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东周长达五百多年,为什么有人认为一直都没能出现一位“中兴之主”?

我家的那个玲


东周分封制已经管不住战国七雄了。最后亡于秦国也是无力回天。

秦始皇能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极权下的郡县制,都是中国已经朝着大一统方向,夏商周的诸侯林立的松散性阶构的社会,已分崩离析,崭新的大帝国蓬勃而出。


夏雨风


在历史上,我们通常对开国君王有着很高的评价,也会对力挽狂澜的王朝“中兴之主”有这很高的评价,例如汉宣帝、唐宪宗、明孝宗等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发挥出了“中兴之主”的作用。

不过,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享国五百多年,却没有出现过一位中兴之主。这个朝代便就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东周王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周王朝在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一位“中兴之主”呢?

原因之一:国土大面积缩小,王室力量迅速下降

大家都知道,因为烽火戏诸侯,西周亡国,周平王在残破的镐京即位,随即便东迁洛邑,在东迁的过程中,因为王室军事力量在犬戎入侵的时候丧失殆尽,无力东迁。于是,周平王在晋国、郑国、秦国三国的帮助下,把王畿之地从宗周迁到了成周,史称“平王东迁”,从此,东周王朝建立。

原本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便就是宗周之地,宗周有八百里沃土,这也是西周王朝能够力压各诸侯的基础,可是,因为周平王的迁都,宗周之地一部分被分封给了秦国,另一部分则被周携王控制了,加上又要分封给迁都的功臣——郑国和晋国,所以周王室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减少,最后只剩数百里之地,国力也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已然无力震慑各诸侯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是时间问题。

原因之二:得国不正,两王并立

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因为申侯联合犬戎入侵才被杀的,而申侯联合犬戎入侵的原因便就是姬宜臼被废。在周幽王被杀之后,申侯又联合许公等人把姬宜臼立为周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申侯等人的举动和周平王的即位,无疑使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分封制收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申侯联合犬戎入侵之时,在宗周之地,大肆烧杀掳掠,使得刚刚即位,本就有着弑父之嫌,可谓是得国不正的周平王失去了宗周之地的民心,直接结果就是——周携王在登基之后,宗周之地的周朝遗民,全部投向了周携王的怀抱,致使东周王朝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两王并立”时期,使得本就威严受损的周王朝,更显不堪……

原因之三:时运不济,中兴无望

在东周王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有中兴想法的君王,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就是一个有中兴想法的君王,他也付诸行动了。

周桓王在即位之后,曾经干涉晋国内政,并取得显著成就,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周王室与郑国爆发战争,周桓王被一箭射中肩膀,天子威严从此扫地,周王室的虚弱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后,周王室又爆发了数次内部动乱,本就弱小的周王室,更因此疲于奔命。

如果说,平王东迁造成王畿之地大面积缩水,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压制天下各诸侯的资本和资源,那么,周平王的得国不正,使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分封制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礼崩乐坏”,最后周桓王被射伤,那更是把周王室最后的遮羞布给扯掉了,使得诸侯从此不再在乎天子,开始肆意征伐,加上周王室内部的动乱,疲于奔命的周王室,又怎么可能做到中兴呢?


威廉一懒众衫小


东周王室东迁后礼崩乐坏,王室内斗不断,周平王勾结外寇弑父夺权,天下诸侯都离心离德,不在将其当天下共主,虢公扶立携王对抗平王,最后晋穆侯杀死周携王,侵占其地,随后周郑交质,平王更是把自己定位在普通诸侯的位置,平王死后,东周王室更是爆发了几代的王位之争,周庄王时期的王子克之乱,周惠王时期的子颓之乱,周襄王时期的子带之乱,

到了周景王时的子朝之乱更是历经十九年,王子朝年长且贤,但春秋霸主晋国不希望东周王室振兴,屡次出兵干预,将王子朝赶到楚国,从此之后东周王室更加积弱不振,

三家分晋后周王室管辖区域如同附庸,但内乱依旧,周哀王即位三个月就被弟弟杀死,其弟即位为思王,五个月后又被弟弟杀死,即位者号考王,他将王機一分为二封他的弟弟为西周公,公元前367年韩赵两国又扶立西周公的幼子公子根为东周公,彻底瓜分了周王室的土地,从此周天子变成了寄居蟹,最后两个周室公国都被秦所灭,东周五百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内耗又怎能振兴,而且周边强国如林,又怎么会让王室再次崛起呢。




用户92980507946


东周无没有中兴的实力还要从幽王时说起,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褒姒及其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这触及了当时很多贵族的利益,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申后的娘家申国。

申后和宜臼逃到申国后,其父申候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伙同犬戎部落进攻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立宜臼为天子。申候的盟军犬戎在镐京抢掠,并迟迟不肯撤离。宜臼也就是周平王看到镐京已经残破不堪了,犬戎也是个威胁,便有心迁都。于是即位次年,周平王便在晋、郑、秦等主要三国的助力下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综上所述,东周无法中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东迁致使周朝直辖的天子王畿大幅度减少。西周时的天子王畿基本上包括了整个关中地区和洛阳盆地的千里沃野,为周能统治各国、维持各国秩序提供了人力与物力支持。

本来各诸侯国开始实力是远不如周天子的,但西周末年的战乱对周王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王东迁后,为了报答晋、郑、秦等国,将大片土地分封给这数个国家,使得天子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另外洛邑四周无险可守、列国环绕,随时有被吞并的可能。与之相反的是,此时诸候国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周天子的掌控。


其次,便是平王法统不正,周朝建国的核心体制分封制从周天子这里被破坏,给各诸侯国做了个坏榜样,周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


三者,周平王东迁洛邑也与他在宗周地区不得人心,不受支持。东周初年,其实有过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除了周平王宜臼外,还有一位周携王余臣,他是周幽王之弟。周平王在犬戎之乱时与申候等人伙同犬戎对宗周地区进行了杀掠,当时在宗周的贵族遗民并不支持宜臼,而是在虢公翰的带领下拥护幽王之弟王子余臣。


其四,王室内部频繁的动乱。

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里,也有过想要实现中兴的周天子,比如周平王之孙周桓王。周桓王即位后曾出兵干涉晋国国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其后周桓王却在讨伐郑国的战争中,所率多国军队败于郑军,桓王被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臂膀。此一战、这一箭让天子的权威顿失,诸侯看出了周天子的羸弱,不再惧惮周王室了。


后来东周王室内部又多次内乱,每次内乱发生后,天子都无力镇压,只能借大国的干涉来稳定局面。所以每次动乱过后,周王以部分土地报答大国对自己的支持。所以东周在后来的实力一步步被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是名存实亡。


无涯烟水迷寻


东周存在了500余年,不能中兴其根本在于周幽王父子。

周幽王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为了谈恋爱啥都不顾的主。为了新恋情,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分别立褒姒及其所生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这一巨大变动触及了很多贵族的利益,最不满的当然是申后他爹了,这女婿忒不是东西,直接联合了犬戎部给这前女婿给干了,立了外孙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周是制定礼的国家,儿子杀老子还当王了,名不正言不顺啊,下面的部族就不服了。周平王一看,镐京被糟蹋的不像样了,你们还不服我,老子不在干了,去别的地儿当王去。于是就去了洛阳建都,史称东周。

洛阳中原地区,周围没啥关隘,四战之地。为了不让周围邻居打他,给邻居说我迁都的时候你们帮我忙了,为了感谢各位,以前我们家的地给哥几个分分,以后咱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中兴靠啥,战争,打仗打的啥,钱。周平王给祖宗留下的好地都分了,自己的地又不咋地,人口又不多,除了他家跟他家亲戚,全是贫困户,拿啥打仗啊,慢慢混吧。

就这么地混了好多年,到了孙子辈出来了个周桓王。很是振作,为了周族的复兴做了很多事,为各个国家调停矛盾,毕竟名义上还是王嘛大家都给面子。周桓王很高兴,复兴就看我了!这个时候呢郑国挺不给面子的,周桓王不高兴了,领人削他丫的!但是手下人不给力,周桓王挨了一箭回来了。这下完蛋了,周围邻居一看,原来是个驴屎蛋子表面光啊。



后面周家的人一代不如一代,内乱频生。如周庄王时的王子克之乱,周惠王时的王子颓之乱,周襄王时的王子带之乱,周景王时的王子朝之乱。每次内乱,王室镇压不了,还的靠邻居帮忙,帮完忙还的感谢人家,给地。越给越穷,越穷越乱。并最终让周室“复兴无望”,只能在大国的争霸中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懦杀


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所坚持的社会政治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被逐渐淘汰就具有历史必然性。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东周及其以前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但是东周之后,从秦朝开始,各王朝建立的基本都是以皇帝为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领土已经大幅缩减,周天子还在分封,甚至还经常分赏土地和城池给替自己干活的诸侯国。所以越是分封,主体就越弱。

诸侯国都在干嘛,不是正在兼并别国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机会兼并别国的路上。所以越是集权,主体就越强。

两相对比,你会发现,方向都错了,怎么可能中兴?甚至有很多情况下,越是努力,错得就越厉害,衰弱得就越快。这还怎么中兴?所以,选对方向和及时调整方向很重要!

所以,但凡东周之后的各个政权只要出现分封或者做出了类似分封的事情,轻则社会动荡,中央的实力和权威下降,重则直接覆灭亡国。

比如项羽功成之后就洋洋自得的搞起了分封,结果怎么样,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建汉初期也封了许多有功的异姓王和自己的子孙到各地为王,结果怎么样呢?

先是汉初各个异姓王此起彼伏的叛乱,紧接着就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差点干翻了中央政权。所以,汉武帝时期,各王国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武帝依旧大力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

再到西晋,也分封,诸侯王实力过强之后出现的八王之乱耗光了中央王朝的元气,之后就是五胡乱华,然后狼狈南迁。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不就相当于一个个的诸侯国吗?所以嚣张的藩镇直接折断了千年大唐的脊梁。

所以,东周王室分封制这样的政治基础,决定了他和各个强大的诸侯坚持的封建集中制进行PK的结果。只能是东周越来越弱,越往后期越是难以有所作为,到最后只是在苟延残喘,就更不要说中兴了。


想念兔子的老鹰


周平王东迁洛阳,还是其他诸侯国一路护送。关中天府之国,周人从古公亶父迁移到岐山开始,经营关中近乎千年,镐京失守,放弃祖宗龙兴之地,连周天子都被犬戎杀死,都城残破,百姓流离失所。时刻面临异族的侵扰,只能跑到洛阳。有了中原诸侯的守护,周平王才安定下来。面对国仇家恨,周天子想的不是灭掉异族,而是苟且偷生,在诸侯国面前,丧失威信,没有钱粮,没有人马,连周天子的葬礼都要别的诸侯国接济,更提不上中兴了。还有一个原因,天子作为中国当时名义上的统治者,自己的王幾之地只是关中平原,其他的地方都是各个诸侯国的封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可能和自己的臣子争地盘,诸侯国后来也不来朝见天子,更不用说缴纳赋税。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王幾之地只有百里,实力连宋卫都不如,如何复兴祖业?末代的周天子周赧王甚至成了老赖,债台高筑,无力还账,最后被秦国灭国。


如流水兮逝如风


由于制度的问题,周朝和后世的汉唐有着极大的差异,譬如,周天子只有分封权,没有收回诸侯封地的权力。

汉之宣帝,光武帝,唐之宪宗,宣宗。他们能给中兴很多一部分原因在于百姓自认为是大汉,大唐的百姓,而不是某些封君贵族的百姓。

东周时期,由于分封了过多诸侯国,而各个诸侯国又逐渐强大,导致周天子可以直接领导的势力远远弱于诸侯所拥有的势力。各诸侯国的百姓又只知诸侯不知天子。从实力上,从舆论上周天子都无法占据优势。

东周时期周天子掌握的势力不过八百里,连个小小的诸侯也比不过,连小小的郑国也比周天子强大的多。

而随着春秋争霸的来临,各诸侯相互攻伐和兼并,周天子又没有实力去制止,导致各诸侯国越来越看轻周天子。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你想要改变制度就需要有实力,你想要有实力就需要改变制度。就像前段时间网络段子一样,你想要出去就要带口罩,没有口罩就需要出去买,但是出去又需要带口罩。最后怎么办,只有不出去。

因为诸侯国不将周天子当回事,又频繁侵占周天子的领地,周天子没有权威,无法改变分封制度,只能一代一代的继续分封,直到后来的六里之地,再到周考王将所有领地分封给其弟王子揭。

试问,在这种没钱没粮没兵没威严的情况下,又能如何中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拨开历史迷雾


西周一灭亡,王室没有了自己的军队,只剩下了道德上的权威,而各诸侯国实力已经超过了周王室。推荐童书业《春秋史》,讲的很透。周朝宗法制度,名义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周王能支配的只有王幾,周宣王,幽王已经把家底都掏空了。周平王连葬礼都办不起。


自强书院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让东周失去了原都城镐京周围的大量土地,再无力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在诸侯各国中威严日衰。在当时王与各诸侯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历代周王再也无力驾驭各个诸侯国,相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征战四方,扩充地盘。军事实力决定一切,慢慢的历代周王的军队越来越少,话语权越来越小,最终被秦国吞并,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