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三国时期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的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亦是忠烈之臣的模范。他的料事如神让许多后人赞叹不已。

在明朝,其实也有这么一位跟诸葛亮可以相提并论的能人贤士——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在民间有这么个说法在广泛流传,他也以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让许多人钦佩称赞。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一、刘伯温是个怎样的人?

刘基,字伯温,他是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的第一谋士和开国功臣。

从古至今,人们对刘伯温的评价都是褒扬积极的——立功、立德、立言。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他的性格特征去认识他。

1. 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元朝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还将人们划分为四个阶层,其中蒙古人的地位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低下。刘伯温属于“南人”,一身才气,却始终免不了因为低下的地位而在官场上受到高贵地位官员的排挤和打击。

面对腐败的权贵,刘伯温多次辞官。官场的黑暗让他满身抱负无处可施,但是一身正气的他做不出和他们蛇鼠一窝的勾当,所以他辞官蛰居隐世。

刘伯温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元朝官场黑暗的不满。

2、淡泊名利、不贪爵禄

刘伯温入仕只是想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并不关注名利。明太祖朱元璋建朝之初,分封三十七位功臣,而刘伯温位列倒数第二。有好几次朱元璋都想加封刘伯温,

刘伯温也是多次都拒绝了这样的赏赐和加封。

3.襟怀坦白、敢于直言

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心里十分不舒服,他想罢李善长。于是他和刘伯温商量此事。此前李善长待刘伯温也不大好,多次想加害刘伯温,刘伯温本可以借此煽风点火,让朱元璋直接罢免他。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劝说:“李公旧勋,且能调和诸将,不可罢。”朱元璋反问为什么不计个人恩怨,替李善长说好话。刘伯温回答:“调换栋梁,必须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扎起来代替栋梁,大厦马上会倒塌了。”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二、刘伯温的遭遇

《明史》记载:"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节,建竖伟然,洵不负弓旌之德意矣。"

然而,纵然刘伯温是这样有才的人,他的人生也不是顺风顺水的,如同浪涛,有起有伏,也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

①,年少有才,勤学好学

少年时期的刘伯温勤学好问,天资聪颖,他记忆力超群,阅读的速度可以达到七行俱下,也就是一目七行。所谓“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十二岁的时候,刘伯温就就考中了秀才,因此在他们乡里被叫做“神童”。

刘伯温跟随老师学习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经。不同于其他的初学童生,只知道捧书诵读,刘伯温不仅可以默读两遍就背诵如流,还能够解其意,也就是根据文段的意思,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连老师都惊叹道:“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别人学一辈子都不懂的春秋经,刘伯温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完了。

另外,刘伯温还喜欢看书,可谓是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没有一部是他不了解的。特别是在对天文和术法上,更是特别喜爱,潜心研究至精通。刘伯温结识了许多的明教圣者,与他们互相学习。由于刘伯温的虚心求教和聪明才智,他学习了非常多的奇门斗数知识。这为后来的料事如神奠定了基础。

.初入仕途,受民爱戴

而后刘伯温在科举路上越走越远,中了举人和进士,进入仕途。 担任了江西高安县丞,辅佐县令一起处理政务。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为民除害,在他上任的期间,高安县的社会风气逐渐改善变好。刘伯温的兢兢业业、严格职守的工作态度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官场黑暗,三次辞官

封建社会的官场是十分黑暗的,权权相靠、官官相护,像刘伯温这样清正廉洁的人是很难在明争暗斗的官场里顺风顺水的。于是刘伯温在元朝前前后后有四次辞官。

第一次辞官,刘伯温是和幕府官僚意见有了分歧,从而被人从中作梗,被迫辞职回乡。

而后刘伯温又被朝廷征召出任了江浙儒副提举和行省考试官,又因为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而被嫉恨他的大臣多次责难。刘伯温灰心丧气,只好上书再次辞职。

而后又被征召,继而又辞官,这次,刘伯温彻底对元朝的官场失去了信心,选择辞官还乡。回到乡里后,他拿起笔,著书立说,其中便有最著名的一本书——《郁离子》。在这本书里,刘伯温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

.太祖邀请,再次出山

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听闻了刘伯温的大名,但是自己是粗人出身,刘伯温是有才学的人,于是便请手下的去邀请他出山。刘伯温心里仍有抱负,但是还是有所顾虑,他母亲得知后,也劝他出山:“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哪能获得万全之计呢?”于是答应了,再次出山。他上书陈述治国十八策,备受朱元璋的重用。他还参与谋划平定张土诚、陈友谅的北伐。刘伯温让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己建立一个国家,以“大明”为国号来建国,让百姓们对他大明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招揽民心。刘博言在军事上体现出了他过人之处,朱元璋都夸赞道:"吾之子房也。"而后,刘伯温都在尽心尽力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明朝的巩固和强大出谋划策。

. 病魔缠身,时日不多

刘伯温因为劳碌而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便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他。但是并没有起效果,反而让刘伯温更加感觉到不适、痛苦不堪。之后刘伯温带着病去觐见朱元璋,婉转说了这胡惟庸带御医探望他,和服食御医开的药后更加糟糕的事情。朱元璋听后,只是简单地说了些安慰话,让他好好养病。这让刘伯温感觉到十分的心寒。

刘伯温的病之后越来越重,甚至到了无法自由活动的地步。于是刘伯温决定返乡,儿子刘琏陪伴着,还有朱元璋的特遣人员护送。回到家后,他拒绝了乡里人找来的一些药材,只是吃些东西维持基本的生活。没过几天,刘伯温觉得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便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最终刘伯温还是逝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葬在乡中。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三、刘伯温的毕生成就

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在辅助朱元璋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元璋评价他:"(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作为国家的谋士,他具体有什么贡献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政治思想

刘伯温认为想立国,必须得民,这样的民本思想对于德政有利于德政的实施。在德政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并且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

2):学术思想

刘伯温精通儒学,他积极传授儒学,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刘伯温还融会理学,对于儒学的发展进行创新,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儒道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对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提出实行的卫所制度,朱元璋采纳了,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增强了皇帝对于军权的控制力,还有利于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于当朝的法律,刘伯温自己的见解,他意识到了法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要相对宽松制定法律,但是绝对严格的执行法律。刘伯温的法律思想当时封建社会"人治"法律的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后来社会法律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伯温还认为百姓应该知法懂法才不会轻易犯法,政府有责任对百姓进行教化,从而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识,根据民本思想,刘伯温对《大明律》进行制定,颁布后也在一定程度生维护了社会的秩序,稳定了社会的发展。

刘伯温在明朝是怎样一种存在?浅析刘伯温的人生经历与毕生之成就

结语:

“是金子总会发光。”像刘伯温这样有才之人虽然经历了坎坷的仕途多次辞官,但是他仍然想发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尽心尽力。而后刘伯温终于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也算是了结心愿了。无论是在当时的明朝,人人称颂刘伯温,到了今天,刘伯温仍然是被世人高度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