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妈妈太惯着孩子,想要什么必须得到长大了会是怎样的人,如何改?

谷士顺


惯子入杀子。爱孩子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但是溺爱孩子就有大问题了。长期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以下不良行为习惯:①啥事都不会做,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②怕吃苦,以后自个没法养活自个。③自私自利,因为没有体会过辛劳,永远都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辛苦。只会一味得索取等等。

想要改变现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多多关心你的媳妇,让她的心理可以在你身上得到慰藉,不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②和你媳妇好好商量,让她明白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改变她的育儿观念。③制定好一家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犯错就该被批评受到相应的处罚,不能被袒护。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恩咕vlog


孩子是每一位妈妈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心疼的紧。但是老话说,慈母多败儿不是无理由的。那种看到别的孩子有,自己也想有;自己没有的,自己依然要有,然后无止境的向自己的母亲索取,家里条件好的可能无所谓经济压力。但是经济基础较差的家庭对于这些无理索取就寸步难行。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体会不到自己父母挣钱不易,还会养成攀比的心理,甚至变成万事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父母越是表现出对孩子的顺从,越会助长孩子无理索取的气焰。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加以阻止和教育的话,孩子以后在进入社会后,就会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走向犯罪的深渊。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说明了,各大新闻上都有报道。所以在孩子还处于人格建立的初期就好做好纠正。首先,父母自己必须要会判断孩子哪些需求是必须的;然后,对于非必须的要求,必须要让孩子知道要想获得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时,对于无法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了解清楚自己处在的是什么样的家庭,不能跟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一样;最后,尽量带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的不容易,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逐渐将孩子心态扭转!


宝贝打小怪兽


转自网络:

都说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有妈妈一口吃的就有孩子一口吃的,哪怕有一口吃的,妈妈不吃也都要让孩子吃。最伟大的爱,说是母爱,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但再疼孩子,也不要在以下这3个方面上惯着他,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好处。

在家里,孩子的地位最高:

在男方小张的家庭里,孩子没有出生之前,是小张的老婆地位最高。孩子出生之后,孩子排第一,老婆排第二。小张总是排在老末的位置,最为明显的是,只要有关孩子上面的事情,都以孩子为主。

像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给孩子吃,孩子不喜欢吃的爸爸妈妈才吃,这种做法看似是父母很爱孩子,但在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优越感。到了社会之后,这种表现也会很明显。

当孩子面对什么事情之后,都以自己为主,日后还可能变成一个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教会孩子尊重别人,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独自享用。

分享给比自己小、比自己大的人群吃,才是正确的做法。

总是央求孩子:

有的宝妈非常爱孩子,一遇到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办。最常拿出来的一个做法就是央求孩子,求着宝宝吃饭、睡觉。家长这样做,还容易给孩子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等到父母以后做什么事情,或者是交代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听话了,反而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日后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就会失去威严,无法更好地教育孩子。

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做:

还有的宝妈,心疼孩子,一律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统统不会让宝宝去做。如果孩子还小,没有动手的能力,爸爸妈妈确实是可以帮助宝宝去做。

但如果宝宝身体已经有这个能力了,就要去锻炼宝宝的自理能力。如在宝宝7个月到8个月大的时候,通常就可以用手指去抓食物了,这是可以锻炼宝宝吃饭的第一步。

宝宝吃饭的第二步,就可以捏着食物吃了。第三步是宝宝在10个月到12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慢慢咀嚼肉类了。这几个阶段,妈妈在旁边辅助就可以,不用完全参与甚至是代替孩子的童年。

长期不让宝宝自己做,以后他就再也不想亲力亲为了,反而是培养了宝宝的惰性。如果这种惰性延续到他长大,将来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有父母操心的那天。

想要教宝宝学汉字的看过来~安利这款非常好用的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将识字当做游戏,让宝宝轻轻松松学会汉字!


嘻嘻


如果一直惯着孩子,将来孩子会变成怎样的人不一定有定论。因为除了家庭教育,还有学校、社会各种人和事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不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无疑是影响最大的,“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有惊人的预见性。所以,为了让孩子性格没有明显缺陷,学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从时间上看,严肃地对孩子说“不”应该贯穿于孩子学步阶段的始终。最初,孩子可能会用力拉妈妈的头发或者在哺乳过程中咬妈妈,这时妈妈应该严肃的命令停止,告诉孩子他的行为让妈妈感到疼痛,帮助孩子分清是非的界线。孩子初学走路,可能会伸手触摸危险的物品,比如电插头或者很烫的水杯,这时要把坏的结果严肃说出来,“有电,被电到会出人命的”、“烫,烫到手会受伤,好疼!”,等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抱一抱孩子,平复紧张情绪。孩子更大些,过马路不看车,在讲清楚坏结果之后,可以“倒放录像带”,重复几次和孩子温习应该怎样过马路。

从孩子要求的性质来看,可能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还有近期不合理未来合理的,我们要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满足;不合理的,先表明对孩子要求的理解再分析不能满足要求的难处;未来合理的,可以给孩子制订一个要求,比如他(她)能做到哪一点之后,就可以满足他(她),这样孩子既学到了生活中的经验,又可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末尾,再说一点,所谓“惯着孩子”,是因为孩子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她),迁就他(她)。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底线,让孩子知道,超过这个底线,爸爸妈妈就不爱他(她)了,无论怎么哭闹都没有用。这件事适合从小陪孩子的父母一方来做,因为依恋感可以减少孩子坏情绪的持续时间。


月朗石清


父母惯孩子的行为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自己明白这是惯孩子的行为,但是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等他大了再不惯就好了!还有一种是无意识的,他并不知道或认为自己是惯孩子,他认为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最适合的!
针对这两种情况,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第一种有意识惯孩子的父母,我希望父母能尽快的改正或纠正这种的做法,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这种行为到时候能够很快得到纠正!正是因为孩子还小,纠正所付出的代价不大,若假以时日,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许你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再来说说无意识惯孩子的这类父母,无意识惯孩子的父母情况会有些复杂!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自己在惯孩子,主要取决于一些父母对一些事件认识的标准不同,有的会出现对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别的严格,某些方面又特别的“惯”、有的还用父母自身的成长因素来评价和设立自身的育儿标准、还有因父母的脾气性格因素等也会无法意识到自己存在惯孩子的行为。要解决无意识情况下的惯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确实有一定难度!在此提醒父母们注意两方面的自查,一是孩子的各类型的要求你是答应的多、还是拒绝的多?二是在生活中的一些决定是你听孩子的多、还是孩子听你的多?


最后,在这条艰辛育儿的路上,还是想送给父母们这句话:育儿不易,忌宠上墙,言传身教,藏爱于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df70a729d5b4f2baffd8b7c409100fe\

留下生命的空白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学问。我们爱孩子,但绝不是溺爱孩子。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家长表现出什么样的「家风」,孩子就会反射出什么样的人生!

你是否也有在生活中忽略孩子的时候?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原件有问题,复印件怎能没问题呢?

当你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表现时,一定要自我反思。

比如你的孩子原本很诚实,最近突然经常撒谎,你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最近给孩子“开空头支票”太多了?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为,唠叨从来都不是最好的方式。

当面对真理时,傅雷说: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更要饶人。据理力争也要注意方法。傅雷用直接而简练的语句让孩子明白处事的态度。

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与输入的印记。

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处事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我们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学习做人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成长每一天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淋漓尽至的折射出父母的影子,像小树苗儿一样为它浇水不断的长出嫩绿的枝枒儿不断的修剪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风雨使它茁壮的成,做为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干他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洗小手绢儿小袜子收拾他她玩过的玩惧等等,慢慢地由小事儿陪随着他她的长大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始有终,家长不能惯他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都是你为他她打理一切这样他她们就会产生坐享其成自私的行为,这都是家长骄生惯养害孩子的具体表现要通过你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教育的方式去正确引导他她。


金英玉


妈妈太过娇纵

很容易使得孩子自由度太高,规则意识感差

和孩子清晰规则很有必要

当然妈妈也要坚持自己制定好的规则

正面管教强调“和善而坚定”

妈妈惯着孩子,就是和善度太高,不坚定



向日葵亲子说


这是一直下去孩子很有可能会非常的自我,非常情绪化,很难很好的合作,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我们给到孩子的爱太多了,都是围绕着他走,让孩子慢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调整建议:1.家庭能量场改变:您和爱人沟通达成一致,在家中给孩子建立边界感,让他通过经历体验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尊重,不是围绕着一个人转。

2.孩子的成长锻炼:把孩子放到社会群体中,让孩子通过跟小朋友之间的交互和合作中懂得真正受人喜欢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只有孩子自己经历体验了,他才会有更多的感触,这样自我调整的意愿度也会更强一些。


happy宝爸


大家好,我是王木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二胎宝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84f78f853504043ad369a187a7d957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