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今天我们《史话三国》系列,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建安十三年八月,镇守荆州的刘表病逝,荆州之地一时无主。刘备觊觎良久、孙权垂涎三尺、曹操志在必得,风雨如晦,荆州之地此时当何去何从?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唐末五代时期,有位得道高僧贯休,曾经留下一首诗,“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此二句可谓荆州之地此时境遇最为完美的写照

刘表走了,荆州人民是思念他的,天下士人也是怀念他的。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天下中给荆州人民带来过安定;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江山里,给天下士人撑起过一片避难所。

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开始算起,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去世,刘表苦心经营荆州十八年。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十八年里,于【百姓】,他一直想着如何安定荆州;于【士人】,他一直想着如何保存荆州。现在他累了,走了,再也不用操这份心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九州震荡岂能独存?荆州之地重新进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此时的操刀者有曹操,孙权,刘备。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的忌日,刘备、孙权、曹操却要开party,他们要过生日、分蛋糕,分荆州这块大蛋糕。荆州之地此时会当何去何从,荆州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它只能任人宰割

算了,爱谁谁吧,它此时此刻只想怀念一下刘表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今山东微山人 )

德行表率:

《后汉书》记,【刘表鲁恭王之后也。恭王,景帝子,名余。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

刘表这个人之所以受当时士人们的欢迎和尊崇,不仅在于他的外貌,个子高、漂亮、文雅,还沾着那么点三百多年的皇亲,最为士人所乐道的是他的道德品行表率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当时刘表被时人评为汉末天下的“八顾、八俊、八友”之一。这“三八”放在今天,就跟道德楷模、道德模范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刘表这个道德楷模是国家级的,再恰当点比喻,就相当于今天的感动中国人物

初任荆州: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汉书》记,【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时江南宗贼大盛,宗党共为贼。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由于汉末时期,朝纲不振,政令难行。地方豪强,因宗亲关系,相互交织,网罗关系,形成宗贼势力(类似于电视剧破冰行动的塔寨村林氏宗族),凌霸一方,鱼肉百姓。荆州当时可谓治安混乱,民不聊生。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此时要去上任荆州刺史(后来升任荆州牧),着实是个

苦差事。袁术当时屯兵鲁阳,是刘表上任的必经之地。刘表因为跟袁绍的私人关系好,袁术和袁绍不和,所以袁术为防止刘表上任后同袁绍联合一起南北夹击他,就阻碍刘表上任。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没有办法,于是匿名潜行,独自一人一马赶到宜城。(当时的荆州南郡,现在是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刘表是怀着一颗

报效朝廷的忠心,一颗安定荆州百姓的仁心,只身涉险,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宜城的,此处当为刘表点赞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后汉书》记,刘表到了荆州以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

刘表新官初任,人生地不熟,于是找到当地的两个豪门望族,蒯越和蔡瑁。这俩人想必对刘表很有耳闻,钦慕刘表的品德为人,愿意辅助刘表收拾荆州之地的乱局。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宗贼率多贪暴。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使君诛其无道,施其才用,威德既行……荆州八郡传檄而定。】

刘表依照蒯越的建议,施行首恶必诛,胁从不办,量才适用的原则,很快【江南悉平】,那时候的江南指现在的湖北南部和湖南部分,不是指现在的苏州。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苦心经营:

刘表苦心经营荆州期间,对一条原则的坚守笔者认为非常难能可贵,感觉值得称赞。

不问外事原则(不管外面如何风云变化,尽力不插手荆州以外的事务,守好荆州这片地方,为荆州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天下避难的士人创造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以下试做举例说明。

1、董卓劫持汉献帝祸乱京师的时候,刘表没有参加十八路诸侯联盟一同起兵勤王,讨伐董卓,因为那时刘表刚到荆州不久,局势不稳,实力也不允许他举兵勤王。但刘表作为汉室宗亲还是给前方供给了很多军事物资以作后援。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2、《后汉书》记,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政治家的眼光认为刘表是骑墙派,胸无大志,坚守自保没出息,笔者认为,刘表恰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下的形势认识清晰到位,才做如此选择,终其一生都是中立的态度,不容易。)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3、《汉晋春秋》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针对此条文献,笔者认为刘表后来跟刘备说:“不用君言失掉了一次大好机会。”,绝非后悔之言,因为刘表一直的态度都是不问外事,保持中立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但考虑到刘备是客人,寄居在自己这里,好心好意为自己出谋划策,直接不予采用感觉很不礼貌,给刘备一个面子,一个台阶,缓解尴尬。刘备的回答也是敷衍之词,一看就是借坡下驴的话。

刘表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他接纳了刘备和张绣,处处表现出了虚怀若谷、尽宾主之意。针对这点,为了不偏离文章主旨,这里就不做详细解说了,总之刘表颇有君子之风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刘表还有一个以身作则的原则。

【初,荆州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麋沸。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

荆州民风好乱,刘表以他文质彬彬的风范,恩威并施,奸猾小人都相继悦服,跟他学习,郡界清肃。沐浴之风,感而化之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重视教育事业。

【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聘用綦母闿、宋忠等大儒士。】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病死襄阳:

【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三国演义有刘表临死托孤刘备的故事,笔者认为不合理,不真实,在此不作冗论

荆州之地的何去何从,曹、孙、刘如何分蛋糕,有机会在和大家分享讨论。

最后对刘表试做总结。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在政治家的眼睛里,刘表是胸无大志的,空有其表无有其用的人。在追求和平安定的百姓和士人的眼睛里刘表是光鲜的,是亮丽的,是值得学习和钦佩的。

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曾经提出来,说如果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笔者在此不予苟同,笔者认为刘表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君子”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正如文中之所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风雨如晦岂能独存,天下震荡之际,孤木难支,能坚守君子之道,不失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一股清流。

最后以那首贯休的诗,祭赠刘表。

史话三国:刘备觊觎、孙权垂涎、曹操志在必得,荆州之地何去何从

(笔者不知此诗的准确意思,只觉得有几句诗的意境贴合刘表,聊慰敬佩之情吧。)

今日再三难更识,谶辞唯道待钱来。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

刻成筝柱雁相挨。

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郭尚父休夸塞北,裴中令莫说淮西。

万计交人买,华轩保惜深。

如何忠为主,至竟不封侯。

但看千骑去,知有几人归。

一生不蓄买田钱,华屋何心亦偶然。

客至多逢僧在坐,钓归惟许鹤随船。

家为买琴添旧价,厨因养鹤减晨炊。

粘粉为题栖凤竹,带香因洗落花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