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作為父母有哪些行為是一定不能做的,要注意什麼?

然然媽咪育兒


【我的觀點】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作為父母有那些行為是一定不能做的,要注意什麼?作為孩子的媽媽,我認為孩子哭鬧肯定有原因,父母應該瞭解清楚,千萬別看見孩子哭鬧就馬上劈頭蓋臉大罵。

一、遇到孩子哭鬧怎麼辦?

1.從幾個月大的開始的孩子都會發脾氣,例如孩子會因為想買一個玩具沒買到而發脾氣的。有的大哭、有的直接睡在地上,反正就是鬧哭。作為父母,千萬別因為一些小事情就放任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偶爾放任一兩次沒關係,殊不知只是一次兩次的放任脾氣直接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2.不知大家有否試過,孩子會突然就發脾氣,有時候甚至大哭,而父母在一邊急也沒問出原因。其實孩子是個敏感小傢伙,可能是父母說話聲音太大,又或者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在大人的眼裡不以為然的事恰好是孩子在意的事。做父母的一定要問清楚原才能及時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孩子也開心。

3.有時候孩子會從幼兒園或學校回家就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大人問也不理睬,到底是什麼情況?其實有些孩子不愛上學,上學鬧情緒是有原因的,但是就不和父母說,只能發脾氣哭鬧。父母先要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多和孩子溝通,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才能更快地讓孩子走出困擾。


二、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不能這樣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1.做父母的應該避免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批評孩子。孩子的情緒一來,又哭又鬧,又是哄又是批評都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父母越說越來氣,氣來火越大,父母這個時候應任由孩子發洩一下,平伏心情後,再慢慢和孩子溝通。

2.父母不能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命令孩子。孩子情緒不好哭鬧時,很多父母不是找原因,而是一開口就命令孩子:“不準哭,不準鬧,聽見沒有”?孩子聽到大人發號施令一樣會更加委屈,哭鬧根本停不下來。父母要考慮孩子的自尊心,命令的口吻換作是你也不會開心了。命令的口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3.我所做全是為了你。父母的感情對孩子是很重要的,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對孩子的愛,別動不動就拿工作出來說全是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煩躁了,就會說出去工作掙錢全部是為了孩子,而孩子確不明白,依然不依不饒地哭鬧。

鄰居亞芳兩夫妻因工作,而將五歲的小民託給鄉下奶奶帶,只是平時買點玩具零食給孩子。時間一長,小民和奶奶特親了,見到亞芳兩個就哭鬧。孩子一哭鬧,亞芳就急,大聲對孩子說,我這麼做全是為了你,可孩子聽到這樣的聲音哭鬧的更大聲。也許孩子還不懂父母全部是為了自己,但孩子覺得和父母的感情沒有,變得焦躁不安。

最後,我想說,孩子的哭鬧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們要找到原因,引導他們慢慢改變,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希望我的觀點對你有幫助,如有不同建議,歡迎留言探討。

【我是小凌雲,喜歡寫作,在現實的生活中不斷增值自我,歡迎大家關注!】


小凌雲


有一次坐公交車,我遇到一個大哭的小學生,那麼高大的男孩哭得像個小嬰兒。


她姥姥還是奶奶破口大罵“不要臉!真丟人!你怎麼不去死了算了”


整個車站的人都看著他們,上了公交車,老人還大聲地罵,眼裡、嘴裡全是怨毒,孩子哭得停不下來,像全世界塌了一樣。


旁邊有個熱心的叔叔說: "小夥子,我數一二三,別哭了啊!"


我忍不住抱抱他,在他耳邊輕輕第說“阿姨知道你很難過,很委屈,哭出來沒關係,我陪著你,好嗎?”


他彷彿聽懂了,哭得更大聲。

只能給他這一丁點接納,因為兩站以後我就下車了。


特別擔心這個孩子,大人的指責,就像病毒,把孩子逼到絕境。


每天生活在病毒裡的孩子,怎麼能健康呢?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大人應該如何對待,又要避免什麼呢?


1. 少指責,多抱抱


“哭什麼哭,男子漢還哭,丟不丟人!”


“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個惹人討厭的孩子,都是需要愛的孩子”


孩子的哭鬧是情緒真實的表達,是教育的好時機。


正確的做法是,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這裡很安全,你可以放鬆地表達。

2. 少轉移注意力 ,多接納情緒


”別哭了別哭了,我給你買糖吃”


我小時候就是這麼被父母教育的,所以每當我看到孩子哭,我心裡就特別煩躁,好像心裡有螞蟻在撓。


轉移注意力,試圖通過玩遊戲、吃好吃的等方式把情緒糊弄過去,讓孩子不哭,並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越積越多,有一天一起爆發的時候,就很可怕。


其實每一個情緒背後都是一個未滿足的需求。


焦慮,是希望自己能力能配得上夢想


憤怒,是希望事情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走。


委屈,是希望別人理解自己。


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幫孩子識別情緒,看到背後的需求。

3. 少說事情,多講方法


“你看你今天做錯了吧,那是別人的玩具,你怎麼能拿呢?”


“你看你考得這麼差,都是以前沒好好學的結果,我早告訴你了!”


換位思考,你工作不順利,別人這樣對你講話,你會開心嗎?


錯誤的溝通方式是,講道理,論對錯,批評,家長告訴孩子怎麼做。


正確的溝通方式是,幫孩子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問。


問他的感受,問他的需求,問他現在打算怎麼辦?


“你很難過嗎?“


”是不是想玩哥哥的玩具,他不同意,你很難過?“


“你打算跟哥哥槍,還是跟他好好說?哥哥不同意,那你打算繼續哭一會,還是跟媽媽去玩別的?”


3歲以下的孩子給他兩個選項,大點的孩子引導他自己解決。


<strong>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我,或者看以下的書


《正面管叫》《非暴力溝通》《遊戲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祝你成功:)


嘿卡羅爾


你好,我是四人組合,孩子突然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又哭又鬧家長卻一頭霧水不知孩子究竟為什麼情緒失控這樣的情景或許每位家長都會遇到如果單純用哄騙打罵等手段能暫時的遏制孩子的哭鬧但是沒過多久這樣的情景又會再次出現家長故伎重施可效果卻越來越差。我們先講一個小故事吧!

媽媽接兩歲多的萌萌從幼兒園裡出來,恰好路邊有一個大爺正在賣剛剛烤好的紅薯,一陣陣的香味飄到了萌萌的鼻子裡,萌萌拉著媽媽停了下來用手指著紅薯說:“媽媽我要吃。”媽媽就買了一袋紅薯大爺把剛把紅薯遞給媽媽萌萌就迫不及待的伸手就要搶媽媽怕萌萌被燙到趕緊把袋子藏到身後說:等一會兒涼了給你吃。可三歲可萌萌卻又哭又鬧,“不嘛,不嘛,我要吃,我要吃”,萌萌還跑到了媽媽的後面打算去搶媽媽身後的袋子,這時候媽媽把袋子舉得高高的,手裡還拿了一塊很燙的紅薯她一邊吹一邊對萌萌說:“萌萌稍等一會兒冷好了以後給你吃”,過了一會兒,紅薯稍微冷了一點,媽媽把剝好皮的紅薯遞給了萌萌,可萌萌卻很生氣的一下子把紅薯扔的遠遠的嘟著嘴叫:“壞媽媽,壞媽媽”,這下媽媽可生氣了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吃算了,回家!”,說著媽媽抱著萌萌就往家走。萌萌一邊哭一邊用腳蹬著媽媽,還把媽媽手裡的紅薯袋全部都打翻弄灑了一地,這下媽媽可又氣又惱,狠狠的在萌萌的屁股上打了兩下,萌萌索性放聲大哭起來。路邊的行人紛紛的報來異樣的目光,媽媽弄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這個故事裡面的媽媽像極了平時我們生氣的樣子。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們到底要該怎麼做呢?要怎樣才能促進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呢?親愛的家長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今天我想把自己的方法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故事裡面的萌萌一心想吃紅薯,媽媽怕燙著她,剝好了,吹涼了才送到她嘴邊。可是濛濛對燙並沒有清晰的瞭解,認為媽媽不能理解她迫切想吃到紅薯的心情,因此大發脾氣後來媽媽的責備和打罵更加深了他的不滿所以才會又哭又鬧。如果是我,可能我會蹲下來讓萌萌親手用手碰一碰紅薯,讓她理解燙的概念,萌萌就不會這樣亂髮脾氣了!

其次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很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而我們大人的情緒表達通常會比較含蓄委婉不會不顧時間場合亂髮亂髮脾氣而孩子則是喜怒哀樂都形於色,想讓他們隱藏自己的情緒實在是很難。通常情況下孩子越小表達情緒的方式就越直接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掩飾,因為越小的孩子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他們更會用行動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開心了就會笑難過就會哭有些孩子不高興了會咬人這些行為都是大人摸不著頭腦的,而這樣的行為恰好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平時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要清晰的掌握自己的孩子是會用什麼樣的動作什麼樣的方式來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後家長們還要合理利用孩子情緒多變性和波動性。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很快的而孩子又喜歡通過行為將情緒變化表現出來面部表情肢體行動聲調語言都會特別的反常。因此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氣或者是秉性在孩子情緒即將產生波動時不要斥責和打罵而要及時的察覺並引導孩子將他們自己的情緒清晰的表達出來,這樣做才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



四人組合


我認為,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做到堅定立場,既不能因為心疼孩子而選擇妥協,又不能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上去就是一頓狂揍,其次還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

一、當孩子哭鬧耍脾氣家長要剋制

一言不合就撒潑哭鬧,這種孩子他摸清了父母的秉性,吃定了父母,稍不如意就會拿出自己的殺手鐧——哭鬧。

這種一般都是溺愛的結果。這樣的孩子如果父母還繼續一再地妥協下去,即使你為孩子付出的再多,孩子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完全不會考慮到父母以及其他人的感受,只顧自己任性,不懂得感恩。

於父母而言,是在培養一個白眼狼,於社會而言是在培養一個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將孩子一頓狂揍,這種方式也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一,在別人面前揍孩子,表面上孩子是聽話了,但那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而是一種屈服,一種恐懼,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有缺陷,如:膽小、自卑、懦弱等等,另外因為情緒的易感染性,孩子還會對父母的暴力行為進行復制,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變得喜歡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遇到問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常常會把一些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缺乏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能力,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性培養。

二、、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不要一味地去壓制,而是要去嘗試接納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這種情緒就會得到釋放,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宣洩的空間。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個方法。將她的方法用在我女兒身上,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她的方法我總結為四步法:抱回家——接納——追問——洗臉——延伸。

(一)、保持冷靜,將孩子抱回家

一次帶女兒(三歲)去超市取快遞,她看到超市裡的小馬寶莉玩具,吵著要買。因為我們家的玩家非常多,類似的玩家也不少,而且她玩玩具的注意力不佳。基於以上幾個原因,我並不想滿足她,於是我蹲下嘗試和她溝通,誰知她並不接受,張口大嚎。這個時候很多家長要麼妥協,要麼發怒,不論是以上哪一種選擇,對雙方來說都沒有好處。所以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冷靜,於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直接抱起她就回家。

(二)、和孩子獨處,給予孩子宣洩的空間

在路上她一直在哭,但是我一直也沒有主動和她交流。一方面是想讓她發洩發洩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她運用這段時間邊哭邊反思。回到家中我直接將她抱回房間,並將門反鎖。房間裡只有我們兩個,這樣她就無法求助,便於溝通。

我把她放下,她站在床邊哭,我坐在床邊看著她哭。起初她放聲大哭,企圖尋求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我坐在一邊淡淡地看著她哭,沒有一點反應。既然她想表演給我看,那麼我只需要做好我的觀眾就好。大嚎了幾十秒,看援軍依然沒有到,她的音量調小了,邊哭邊時不時地看看我的反應,見我依舊沒有反應,最終,她的情緒發洩完了,跑過來抱著我說:媽媽我知道錯了。

(三)、通過追問,幫助孩子瞭解原因

當孩子說出我錯了,很多時候只是再向家長示好,想要以此來獲得家長的原諒,但是她並不一定真的瞭解自己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當聽到孩子說出“我錯了”,家長一定要追問,通過追問幫助孩子瞭解問題。於是我追問:“你哪錯了?”她說:“我不應該要那個小馬寶莉,我們家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這些都是我在超市門口和她說過的話,她現在既然能靈活運用,說明她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

對於三歲的孩子,她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對她說過這些,這是一種心理暗示陳鶴琴先生認為:“關於良好舉動、習慣風俗等,我們都可以利用暗示來養成的。”當家長之前給孩子分析過不買玩具的原因,即使孩子聽不進去,這種心理暗示已經形成,當她再回頭反思時,這種心理暗示就會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既然孩子已經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我抱起她親親她,以此來示意對她的認可,讓她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

(四)、通過洗臉,給於孩子心理上的安慰

一切哭鬧到這裡迴歸正常,她沒有達成目的,我也沒有丟失原則,在這個過程中她學習了分析和判斷。但是光有這兩樣遠遠不夠,還需要通過這件事情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動不動就哭。孩子已經哭了很久,眼睛也會很難受,所以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用溫熱的毛巾將臉和眼敷一敷,緩解一下眼睛的不適。家長的這一小小舉動,會讓孩子感覺被家長接受,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五)、使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給孩子洗完臉後繼續談,幫助孩子通過這件事情來成長,避免以後類似的事情再次上演。後來我們約定以後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可以和家人商量,並且說出自己的理由。如果是想要買什麼玩具,就需要列舉出3—5個買玩具的理由。這樣一來孩子在打算買什麼東西的時候她會自己先思考一下,要不要買,為什麼要買,有沒有要買的理由;另一方面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過這一次事情之後我女兒好像再也不會隨意張口就要買東西,有時候還會自己告誡自己:“理由不充足”!

三、總結

幾個月的寶寶得不到滿足會哭鬧,那是孩子在向外求助的一種方式;兩歲的孩子得不到滿足哭鬧,有時候是因為缺少表達的方法和能力;三歲往後的孩子得不到滿足哭鬧,常常是將哭鬧當作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有些孩子會更早)。如果孩子第一次把哭鬧當武器來試探家長時,家長選擇了妥協,孩子嚐到了甜頭,那麼聰明的孩子以後就會把哭鬧當成武器來挑戰家長。

智慧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無計可施,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生氣上頭。他們會洞察孩子的內心,根據孩子的想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武器”(方法)。

那麼當你遇到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時,你會怎麼做呢?


清零58659524


當寶寶耍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做法,對寶寶的以後成長影響非常大,當然有一些做法是不適當的,下面總結6種不適當的行為,供您參考。

父母不應該採取的6種行為

第一: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馬上滿足他的要求,孩子就有了這樣的經驗,他認為只要他大發脾氣,什麼事情都能夠如願以償,所以以後他還會如法炮製。

第二:嚴厲的訓斥孩子。

當孩子坐在地上耍賴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大聲訓斥他或許會立即奏效,讓正在耍鬧的孩子乖乖的站起來,或許會有很長時間,孩子都不敢再這樣耍賴了。

爸爸媽媽很是欣慰,認為採用這種方式很有效。但是爸爸媽媽可能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並不樂觀,因為在這種強壓管制下,孩子的心靈可能會受到傷害,或許出現咬手指、咬下嘴唇、眨眼皮等行為。

第三:對孩子動武。

當孩子躺在地上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對他動武,孩子可能會產生被羞辱感。儘管這麼大的孩子還不會產生對爸爸媽媽的憎恨,但如果爸爸媽媽常常用這種態度對待有要求的孩子,孩子會變得性格孤僻,對人缺乏信任,影響孩子以後與人的交往能力。

第四:對孩子置之不理。

當孩子站在那裡哭鬧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乾脆走開,離他遠遠的,孩子可能會有被父母拋棄的感覺。但又因為爸爸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不肯跟著爸爸媽媽一起走,和爸爸媽媽產生對峙。如果爸爸媽媽總是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耍脾氣的孩子,孩子開始對爸爸媽媽產生不信任感,不願意和爸爸媽媽進行交流。

第五:千哄萬哄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千方百計的哄耍鬧的孩子,甚至做出不切實際的許諾,比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更遭。孩子會不斷的用這種方法提出要求,失去孩子對父母應有的尊重。

第六:父母當著孩子面爭吵。

當孩子耍鬧,爸爸或媽媽一方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可能會遭到另一方的反對。要爭取雙方的一致性,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有一點請爸爸媽媽一定要記住,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夠使耍鬧的孩子得到正面意義的教育,還會使孩子哭鬧得更加厲害,或者因為害怕父母爭吵而停止哭鬧,產生內疚心理。如果一方橫加干涉,這使另一方無法實施正確的教育,這次也只好罷休,事後解決夫妻倆的認識問題,希望下次不要這樣做。所以在孩子面前爭吵暴露對孩子教育的不一致性,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以上是對在寶寶發脾氣耍鬧的時候,父母絕不應該採取的態度和做法。希望能夠幫助到您,如果認可或者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關注我,謝謝!


然然媽咪育兒


大家好,我是娜曦君,很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是,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溝通,多耐心的瞭解他真實的需求。切忌不要做以下行為!

1.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切忌打罵孩子。

我們需要耐心發現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即使我們的內心明淨似的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的,但是我們依舊要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主動說出鬧情緒的原因。這樣的話,孩子會對他所犯錯誤記憶深刻。

2.孩子在公共場合發洩情緒,切忌不理孩子。礙於面子,不理孩子。這樣的做法是萬萬不可以有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傷害,還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受挫折。

3. 當孩子深陷壞情緒的時候,我們切忌不要讓孩子陷在裡面,不能自拔!要及時引導,讓孩子快速走出不快。

總之,和孩子相處,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多溝通,慢慢帶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個人觀點,供參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d8f23642bdd44b889131949b40caf02\

娜曦君


我說下我遇到的情況吧!我沒想到我一歲五個月的女兒竟然跟我哭鬧耍脾氣了,我當時是很吃驚的😲~
今中午吃飯的時候,剛把她抱著坐在餐椅上,把碗放在她面前,結果她不想吃,直接給我倒了,並且開始哭,我就直接給她站牆角了。要說這麼大點,她還真是懂事了,儘管不會表達,因為讓她站牆角的時候,她就乖乖站在那,一邊哭一邊站~說實話,看她哭的樣子,我也很心疼,但是我又想到得給她立規矩,所以,就讓她站牆角懲罰她一下。
就在她站牆角的時候,我回憶之前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
父母一定不能做的行為就是:


(1)不要打
(2)不要罵
(3)不要在她情緒激動的時候跟她講道理
(4)不要半途而廢,中途心軟,否則她認為她的哭是有用的
父母要注意的行為就是:
在孩子穩定好情緒以後,給她一點關懷,抱抱她,給她擦擦鼻涕擦擦眼淚。
具體的李玫瑾教授是怎麼樣諒解的,我給大家附了視頻,大家可以看視頻詳解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c4d0000d370afbc4bbc\

安吉兒媽咪


你好!我是英英,面對孩子鬧脾氣時,父母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受孩子的影響。作為父母需要注意的以下幾個行為:
一、不可以打罵孩子:
孩子經常挨父母的打罵,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會對父母會產生恐懼和疏遠。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強,在家裡挨父母打,孩子在遇到事情時,也會模仿通過打的方式處理。嚴重的話,孩子自己也會有暴力的傾向。
二、不可以威脅恐嚇孩子:


比如: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要你了”,“你不聽話,我就生氣”, “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等等。孩子會為了父母一時表現乖乖聽和妥協,這樣孩子心裡會受到傷害。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性格孤獨、沉默內向和被動。
三、少嘮叨:總在孩子面前嘮叨,一件事情重複多遍,生活上這不許做、那不能做。時間久了,會讓孩子很反感。孩子對會父母越來越牴觸。如果每做什麼事情,老是被父母否決,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用,對自己更沒有信心。長期這樣,父母和孩子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深,關係越來越疏遠。而且被嘮叨多了,孩子做事行動上也會變得越來越磨蹭拖沓。
四、不要過度保護: 比如孩子想玩沙子時、孩子想到樓下和小夥伴等等,做父母的就開始擔心 “沙子太髒了,怕孩子弄到眼睛,玩了容易生病”等等,而且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的成長過程得不到鍛鍊。父母時不時提醒孩子擔心的事情,這樣對孩子的心裡就會慢慢產生負面的影響,變成做什麼事情,都比較膽小,怕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d6c00006e792b0c6c9e\

英英vlog


作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不要表現得高高在上。孩子哭鬧耍脾氣,不要隨便指責孩子更不能大罵孩子。我現在是一個四歲孩子的父親,我的經驗是,先抱著他到一個安靜的房間,讓他趴在你身上哭,此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哭鬧,而是應該說,爸爸知道你這會兒心裡可能覺得很委屈,你如果覺得難受你就哭出來,爸爸陪著你,等你哭完了,再跟爸爸說說你是受什麼委屈了,是不是爸爸哪裡做的不對,哪裡沒考慮你的感受?

他一般聽到你說這個可能會哭得更厲害,但是一會兒後他就會好點。等他差不多不哭了,你就跟他說:好了,哭出來是不是好點啦,如果好點了就跟爸爸說你受什麼委屈了,或是家裡那個大人沒有考慮你的感受。如果他說了,你發現是他自己不對,譬如他看電視吵到奶奶休息,奶奶訓斥了他。你就要讓他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奶奶在睡覺,或者半夜你在睡覺,有其他人把你吵醒了,那你是不是不開心,還記不記以前有個晚上爸爸不小心吵醒你了,你大哭了一通。如果孩子還是覺得是別人不對,你先不要訓斥他,你就說,你可以堅持你的想法,爸爸媽媽還有奶奶的觀點都是什麼什麼。我們家這個經常是嘴裡當時不認錯,但是第二天就改了,原來小屁孩也要臺階下,哈哈




風雲我輩之漫漫科研路


孩子常常又哭又鬧,讓你生氣煩心,你認為他們出現了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你是不是希望孩子更“聽話”、更“懂事”、更“乖”呢?

《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段話: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兒童發展瞭解的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了不良行為。”但是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家長們把2歲孩子喜歡說不,容易發脾氣,不許大人插手,動不動就哭的這些表現,認為是“Terrible Two”,即“可怕的兩歲綜合症”。他們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用自己的意識,去決定或者評判孩子的行為。家長們覺得吵鬧的小孩子表現不好,但這又何嘗不是2歲小孩子天性或者自我意識的表現呢?這難道不是孩子的成長必經規律嗎?

小孩子看到新東西,就會想要變成自己的,這是“真性情”。可是大人看到別人的東西好,也想搶過來變成自己的,我們還會認為是“真性情”嗎?成長就是一個理性戰勝任性的過程。

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逐漸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有時候,大人們嫌小孩子童顏稚語,但是傾聽他們很重要。小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不希望自己被忽略,但是我們卻常常會忽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的思維模式,總讓大人們認定孩子在“瞎鬧”、孩子的行為是表現不好。這些被認為是“Terrible Two”又哭又鬧的孩子, 其實正在按著人類成長的道路健康地走著,哭鬧是他們宣告自我獨立和捍衛自主權的極致表現。他們的確會出現一些在成人世界看上去很煩的行為,但家長們,承認吧,這就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之所以會讓家長如此頭疼,就是因為孩子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了,不像小時候那樣容易被安撫和控制了。

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孩子,是家長的期待。孩子有他自己的天性,在什麼年齡做什麼樣的事,都有規律可循。難道大家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少年老成”的孩子麼?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不哭不鬧”,又乖又聽話,那才是大麻煩呢。

所以說,與其妥協孩子的哭鬧,不如微笑跟TA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