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疫情時期,宅在家裡,最好的生活樂趣莫過於讀書了。

昨夜,讀完胡適先生的《四十自述》,掩書後卻讓我回味良久,對胡適先生更生崇敬欽佩之情。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這本《四十自述》是胡適先生寫於中年的自傳作品,篇幅不長近200多頁,但卻比較全面並詳細的記錄了胡適前四十年的人生經歷。

從母親的訂婚、慈母的教育,三歲入私塾到醉酒打巡捕,閉門讀書,考上公款留學,直到文學革命,完整講述了胡適先生自己成長學習和突破的根源與歷程,是胡適先生與自己的青少年時代進行的“心靈對話”,也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名篇之作。

文學界有傳說:“少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可像我這般不老不少之輩,卻恰好少時讀了魯迅,又在將老之時讀到了胡適,實乃有幸。

那讀一本名人的傳記,到底讀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讀傳記的是主人公的成長之路,也有人說讀的是不同時代的社會歷史。就我來說,卻讀出胡適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的文人氣息以及包容幽默的光輝人性。感覺好像瞭解一個人,一個時代,一種文化,那麼就讓我從四個角度,帶大家一起解讀傳記佳作《四十自述》吧,相信你一定也會有收穫。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1、我讀《四十自述》,讀到了胡適母親的偉大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這段話出自胡適的記敘文《我的母親》,而這篇文筆樸素,感情真摯課文正是節選自胡適的自傳《四十自述》。

胡適先生14歲上海求學,20歲考取“庚子賠款”,27歲受聘於北京大學文學教授,後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代大師並非易成,也是如璞玉般且雕且琢且磨才渾然天成。

而這一切的後面,卻離不開一個偉大的女人,那就是胡適的母親馮順弟。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17歲的馮順弟是作為填房嫁給胡適的父親胡傳,父親比母親大整整三十歲,已經娶過兩房妻子,有很多兒女,好在胡適的父親對母親極好,教母親認字讀書,使得母親對知識有著不同常人的見識。

在胡適3歲時,父親去世了,23歲的母親守了寡,胡傳的大兒子比這個後孃年紀還大,馮順弟經常面對兒媳婦敵意的嘴臉,要繼續維持這個家庭可以相見是多麼的艱難。

胡適在書中曾寫道“我母親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 有什麼委屈,只有自己默默承擔。即便是操持如此困難的家庭,母親也盡心盡力照顧好胡適,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當時孩童上私塾,學費才兩元一年,而馮順弟第一次就給了先生六個銀元,是其他學生學費的三倍,以後每年增加,最多時候加到十二元。目的是讓先生仔細給胡適講書,每講一個字,就講一個字的道理,每講一句話,就要講一句話的道理,在讀書上胡適算得上是“特權階級”。

每天天剛亮,母親都會把胡適叫醒,告訴他昨天哪些地方做得不對,需要改正,然後讓胡適早早地去學堂開門,念早課,這之後才回家吃早飯。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能有這樣的教育觀念,著實讓人佩服。母親的教導對胡適往後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也許是胡適能夠大有作為的最重要的基石,都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胡適很幸運擁有這樣一位慈母。

古有孟母三遷,現有胡適之母的教育典範,讓我們深深感到原生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也讓我深深感受到:孩子的底氣,離不開正確教育孩子的父母,做父母就要對孩子有正確的導向!

胡適的母親和他本人都值得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學習的榜樣。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2、我讀《四十自述》,讀到了清末民初的教育變化。

胡適隨三哥去上海求學時期,對學堂的描寫就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清末,科舉制度動搖,讀書人有了新選擇,那就是去新式學堂,這種學堂還沒有正式的中小學之分,學生根據功課水平來分班級。

比如胡適去的梅溪學堂,完全聽不懂上海話,也沒有“開筆”寫過文章,於是被分配到五班,差不多是最底的班級,直到有一次胡適指出教國學的沈先生講錯了課文,才被沈先生注意後被升到二班,然後逐漸被老師認識到胡適很有才華,就給了他題目,讓他著作,後來胡適也不辜負機會,一舉獲得認可。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後來胡適進入了澄衷學堂。

澄衷學堂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嚴格非凡的學制,但是還算得上當時比較完善的新式學堂,除了國語、算學、英語,已經開始教授物理、化學、博物和美術等自然科學科目。澄衷學堂管理很嚴格,有月考,半年考且會出榜,胡適因為常考第一,還一年之內升了四班。

在這裡對胡適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楊千里,一個是梁啟超。前者讓他通過讀《天演論》而拓展思想,後者則通過《新民說》《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軌跡,萌發了胡適後來寫了《中國哲學史》的野心。

《四十自述》中讓我們很清楚的瞭解了清末民初時期國家教育的變化,也明白了物盡天則,適者生存的道理,這或許是歷史各個不同時期都遵循的法則吧。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3、我讀《四十自述》,讀到了思想潮流的變動。

胡適的二哥、三哥進過梅溪學堂,受過新式教育,所以在胡適讀家鄉私塾時,二哥三哥就讓胡適不要開筆寫八股文,只讓先生給胡適講書。

胡適開始收集小說讀,從二哥那裡得到一本外國小說,開始接受新思想。

在澄衷學堂,胡適學習成績優異,連同其它三位同學一起被選上參加上海道臺組織的官府考試,可是接受了進步思想的胡適自認為自己是“時代新人”,不願參加腐朽晚清政府的考試,於是離開了澄衷學堂,這是胡適思想的一次大轉變。

胡適進的第三所學堂是日本留學生自己組建的中國公學,在這期間,胡適給《競業旬報》投稿,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聞,並且編輯了十幾期白話文訓練。

清朝末年出現不少的白話文報紙,這些白話文工具讓胡適能夠在中國文學革命運動裡做一個領頭人,這也為日後的新文化運動埋下了伏筆。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4、我讀《四十自述》,讀到了新文學運動興起的原因。

人生都會走彎路,經歷了撞南牆的痛苦後才會真正的成長。

經歷了牢獄之災的胡適,在精神上有了重大的轉變,閉門讀書兩個月後最終獲得到美國留學的資格。胡適留學美國後,與同學一起開始討論中國文學的出路。

當時文化界有兩派人,一派是固守古文的士大夫階層,他們改良文言文,希望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另一派是士大夫中的開明人士,他們覺悟到,要想救中國,就必須喚起廣大人民的愛國之心,這需要普及教育。

於是提出讓普通百姓學習拼音文字,以後可以讀拼音文字寫的書報,而上層人依舊用文言文。

胡適指出,這兩種文化嘗試最終都會失敗,因為教育工具是貫通整個社會的,一個國家的教育工具只可能有一種。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於是胡適提出了中國新文學理論,把自己的思想總結起來,形成了一個系統,提出了八個“文學革命”的條件,彙集成文章《文學改良鄒議》,建立一種使用白話文為基礎的活的文學,建立“人的文學”,提出“不用典,不講對賬,不用陳詞套語,放之四海都可以用,用不出來村婦兒童都可以懂”。

這個提議受到陳獨秀的支持,在革命黨人的助推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就開始了。至此,胡適成為了新文學運動的旗手,戰士。

胡適對中國文化教育發展的貢獻是很大的,感謝先生當年堅持做“活文學”,將“死文字”變成白話文,收它“腐臭”,還以“神奇”,才使得我們今天的文學生活才如此絢爛多姿,這點真的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向偉大的中國文學革命家胡適先生致敬。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5、讀史明智,讀傳明心,願你我都有所獲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

我感覺讀傳更可以使人明心。因為讀傳記可以讓我們更好、更深入的瞭解到名人的成功原因,瞭解到名人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對照自己反思自己,吸收好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會如何做人。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定和他的生活經歷積累有關係。

胡適先生也不是忽然之間成為胡適先生的,我們在掏鳥窩玩捉迷藏的時候 ,胡適已經在飽讀詩書了,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經歷,加上他的天資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學人的不平凡。

讀人物傳記《四十自述》,淺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如果想了解胡適之所以為胡適,瞭解他青年時期的一些心路歷程,那《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讀的;如果想要了解當時的中國社會,讀《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哪怕是為了享受漢語的閱讀美感,《四十自述》也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胡適先生散文寫作的特質在這篇自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用親切真摯、筆調淡定,從從容容的敘述中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緊張和激變,可以說是白話文的典範之作。

讓我們未老之際一起走進《四十自述》,品味人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