國專家提出《山海經》並非僅僅中國的地理,可能涉及到世界地理,中國東部原本是一片平原,因此東山經在中國一直找不到對應的山系,美國學者默茨博士發現美洲大陸和東山經記載的四個山系一一對應。她還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山海經》可能是美洲人所寫。西方學者根據《山海經》記載的內容,和古希臘神話傳說相比較,認為書中的很多奇人、異獸都來源於古希臘,所以認為《山海經》是古希臘人所寫。也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古巴比人所寫,書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中國戰國時期,才由波斯人帶到中國。不過後兩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實際證據。

《山海經》中的神話人物,並非和現在的小說一樣為消遣而虛構,他們的存在能幫助我們梳理華夏始祖-華胥氏世系譜,探究中華文明的源頭。據推測整部書由多人多個時期相互接力而作,其中包括各種聯姻證明。書中大量出現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頭鳥”、“兩頭蛇”,如果不是曾發生過核爆導致基因突變或行星撞擊地球改變環境等客觀因素,那麼最有可能的是華夏族與其他族通婚,這些所記述的是當時各部族的圖騰、服飾或者對他們象形文字的描述。

黃帝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四處遷徙,在山川河流之上繪有當地代表性的出產,以方便人們尋找資源,這些寶貴的資料以簡單的圖片和文字形式被記錄下來,所以《山海經》中隱含了華夏民族自7000多年前的太古時期至4200年前的堯舜禹時期一部浩浩蕩蕩的遷徙和發展史,《五藏山經》記載的是皇帝到堯、舜、禹時期,以中原為中心的山川河流以及風土人情等。

大聖伏羲始創時八節太陽曆和獨體象形文符,讓中華拓荒先民具備了文化傳承的基本條件。6500年前,軒轅黃帝召集萬國盟會,“執繩而治天下”,黃帝首設史官,推動華夏酋邦社會進入了記史年代。“黃帝史官”倉頡,作為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史官,不僅能夠以其創制的象形文字記錄史篇,還發明瞭“標音文字”,讓人類社會擁有了最初的語言文字。

以此推論,堯舜時期的史書四部《山經》和大禹時期的史書《中山經》為秦人祖先伯益所著,這兩部史書中諸多內容有所重疊。《山海經》的海內海外經最早出於古倉頡之手,其後主要有少昊玄鳥氏的商人先祖續書,故《周書》雲: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海外經》記錄了少數民族及異域的情況,以道聽途說為多,因而顯得離奇。《海內經》可能來自於《海外經》和《五藏山經》,條目上多有重合衝突之處。

就概念而論,海內即指中原,《大荒經》中的大荒,甚至比海外還遠,但據其中的說法,華夏族的祖先就來自於大荒之處。若板塊漂移說是真的,中國人也有可能是最早到達美洲的民族。

現在多數認為,該書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歷史究竟如何,還等待更多的資料來證明。


何為《山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