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萎縮性胃炎患者該怎麼辦?

萎縮性胃炎若任其發展,部分患者必將進展為胃癌,因此,適當干預、必要的治療、及時阻止相當重要。談談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萎縮性胃炎患者該怎麼辦?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和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重要因素;另外長期服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吸菸,飲酒,缺乏新鮮蔬菜、水果,經常食用黴變、醃製、燻烤和油炸等食物,過多攝入食鹽,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病風險或加重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增加癌變的可能。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就是根據以上幾方面來進行的,輕度萎縮、輕度腸化去除損害因素後能夠逆轉;但中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合併中重度腸化生、出現異型增生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必須重視,要及時進行干預,但也不必過於焦慮,絕大多數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後病情能夠穩定,進展為胃癌者較少。

現代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的治療主要是: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抑制膽汁返流等方法。

01

胃保養以下幾條很重要,是護胃基礎

● 儘量避免對胃有損害的藥物;

● 戒菸、戒酒;

● 健康飲食:低鹽,飲食中增加新鮮蔬菜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和不消化食物,避免黴變、醃製、燻烤和油炸等食物;

●規律飲食:三餐要規律,進食八分飽,避免過飢、過飽;

● 適當運動。

辣椒素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進胃粘膜修復,並可以促進胃動力。但辣椒素又可以刺激糜爛、潰瘍面,也會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尤其重辣對胃損傷更為嚴重。因此,胃病患者應該禁辣!但對單純的萎縮和腸化,就是沒有明顯胃黏膜炎症、沒有糜爛、潰瘍者,可以適當微辣,不僅對其沒有損害,還有助於胃黏膜的修復。

02

根除幽門螺桿菌必須用正規“四聯療法”,藥物的選擇大有講究,可以參閱我的微信公眾號:王伯軍大夫談消化,有關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文章。

據研究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夠部分逆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當然逆轉是有個過程,逆轉萎縮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腸化逆轉則需要3~5年時間。而萎縮、腸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難以逆轉了,但根除幽門螺桿菌後仍然能夠穩定病情,減少胃癌的發病率。

幽門螺桿菌是經口感染的,在人群之間容易傳染,目前公認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炎是感染性疾病是傳染性疾病。因此,主張二年一次檢測幽門螺桿菌,以明確有無再感染,若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必須再次予以根除。

這裡還要提醒大家,由於國內共餐制,家庭成員之間極易相互傳染幽門螺桿菌,一人陽性,必須全家檢查,陽性者都要根除,這對防治幽門螺桿菌互相傳染很有必要!

單純檢測幽門螺桿菌首先推薦用C13或C14呼氣試驗。

03

胃黏膜保護劑

胃黏膜保護劑具有:預防和治療胃黏膜損傷,保護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可增強胃黏膜屏障;促進上皮的生長和組織修復,對糜爛、潰瘍有癒合作用。

目前,胃黏膜保護劑眾多,比如:硫糖鋁、替瑞普酮、尿囊素鋁、瑞巴派特、複方谷氨醯胺顆粒、鋁碳酸鎂片、伊索拉定、多種秘製劑、米索前列醇、吉法酯片、麥滋林、康復新等等,這些胃黏膜保護劑雖然都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但也是各有其特點。

如:

康復新液,主要是促進創面肉芽組織生長,促進新血管形成,對糜爛、潰瘍初期癒合比較好。

鋁碳酸鎂片,能夠吸附、結合膽汁酸,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較好。

瑞巴派特、複方谷氨醯胺顆粒具有抗炎作用,可減輕胃黏膜的炎症。

對萎縮、腸化來講,所選擇的胃黏膜保護劑最好能改善胃黏膜血流、促進內源性前列腺素、上皮生長因子合成,這樣不僅能保護胃黏膜,還能促進胃黏膜的修復,我比較推崇:尿囊素鋁、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片等等。

04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

臨床上還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B2、葉酸、β-胡蘿蔔素等,作為治療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的手段。

葉酸缺乏引起腫瘤的原因可能與葉酸能夠穩定DNA,防止細胞癌變有關。葉酸能夠維持DNA甲基化,如果甲基化水平低,癌基因就容易活化,從而促發癌症的發生。葉酸可抑制癌基因活化而起到防止癌變作用。

研究證實,具較高葉酸水平者發生胃癌的概率是低葉酸水平人群的33%。葉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0年研究和應用證實,葉酸可改善胃粘膜組織學狀態,使胃癌發生率明顯降低。

因此,適量補充葉酸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組織病理狀態而減少胃癌的發生。

目前一般認為中、重度萎縮性胃炎尤其伴有中重度腸化生患者需要補充葉酸。

但對已經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不能再使用葉酸干預,因為葉酸與DNA合成有密切關係,反而有可能會加快癌細胞的合成,使腫瘤生長加速。

05

胃鏡隨訪

現代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處理的另一條重要措施就是:定期胃鏡隨訪並活檢病理檢查。

我國慢性胃炎指南指出:

1)不伴有腸化和上皮內瘤變的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酌情進行內鏡和病理隨訪。

2)中一重度萎縮或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應1年左右隨訪一次。

3)萎縮性胃炎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並證明此標本並非來源於癌旁者,視內鏡和臨床情況每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證實後行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

定期胃鏡隨訪的目的就是監測病情的變化,及早發現胃癌前病變——異型增生,在發展到胃癌前最後一步及時予以阻止,防止胃癌發生。

06

胃黏膜剝離術(ESD)

若萎縮繼續進展就可能發生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這是胃癌前病變。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證實後行內鏡下治療,這就是胃黏膜剝離術(ESD)。

不僅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要立即行ESD術,即使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行ESD術。

根據大量對胃黏膜剝離術(ESD)術後標本的研究,即使術前胃鏡活檢病理是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但病變≥10mm、表面變化多樣(發紅、結節、凹陷和糜爛)、病灶邊界清楚,ESD術後很可能病理升級,就是這些病灶很有可能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早癌,宜儘早作胃鏡下ESD術治療。

ESD技術,為微創治療技術,象做胃鏡一樣,胃鏡從口腔內進入到胃內,特殊器械通過胃鏡孔道伸入到胃病變處,利用各種電刀對病變黏膜在內鏡下切開,並進行完整剝離,最後對創面進行止血,取出剝下的病變組織送病理檢查。該技術可實現較大病變的整塊切除,可提供準確的病理診斷分期。

ESD主要用於治療胃的癌前病變(中、重度異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和部分早期胃癌。對胃癌前病變可以起到既檢查又治療的目的;對符合內鏡下治療的早期胃癌,ESD的5年生存率為96.2%~97.1%,與外科手術是一樣的,但ESD術後保留完整的胃,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於外科手術,且手術風險比外科明顯減少,創傷小、療效確切、恢復快。

ESD術是阻止萎縮、腸化演變成胃癌的最後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