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面对疫情经营者积极自救 两位“小老板”表态称“会坚持”

本报记者朱宝琛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陈先生接到了两个客户让供货的电话。但由于市场一直没有开门营业,陈先生只能跟客户说对不起,并答应营业之后第一时间把货补上。

陈先生来自浙江温州,在杭州下沙的一个市场售卖电气原配件已经超过十年,是一位典型的“小老板”。往年春节过后,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基本上都能够翻番,今年受疫情影响店铺一直没有开张。这能理解,毕竟市场人员复杂且密集,流动性大,风险相对来说要大一点。”

杭州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建设工程复工复产的通知》,给出了复工的负面清单行业,其中就包括“专业市场(农贸市场除外)等场所相对密闭、人员相对集聚的经营性企业”。

在北京市通州区和顺义区各经营着一家培训中心的吕女士,也一直没有开门营业。“两个培训中心分别涉及学习和艺术,学员挺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五六月份,基本上这一年都不行了。”

虽然一直没有开门营业,但陈先生和吕女士还是积极开展自救,以求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

用即时通讯工具与老客户进行沟通,是陈先生最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只有少量特别急的,就尽量想办法先给供上。那些不太着急的,就让他们先等等。大家也都表示理解,表示等到疫情结束后会继续合作。”

这让陈先生感到非常欣慰。另一件让他感到欣慰的事情是,市场确定给减免一个月的租金。“这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市场是个人承包的,给整个市场的租户免一个月租金,加起来有好几百万呢。”

吕女士在通州区的培训中心,开通了网络课程服务,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大家都可以进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力。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平日里较为小众的在线教育迎来了春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逐步上升,预测在2020年将达到3.09亿人。

“在做好防控疫的同时,当前最首要的任务是防止从短期的经济影响演变为就业问题,不影响到企业的产业链地位和市场份额。”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要求各方必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企业也需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尽快满足延迟的供给,保证下游产业的基本供给,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现金流周转,把疫情对企业和产业链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段时间,除了宏观政策会加大对冲力度,以减轻疫情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冲击外,企业也要加强“自救”,比如,充分研究政策,把疫情期间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针对疫情可能导致的金融及商业违约问题要未雨绸缪,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并与商业伙伴加强磋商,必要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适当利用“不可抗力条款”和“公平原则”,免除自身责任。

“企业可在疫情期间冷静观察行业竞争态势演变,反思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探索‘化危为机’的可能。”王青说。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吕女士用了“坚持”两个字!对此,她予以进一步解释:坚持正在做的事情。毕竟,在政府一系列举措和大家实际行动的支持下,相信自己经营的培训中心很快可以继续营业。另外,这段自觉“宅”在家的特殊时期也给了一个机会,可以把现有的内容在线传播到更多的人,零成本开拓了客户,说不准还能有一些转化。

陈先生也会坚持下去。他表示,等市场开门之后,要赶紧把客户下的订单的货给补上。在维护好老客户的同时,争取多开发点新客户,好好经营,把损失尽量给补回来。

本文源自证券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