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嬴政、孔丘、屈原,這三個人名,我們就叫對了倆

“秦始皇嬴政”,這是我們打小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

這個說法其實不算錯——注意,這只是“不算錯”,但並不能算是“全對”。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且聽鴞胖慢慢道來。


嬴政、孔丘、屈原,這三個人名,我們就叫對了倆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中國過去的人稱構成,存在有姓、氏、名字三級。姓,表的是祖先、出處;氏,表的是自己的分支;而名與字,則指代的是自己。比方說咱們著名的孔聖人,他的全稱構成就是:

(姓)+(氏)+(名)+仲尼(字)

孔子是商人後裔,姓子、祖上被封在孔這個地方,名字叫做丘

要是按照姓加上名的話,孔子,就不應該叫“孔丘”,而應該叫“子丘”了。

嬴政、孔丘、屈原,這三個人名,我們就叫對了倆

孔子姓子,但別叫他子子

大儒顧炎武曾經考證過,整個春秋前期,中國的姓,從上古以來有據可考的一共只有二十二個,分別是媯、姬、姒、子、風、嬴、己、任、姞、祁、羋、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妘、允。

嬴姓是其中之一,秦人嬴姓,所以說秦始皇叫“嬴政”,不算是錯。

但是如果考慮到當時人的語言習慣,這種叫法就值得推敲了。

先秦的時候,男性的稱呼,通常省略姓,直接稱氏。姓,只是為了“婚姻有別”之用,同姓不婚;而氏,是為了區分貴賤。除了大宗之外,小宗都有氏。

比如著名的詩人屈原,他就是“羋(妳)姓屈氏”,跟楚懷王的“羋(妳)姓熊(酓)氏”,出自同祖各宗。只不過根據先秦時人的稱呼規則,我們叫他“屈原

”而不是“羋原”,就是這個道理。

嬴政、孔丘、屈原,這三個人名,我們就叫對了倆

令後人敬仰的三閭大夫

同理,這樣來講,秦始皇“嬴政”這種稱呼,在當時的語境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應該叫他什麼呢?

趙政。

秦始皇一族,他的祖先曾經被封在“趙”這個地方,所以他們的“氏”,是“趙氏”。有意思的是,戰國七雄中,趙國的歷代君主,也都是“嬴姓趙氏”,跟西邊的秦國,實際上還真是親戚。

北京大學所藏戰國秦漢竹簡中,就有一套竹簡的篇名簡,就叫做《趙正(政)書》,裡面的“正”是一個通假字,其實講得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這裡就將秦始皇(秦王)明確稱為“趙正(政)”。所以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趙政這個詞更加貼切。

嬴政、孔丘、屈原,這三個人名,我們就叫對了倆

北京大學藏戰國竹簡

不過好歹人家是“始皇帝”,都當了皇帝了,給點特殊照顧,就叫他一下嬴政也不為過。

值得一提的是。姓、氏後來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普遍的合用,秦漢以來編戶齊民,合二為一,氏也就變成了姓。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姓氏由來,找一找自己的姓,最早來源於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