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從新冠疫情爆發到全國人民與疫情抗爭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這些足不出戶的日子裡,我最關心的一個群體就是一線的醫護工作者。除了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電視新聞關注他們的消息,我還看了一部聚焦醫護群體的紀錄片——《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前幾年有一部同樣反應醫護行業的紀錄片《人間世》,在豆瓣獲得了9.6的高分,也很出色。相比於《人間世》,《中國醫生》在真實的基礎上,風格更為溫暖,非常時期看完以後讓人心裡沒有那麼壓抑和沮喪。

今天這部片子已經更新完了全部9集,看完之後我很負責任地說:這是一部有質感、有溫度、有情懷的好片子。特別是在白衣英雄們奮戰抗疫一線的當下,強烈推薦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好好看一看。看完,你對醫護工作者的職業和他們的生活,對他們每天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會有更多的理解。

對於醫務人員來說,理解和尊重遠比神化更重要。救死扶傷的同時,他們也承受著各種各樣的不理解,有時甚至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傷害。所以,這部出發點為“讓我們更懂中國醫生”的紀錄片能在疫情期間走紅,也是情理之中,雖然它拍攝於三年前。

作為一部醫療行業的紀錄片,《中國醫生》採用了紀實的手法,深入到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科室,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跟拍,真實地再現了中國醫護人員最直接的工作狀態和生存環境。

《中國醫生》沒有大開大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鋪陳渲染,就連正式播出都是“零宣發”的狀態,但是片子播出後反響空前,不僅在豆瓣上得到了9.3分的優秀成績,更讓人深深地記住了片中那些令人尊重的面孔。

1.不敢死的醫生朱良付

一面被威脅,一面還要繼續看病

整部紀錄片第一集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一位髮型稍顯凌亂、長相帶著幾分“萌”感的醫生,神情有幾分無奈地講了一個自己被患者“威脅”的故事:

有一個老太太,在老伴兒因為腦高灌注綜合徵去世後,想當然地認為是醫生害死了老爺子,於是對主治醫生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但轉頭她又跟醫生說:“我近來血壓高了,你再給我看看”。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醫生的委屈:病人一邊找你看病,一邊不耽誤投訴你

鏡頭裡的這位醫生,叫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而他提到的這種情況,其實是中國醫患關係中的一個典型縮影——患者和家屬極度依賴醫生,這成了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他對你無比信任,全家人都想找你“看一看”,有任何頭疼腦熱都會第一時間跟你交流;但另一方面,治療過程中的任何風險、危機、意外,他們也會把賬算在醫生頭上。覺得“你不是專家嗎?”“你應該是萬能的呀!”如果出了問題,就恨不得“把你撕成碎片”……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朱良付醫生面對的困境也是許多醫生同行們都會遇到的。《中國醫生》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它不為造神的目的,而是把非凡的中國醫生們如實地還原成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有歡喜,也有煩惱;有豁達,也有困惑;有迷茫,也有堅守。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朱良付醫生,騎車一輛小電驢穿梭在去醫院的路上

平時騎著小電驢穿梭在上下班路上的朱良付,非常樸素,看起來和普通的上班族無異。事實上,他一點也不普通,他是業內頂尖的專家。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一旦發病,6小時以內得不到有效救治,很容易就會引起偏癱甚至死亡。朱良付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為這些患者爭取生還的機會。

為了能及時救治這類患者,朱良付帶頭組建了一條專為他們準備的綠色通道,24小時保持通暢。作為腦卒中中心的負責人,朱良付的工作強度不是一般的大,加班是家常便飯。很多次,深夜12點他都還沒下手術檯,最誇張的一回,到12點的時候還有16臺造影在等著他,一直做到凌晨5點才下班。

同事看不下去朱醫生的辛苦,對著鏡頭表示:“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沒有生活質量”,“太不容易了”。

不過,朱良付自己顯然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很喜歡勸人學醫,就連還不會說話的小女兒,都被他默認為是同意學醫的,原因很簡單,“跟她講學醫她還沒有拒絕”。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朱醫生在家時對著還是嬰兒的小女兒說:“你當個醫生行不行?”可以看出他是發自內心喜歡當醫生

在日復一日的辛苦工作中,朱良付醫生始終孜孜不倦,片中有畫面展現了他的優秀:面對全球20幾個國家3000多人同步直播手術過程,而且這臺手術還須是“最有難度的”。這,對醫生的醫術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

更可貴的是,朱良付不僅在醫術上令人安心,還十分注重醫德,尤為注意和患者之間的溝通,細心的他會給病房裡的小朋友帶正規的巧克力,也會和患者開開玩笑,用幽默化解他們的擔心與緊張……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但朱良付自己也會有害怕,因為經常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他害怕自己會猝死。

說起“不敢死”的原因,他的直言觸動到了很多人:“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得要25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來一個這樣的,我現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朱良付醫生的心聲讓人意識到,原來培養一箇中國醫生,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醫生儘管盡了全力,卻不能保證每一次都能做到起死回生。朱良付說他在遇到一些併發症嚴重的病人時,會去看一下醫院牆壁上的幾句話,以此提醒自己,要博學,要有醫德,要謹慎。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這是他時常會念叨的一句。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學醫的人最為熟知的座右銘,是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

這句話,也曾在著名的眼科醫生陶勇的微博裡出現過。

我們知道培養一箇中國醫生很不容易,而毀掉一箇中國醫生,卻很“容易”,甚至只是短短的一瞬間。

2020年1月20日,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也是鍾南山院士宣佈新冠病毒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的日子)。當天下午1時55分左右,朝陽醫院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暴力傷醫事件,一名拿著菜刀的男子砍傷了陶勇醫生的左手臂。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陶勇醫生,中國最為優秀的眼科醫生之一,卻因為可惡的醫鬧從此可能再也拿不了手術刀

關於陶勇的好,網絡上廣為流傳,從醫術到醫德,他給很多人帶來了極大的感動,“七日光明”就曾令多少人流淚……

很多人都是在陶勇醫生受傷害之後才知曉他到底有多好,這樣的對比更令人心痛。就在被醫鬧傷害前,他還曾在微博分享了一段患者發給他的心裡話,他用來回應的,正是“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陶勇用一顆仁心對待病人,他精湛的醫術幫助無數患者重見光明,結果卻被醫鬧給毀了,這是中國醫生最大的悲哀

回到《中國醫生》開篇提到的那個小故事,雖然沒有刻意強調衝突,但它正是中國醫患關係的縮影:一個孜孜不倦的醫生,一面被誤解,一面還要全心全意治病,被人投訴的同時還要保證自己不能倒下……

中國醫生,真的很不容易,讀書時比一般人要辛苦許多,工作中又要比常人負荷更多的壓力和強度,他們為了病人的生命,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就算不被理解,也還是一如既往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這部片子的第一集,就叫《摯誠》。如果不是因為對這份職業有著一顆摯誠之心,恐怕真的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2.見證人心瓶頸的徐曄

學會冷靜,是醫生的必修課

徐曄是《中國醫生》隊伍裡相對比較年輕的一位。25歲從中山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成為鼓樓醫院燒傷科的醫生。《中國醫生》播出後,他的高顏值引起了許多網友的注意,大家被他的帥氣和溫柔折服,稱他是現實版的“江直樹”。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有徐曄的畫面,隨便一個鏡頭,都很像偶像劇

《中國醫生》不是為了塑造偶像劇男主角。徐曄的出現,是為了讓人瞭解年輕醫生們的成長軌跡。

片中,徐曄遇到一個讓他憂心的病人,該病人60歲左右,由於煤氣罐爆炸,造成面積高達95%的嚴重燒傷,尤其是雙手,需要趕快做植皮手術,否則敞口無法閉合,結果只有等待死亡。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與病人家屬溝通,是醫生們的工作內容之一

可是老人的家庭無力承擔高昂的費用,老人的老伴兒同樣被燒傷,為了省錢,只能在家裡的小醫院救治。

“人財兩空”聽起來有點刺耳,卻是多數病人家屬的普遍擔心,尤其是對於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更為糾結。儘管徐曄曾向醫院申請了2萬的救治基金給這位病人,但因為2萬相對於鉅額的治療費用還是缺口巨大,家屬思前想後,最後沒有和徐醫生告別,悄悄出院了。

這對徐曄來說,是一次不小的衝擊。他以為在反覆告知利害之後,老人的家屬會堅持治療。“很多時候有可能醫術都還沒遇到瓶頸,就已經遇到了人心的瓶頸。”他頗為無奈地感慨。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這樣的考驗不知發生了多少次

但你能一味指責老人的孩子不孝、沒有為救治父親拼盡全力嗎?恐怕也不能妄下結論——畢竟這背後還有一整個家庭,病房外的他們,也要生活,日子還得繼續。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今年1月武漢的一個家庭:妻子被確診新冠後,家裡四處舉債花了20多萬給她治病,當這個家庭再也沒有能力籌款時,丈夫迫不得已向醫生表示只能放棄治療。而這個病人其實是很有治癒希望的。就在妻子中斷治療去世後的第二天,國家宣佈新冠患者治療費用全免。當時的主治醫生唏噓不已,我們作為讀者看著這條新聞也愴然淚下。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當時的新聞報道

醫院是最能見到人性的地方。對於家屬來說,他們會有很多方面的考量,醫術,金錢,臨終的陪伴應該是在醫院還是在家……他們最終會選擇一個遺憾最少的方案;而對醫生來說,他們也是在這一次次的經歷中蛻變得越來越理性。

冷靜,是他們行醫生涯中必須面對的一道考驗。

人們總是認為醫生是冷酷的,但在徐曄看來,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醫生比常人見到了更多的生離死別,他們的極限每次都會被抬高一點,次數多了,自然也就變得冷靜起來。冷靜,不是冷酷。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醫生的冷靜,常常不被理解,有人覺得他們冷漠又麻木,但對於醫生來說,冷靜是必須的。關於這一點,朱良付醫生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一旦上了手術檯,就不要有情緒,以免對治療造成干擾。

醫生的冷靜不應該被指責,因為這是他們專業的保證。在面對病人的時候,沒有人比他們更想把人救好。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而不是苛責。《中國醫生》再一次把這個點很好地給呈現了出來。面對病人,“醫生肯定是百分之兩百想救他的”,朱良付醫生的心聲,相信也是絕大多數醫生共同的心聲。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3.她們,不僅僅是小護士

病人與醫院之間的關係很微妙,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希望永遠不要和醫院打交道,奈何疾病無情,一些慢性病的病人卻要終生和醫院打交道。這個時候,他們無形中就與醫生護士們產生了一種長久的契約關係。

河南省人民醫院腎臟內科的護士長田素革對此深有體會。她的病人大多是尿毒症患者,需要長期做透析,她和他們的相處,是沒有約定的約定。她的工作不僅包括醫院裡面的內容,還有病人在家的情況,也是她要關心的。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在管理病人的過程中,田素革不僅把他們當病人,更把他們當朋友,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也關心他們心情的好壞

田素革每個月都會電話詢問病人的病情,並且會隨時到訪,在和病人們相處的時候,她的陽光和爽朗,給病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安全感。說起工作,她很樸實地直言:“就是想讓病人好”。

片中,田素革和患者劉新勇的故事格外令人感動,患病多年的劉新勇一直樂觀堅持,和田素革親如家人,劉新勇的母親一見到她就哭了,那種感情不是簡單的“護士與病人”,而是“活著與支持”。

西安交大一附院換藥中心的阮瑞霞,也是許多病人的定心丸。作為一名有著十多年傷口護理經驗的專科護士,600多名糖尿病足的患者,因為她的專業護理,成功地保住了腳,避免了截肢的風險;一些心情不佳的病人經過她的護理和安慰,病痛和愁苦也跟著消失了不少。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但是,阮瑞霞的工作卻不被丈夫理解和接受,對方覺得她一個小護士又能幹什麼呢,還不如在家照顧孩子。後來,阮瑞霞從受傷的婚姻裡走出,把熱情和大愛給了護理,悉心照顧病人,辛勤編寫糖足護理的書籍,把經驗無私分享給年輕的護理人員,從而幫助更多的病人。

護士在工作過程中遭遇的不理解並不少見,有些人對待護士吆五喝六,毫無尊重。前不久武漢市第七醫院一位住院的領導,竟怒斥護士,要求護士去清理馬桶,嚴重傷害了護士的尊嚴和感情,實屬可惡。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沒有什麼好解釋的!這就是你的工作!”咄咄逼人的男子要求護士去清理馬桶,認為這是她的工作

這也正是我們該好好看看《中國醫生》的原因,但凡對醫護人員的付出有一絲一毫的瞭解,就知道他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麼,就不會那樣無理取鬧。

就像片中豁達的尿毒症患者老金所說的那樣,對於醫護人員,“真的要有一種感恩的心”。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有些病痛無法治癒,但醫者的仁心卻可以撫慰人心。對於病人來說,田素革、阮瑞霞這樣的存在,絕對不只是一個小小的護士,她們更是一種深深的溫暖和長久的陪伴。

4.孫自敏、王軍、舒茂國……

他們用醫者仁心,詮釋了醫生這份職業的意義

《中國醫生》裡出現的每一位主角,身上都有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病人與醫生之間的命運交互,也是醫生和病人的情感關聯。鏡頭之外,還有無數的醫護人員,也和他們一樣,每天上演著這樣的故事。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中國醫生》部分醫生代表

孫自敏,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學術主任,多年前立志攻克白血病,她解決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低的難題,目前已經成功完成了900多例移植,她所在的科室,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為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孫自敏攻克白血病的信念令人唏噓:當年她的同學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可由於醫療水平有限,她也無能為力,只能遺憾地看著同學離開。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孫自敏醫生

在這種遺憾的鞭策下,孫自敏頂著壓力,不斷探索,在攻克白血病的路上堅守信念,把一身本領奉獻給她的患者們。有的患者,輾轉求醫多處,最終在她那裡獲得了新生,孩子保住了生命,心碎的父母也露出了笑臉;有的患者,在她的治療下,不僅恢復了健康,而且長大後也成為了白衣天使……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小患者在孫自敏醫生的治療下,成功移植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孫自敏醫生2000年時為一個5歲的小患者完成首例移植,如今該患者健康長大,並且成了一名護士(藍色衣服)

王軍,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的主任,來去格外匆匆,說話的語速極快,聽著就覺得有一種緊迫感。因為急診科的醫生,每一天都在和死神搶病人,根本沒有時間猶豫和拖延。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急診科醫生的強度一般人無法想象,同時,急診科也是醫患矛盾最緊張的地方,急診科的醫生比其他科更難

王軍醫生坦言,在急診科,醫生80%的精力都花在跟家屬溝通上面,決定權在家屬手裡,但醫生的態度對家屬起著很重要的影響。

所以,他們的“急性子”,不是不耐煩,而是為了給病人儘可能快地爭取搶救時間和活下去的機會。

舒茂國,西交大附屬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他在治療唇顎裂方面有著非常卓越的醫術,他還獨創了一種全新的縫合技術,讓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們恢復到完美無缺的狀態。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舒茂國給患者帶來的,可能是一生的明朗,不僅包括健康的身體,還包括健康的心靈

舒醫生不僅擁有一雙妙手,而且心底也很善良。當他得知一對夫妻收養了因唇顎裂被遺棄的孩子後,立馬決定要幫助他們,他通過募捐很快解決了手術的資金問題,這個可憐又幸運的孩子在舒醫生幫他手術後,面貌也煥然一新。

真正的醫者,醫病,醫人,更醫心。像舒茂國這樣的善舉,拯救了一個個孩子,也改變了一個個家庭……

我特別喜歡這一集,因為其中出鏡的患者都是小朋友。那是一張張天使般的臉龐啊,有的一逗就笑,有的有清澈的大眼睛,有的皮膚白白的像“洋娃娃”……在舒大夫的巧手下,他們都恢復得很好,改變的不僅是外型,還有未來的人生。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大家對舒醫生十分信任,因為舒醫生帶給他們的,是希望,是歡笑

《中國醫生》原名《醫心》,導演張建珍在拍攝之初,是想借助這些有仁心的醫者來展現醫生們真實的狀態和真實的醫護關係。令張建珍沒有想到的是,很多觀眾因為看了《中國醫生》之後紛紛堅定了學醫的信念。在這裡,我猜想朱良付醫生大概會感覺很欣慰吧~

《中國醫生》不僅讓我們瞭解到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還讓我們看到多層次的醫患關係:病人需要醫生,醫生也從病人那裡獲得自己職業的意義。這種良性的醫患關係的建立,離不開理解和信任,也離不開醫術和醫德。

《中國醫生》用有溫度的方式,記錄下了這個承載了人間最多希望也見證最多痛苦的群體,看似角度平淡,實則於無聲中給人帶來了許多溫情。就像最後一集的兩個主角,婦產科大牛醫生胡婭莉和大神級別的骨科主任邱勇,他們行醫一生,拼盡全力的,只是想要更好地幫助病人、幫助更多的病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哪怕有遺憾,哪怕有困難,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胡婭莉醫生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種使命


《中國醫生》: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真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

邱勇醫生覺得哪怕未來再遙遠,也要去努力嘗試

疫情當下,我們對醫護人員感觸很深,更希望的是,疫情結束後,大家也能記得他們的付出,真正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