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沈鹏说:“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更好。”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子衿书法


沈鹏先生说如果他会喝酒的话,他的草书可以写的更好。这句话我倒是觉得很有可能,自古以来,酒确实能够助兴,借酒挥毫者从来都不是少数派。

最著名的就是永和九年的《兰亭序》,王羲之在喝了数杯老酒之后,借兴挥发创下了《兰亭序》这“天下第一行书”,据说他第二天清醒之后,再想着重新抄录一遍《兰亭序》,但效果始终不如酒后所作。

唐代最著名的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喝酒是最有名的了。据说张旭同学酒喝高了之后,就喜欢大街小巷的暴走,还时不时大呼小叫的,更有甚者经常拿头发蘸着墨水,找上一堵墙挥毫创作,故人称之为“颠张”。

而比张旭稍晚时候的怀素,也是喜欢喝酒之后搞创作,人称“醉僧”。《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自叙帖》

说起张旭,不免想到当下比较有名的一位书家,曾翔先生。据说曾先生也原意喝点老酒之后搞创作,据有人记录:某次,见一壮汉酒后,执大笔如拖把,俯身做数十米大草长卷,且书且长啸,后得知,此人乃楚中狂人曾翔是也。而据说曾翔先生就曾师从沈鹏老先生,但这喝酒挥毫的招式应该不是沈鹏先生所传了。

即使如苏轼这般不善饮酒之人,也曾经借助酒力来写草书,写完之后还自鸣得意的说:

“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看来喝酒与草书的创作关系是很大的,因此沈鹏先生说如果他会喝酒的话,草书还可以写的再好一些,应当是可信的。

但是沈鹏先生的草书一直以来颇多争议,有人点赞说其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脱去古意,自创新意。也有的人直呼,看不懂,直接冠以“丑书”名号。不知众位网友是如何看待沈老的草书的?不妨说来听听。

其实这里小心翼翼地说一下,本人就是后者,真有点看不懂,古人的狂草虽狂乱而不失古意,自有其法度精神。而沈鹏先生之草书,虽然有创新,有自家风貌,然古意尽失,此乃取法不高古之过。

今人行草书多受明末徐渭、王铎、傅山等人的影响,多追求狂怪、质拙、粗丑之状,但是过犹不及,造成了不够高古的逸趣。就是不知道,假如沈老能饮,不知酒后之创作是否能更上层楼??


翰墨今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曰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慷慨激昂《短歌行》诗,是在喝酒略有醉意的情况下,即兴吟诵的。

曹操满腹诗书,文采过人。喝酒后,大脑兴奋,文思如泉涌,灵感被激发,也许喝酒也有一定作用。

曹操(155年一220年),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如果创作书法时,喝少量的酒,对书法功底本来深厚的书家来说,可能会更有激情,因为酒精的作用,会使大脑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状态,心旷神怡,落笔放得开,挥洒更自然。有"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沈鹏先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书法行草作品由沈鹏先生书。)











神韵轩书法


我们先看下“百度”对沈鹏的介绍:“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怎么样?厉害了是吧?再看他的大作:



又怎么样?假设这几笔字不告诉你是沈鹏所写,也不落下他的名字,你会怎么看?说句大大的实话:这几个字实在是,比较的,差劲。现代社会,书法绘画基本就是字画以人为贵,先看此人的地位和名气,然后再论其字,所以说,沈鹏一类的书法本身就是因地位名气而方显其“价值”。其实与其书法艺术品质不能同日而语。正所谓“名人书法”而已,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未来也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我们普通大众大多欣赏不了沈鹏的草书大作,也跟本不相信这老头酒喝高了就能把字写好,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对书法好坏的评价普通人说了不算,也不会让你投个票。当然,还是不要讲太多,你说人家大字写得不好,人家还说你不会欣赏高大上的字呢。


祥河诗语


沈鹏是中书协第四届主席,任期三届,为1991年——2005年。说实话,比起第一届中书协主席舒同先生和第二届书协主席启功先生的字,沈鹏的字实在差得远,远没有形成个人独特风格,即使把沈鹏的字放到当代书法家中来比较,比他写得好的书法家也能找出一大把。

若不是因为做了三届中书协主席,有这样的职位给他衬托,以他目前的书法素养,恐怕没几个人会认识他。

很少临帖,缺乏书法传统功夫的积淀,是沈鹏书法最突出的缺陷。他的字写得散漫、随意、张扬,完全没有按照传统书法的用笔习惯来书写,这是他的书法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沈鹏的书法是一种名人书法,跟那些用扎实的书法功底和艺术水准获得认可的书法家有本质上的区别,他是因为地位、职位和名气的带动,书法价格被带动起来的书法家。这一点,从他近些年书法作品交易价格完全能看出来,10多年前,他在位时,书法作品被许多人收藏,价格也很坚挺,而现在,随着他退位10多年,他几乎快要被书坛遗忘,作品常常流拍成为常态。

“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更好。”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出自沈鹏之口,若是,那绝对可以当做一句笑话来看。写草书跟会喝酒没有必然联系。

我会喝酒,包括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酒量都不错,但他们都不会写草书,更不是书法家。

历史上,曹操、阮籍、陶渊明、李白、柳永、陆游、一直到近现代的鲁迅、郁达夫、老舍等文人,他们一个个酒量都那么好,但绝大多数人不会写草书,甚至连其它比较容易写的书体都不会,会喝酒怎么能增强草书功底呢?这显然是一个莫须有的借口。

草书是需要一气呵成地写成。虽然说喝酒后能让人感到精神放松,能增加一些灵感,让思维更加活跃起来,有助于书写状态的生成。但前提是,书家自身的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高超状态,胸有成竹,喝酒后,酒才会作为引子,把书家的知识学养在合适的时机催化出来,就像王羲之当年写《兰亭集序》时一样,创作出一幅独一无二的书法精品。

如果没有高深功底,即使喝醉也写不出好书法。


鸿鹄迎罡


沈鹏说:“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

更好。”大家觉得可能吗?

喝酒与写书法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吗?这有待于商榷。

如果有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关系,那每次到底喝多少呢?

喝过量肯定不行,醉醺醺的状态连家门都找不到,

能把字写好,反正我是不信。

喝少了就能写好字吗?如果喝少了,身体没有多大反应,

那在这种情况下与不喝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说在半醒半醉时的状态比较好,那我看这事就

更玄了,你怎么就能把自己喝到半醒半醉的状态呢?

喝酒的醒醉状态不是一个固定的格式延伸,有的人精神

状态好的时候喝半斤没事,可换一个场合背景,没准儿

喝二两就倒头入睡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喝酒本身

就是一个不太确定的事,把喝酒与书法的质量进行捆绑,

就更不靠谱了,如果把【兰亭序】的成功,和王羲之

流觴曲水硬往一块儿凑,在我看来只能是为故事的

精彩而已,并不能从实质上证明什么。

书法确实是一个与人心境联系密切的产物,好的心情

产生好的书法作品机率较高,我更倾向于书者的最高水平

应该出现在不喝酒的清醒状态,而不是在喝酒之后的微醺

状态,只要你不是酒鬼,你毕竟还是在不喝酒的时候

进行书法创作,想提高自己的作品水平,要在临习古人的

道路上扎扎实实的努力,指望靠酒精的影响来提振作品,

在我看来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沈先生最高质量的书法作品

肯定就出现在他没喝酒的时候,即便有一天他学会了喝酒,

他的酒后作品也不可能出现什么超越,他想把不会喝酒

的遗憾来补救一下作品的遗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

表露出内心深处一种对自己书法的无助与无奈。

附图照片:明代书法家 茅坤 【草书诗扇页】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明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喝酒能否让草书写的更好?


水平低的肯定是不成的,没喝酒尚且笔划不过关,喝了酒就更不成了。


高手呢?那要看手高到什么程度了!似张旭,怀素般的大师自然能在酒的助威下放的开,纵得逸,一路挥洒下来能写出平时难以达到的境界来!


沈老呢?恐怕不易!我的判断是可能偶尔能写出比平时更好的作品,只是偶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从沈老的提按及行笔的速度判断的,沈老的提按不好,行笔的速度也不够快,说明沈老写草书尚不能达到自然书写的地步,不能达到自然书写的地步就不能在任何情况下自由发挥,也就是如果沈老快速地,放松地,自由地书写会产生败笔,而没有这些成分是不可能在酒精的麻醉下还能挥洒自如,尽情放纵的!

只是万事不可一概而论,沈老若喝酒去写一些平时写惯的作品,偶尔发挥得好,还是可能的!


一笑貫长天


谁说的话根本就不重要,一个真正有书法艺术认知的书法家是绝对不会这样“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更好”,那么为什么沈鹏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原因很简单,沈鹏想学唐代的张旭,只因“草圣”张旭作书时常以酒助兴,每大醉则呼号奔走,下笔愈奇,

“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更好”,这话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草包一个,

虽然张旭草书行笔如锥画沙,含蓄而奔放,线条遒劲婉转,微参隶法,无往不收,章法上纵横趺宕,奔放激昂,气韵流畅,但是这样的书风,绝不是因为张旭会喝酒才发挥出来的,而是因为张旭笔法取法张芝与“二王”,那沈鹏笔法又取法于谁呢?他没说会喝酒,草书就可以超越“癫张狂素”,说明他头脑还清醒,

还有,不要真以为“书圣”王羲之是因为喝了点酒微醉之后才把《兰亭序》写到“天下第一行书”的境界,有空多去了解王羲之都向哪些人学习书法的;如果会喝酒,草书就会写的更好,那么当代书法家个个都是“草圣”了,因为现在喝酒应酬比古人还要多,可睁开眼睛看看,当代书法成何模样?





总而言之,书法家的书法风格的形成,除与其师承、家学、名家影响,及继承传统技巧有关之外,又与作者个性、气质、胆识、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均有密切关系;而书法风格的变化随着人的性格、修养、志趣、爱好、心情、环境不同而变化无穷。值得注意了,和会不会喝酒,有没有喝酒没有关系,当然了,如果没睡好,精气神不足的情况下作书的话,就有影响了。


诗夜城主


这句话是不是沈鹏先生说的,也只有他自己和当时在场的朋友知道。

沈鹏先生是中国书协三届书协主席。本人又擅长草书,但在社会上对沈先生的草书争议很大。

我认为沈先生的草书,没有选择二王一路草书书体,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是选择了怀素及张旭一路的狂草。大家都知道,狂书一体,是中国书法上的皇冠,草书有多难,学书法的同行一定有所体会。

沈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酒助英雄胆一般,在创作的场合,可能免于拘束,挥洒自如一些。也可能是个玩笑话。

喝酒与书法创作的提高,有没有直接关系?我认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有的话可能只存在于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那也是杜甫的自己的文学创作,而不是张旭自己体会感受。张旭可能没有说过酒助笔兴的话吧。

酒精可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在书法创作上可能也因人而异,但是大部分人酒后做书可能更糟。

至于沈鹏先生的草书如何评价?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草书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我认为。书法能达到王摩诘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就算是优秀的书法。

一时想法,失误之处,请指正。






三里草堂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共同讨论!

沈鹏说:“我不会喝酒,如果会的话,我的草书会更好!”沈鹏说过这样的话吗?我不得而知,如果真的说过的话,我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喝酒就会写好字吗?

就像范曾曾经说过,再给他一二十年的时间,他会超过八大山人,此话一出,虽然觉得勇气可嘉,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种愿望罢了,实现起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他的这句话可能是说张旭和怀素在大醉后写的书法作品是最好的,其实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张旭和怀素是靠喝酒写字的,是经常这样还是偶尔呢?喝酒就能写好字,或者说一定要喝酒才能写字吗,我觉得不太可信!

表明了我的一些观点,我们再来看看沈鹏其人,沈鹏是当代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曾担任过书协主席,他在书法界的名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说在学习他的书法,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太难学,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参考。

他的书法精于行草,也擅长隶书,楷书,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刻在全国很多名胜古迹上,足见沈鹏的书法影响力是很大的!


在我看来,沈鹏的书法这么有影响力,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说要评价他的书法,我想是和我们平常经常见到的中规中矩的字是不一样的,也许他的书法就是着重表现了书法中艺术的那一部分吧!

至于说喝了酒就会写得更好,我不赞同,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谢关注笔尖写字课堂!


存希斋书法


在答题前,先上一幅传世书法作品,大家猜猜这是谁创作的?



你猜对了,正是唐朝张旭写的,人称“张颠”,擅长草书,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这个人具体“颠”到什么程度呢?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证: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每次饮酒,张旭都在喝醉后作草书,挥笔大叫,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无法复制。



从乘醉而产出神异的书法这点来看,正是酒成就了张旭的狂草,使他的书法标新立异,横绝于世。那么酒真得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你让一个完全不会书法的人喝醉了,他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吗?我觉得不可能。


酒,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麻醉剂,兴奋时可以提高醉客的热情,使人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在麻醉时,恰能屏蔽掉外物的影响,使人精神集中于创作。


酒只是起得这个作用,对于狂草本身并无影响。


一个书法家,唯有在深厚的书法基础之上,并将自己的书法技艺已经提高到相当高的程度,才可以借助酒劲提高情绪、屏蔽影响并集中精神创作出传世作品。


所以,我觉得沈鹏这话很有道理。看他的草书暗含筋骨,自成一家。看下图:


倘若他在醉酒状态下,将自己全身的精神集于一点,将自己毕生的积累贯注于笔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