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假如公子扶苏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能逃脱短命的命运吗?

KK夜枚厮


秦王朝的灭亡,并不在于谁坐在那个龙椅上,而在于这个政权的制度本身与社会的契合度上面。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过于注重个人能力对历史的作用,甚至于存在一个人的能力大到可以任意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觉。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靠谱的。

历史是人书写的,这不假,但问题它并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活在那个时代所有人共同组成的。

秦朝的建立,从当时的社会结构上来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为秦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打破分封制的阶级固化,这都是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最终实现统一的原因。

但是,制度即便适应生产力,却也并不一定能够使得政权统治稳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适应的过程。

秦自秦孝公变法到秦始皇征服六国,花费了上百年时间,而这上百年的时间里,秦国除了忙着跟六国打仗扩张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内部的消化和吸收。在分封制社会,是不存在官僚的,每一个分封制下的官员,实际上都是贵族,也就是世袭垄断政治的特权阶级,这样的社会,阶级是固化的,没有上下流动的可能,同时也导致了国家无法整合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而增强综合实力。

秦国的一百年时间,在内政上,就是忙着把分封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完善自身制度,发展生产力,同时以对外军事扩张的方式,转嫁国内社会矛盾。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它就是一辆发动战争的战车,通过战争,攫取外部利益,来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保证其强大的战争潜力。

这一百年时间里,秦国完善了律法制度,培养了忠于帝国的官僚集团,分封贵族失去了世袭官职、垄断土地的特权,使得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对国家控制力最强的中央集权政府。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内政治理,如何将秦法绕过六国原先的统治方式,推广到六国民众中去,毕竟在秦以前的六国,六国之民,他们的统治者,并不是国君,而是封君,统治他们的也不是律法,而是封君的特权以及他们的道德水平。

秦武力征服了六国,按照过去一百年的发展经验,当然是一边完成国内的社会改造,一边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转嫁社会矛盾,秦始皇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但这里有一个极大的问题,也就是秦国完蛋的根本原因。

首先,秦国对六国的改造,只是将郡县制的行政制度粗放推广到六国,这套制度缺乏深谙秦制的官僚队伍,由此使得秦国在六国的统治,往往是几个秦吏就要治理一郡之地,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只能依靠对秦制完全没有认知水平的六国中小地主们。

在此种情况下,六国的地方政府,很容易就会形成旧地主对秦官僚的包围,甚至将秦吏腐化,从而瓦解掉秦制在地方上的推广,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秦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秦国的利益受益者中,是将六国之民排出的。我们知道,秦国赫赫有名的军功爵制度,使得秦国黔首平民,乃至于残存的奴隶都能够通过战争获得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从帝国的蛋糕中分一杯羹,这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然而在秦朝建立以后,这种利益的受众之中是不包括的六国之民的。秦国所有的军事力量,以及官僚集团,是不包括一个秦国以外的人,这样一来,也就等同于六国之民成为了二等公民,或者直接就不算公民。六国之民没有从新建的帝国之中分享到任何利益,而更悲惨的是,他们成为了秦国压榨的主要对象。

笔者更愿意将秦朝对六国的统治,称之为“殖民统治”,六国之民完全就是秦国战车上压榨最惨的,这样的结果,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六国对秦完全没有归属感,长期的压榨,又使得六国之民对秦朝普遍怨恨。

秦始皇最大的失误,也就在这里,在六国统一之后,最应该做的,是将六国之民纳入到秦朝的体系中来,将秦国之前军功分土地给民众的利益,通过其他行政手段逐步开发给六国之民,或彻底消灭六国旧有地主,或提升六国之民的社会地位。显然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

那么换了扶苏上位,会这么做么?

答案是不会。从史料中记载来看,扶苏受到儒家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当时的儒家,提倡的是什么?分封制啊。儒家依然继承的是周礼的那一套分封君臣观念,以“礼”来实现社会秩序,最多也就是讲一点"与民休息”的人本思想,但显然这对社会的改造没有任何帮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无论修不修长城,阿旁宫,或者发动对外战争,秦朝的蛋糕,在扶苏上位以后,依然分不到六国之民手中,扶苏执政的基本盘是秦国的官僚集团,然而这票人,是不可能把秦国的利益分给六国的。

这就跟项羽的失败一样,他也是旧时代贵族的代表,而代表的也是楚国贵族的利益,他只能去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而刘邦却没有这样的背景,他本身就是平民出身,他的集团也大多是社会底层,所以他们可以跳出旧贵族的樊笼,在秦制的基础上,把整个帝国蛋糕,逐步分给民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