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通過男孩巴魯、少女希達與海盜婆婆等人針對陰謀家們的活動展開了強有力的控訴,承載了宮崎駿關於戰爭、愛情、人性等哲理的深入思考,天空之城有強烈的寓言性色彩,以驚心動魄的畫面,酣暢淋漓的音樂傾訴著宮崎駿對戰爭的譴責,並借用獨特的審美藝術形式,讓觀眾在體會到奇思妙想的故事情節的同時,深入思考戰爭帶來的危害,進而引發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今天,我就從這部影片的色彩審美、空間架構、音樂呈現和主題內涵四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體會偉大工匠畫師為我們帶來的美輪美奐的感官衝擊和哲理反思。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01、五彩斑斕的色彩推動著劇情發展的作用,生機盎然的綠色、沉靜穩重的藍色、邪惡憤怒的紅色表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通過畫面色彩的交替比對暗示劇情信息。

西方動畫中,色彩更多承擔的是實現絢麗視覺表達的作用,但對於宮崎駿來說,色彩絕不僅僅是一種明暗的變化,而是精神層面上的表情達意,色彩起到的作用是直接推動劇情的發展變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宮崎駿對色彩的嘗試運用從《天空之城》已經開始,並逐步運用到後面拍攝的動畫中。

影片從昏暗的夜空開始,身穿藍紫色的海盜們駕駛著飛行器開始天際的角逐,這種暗色調的顏色給觀眾一種無法窒息的緊張感,而在飛船中的希達則沐浴在一片柔色的溫暖光線中,燈光之暖與天空的黑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希達迷茫憂鬱的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生活鮮活,這就是顏色對於觀眾心理的暗示作用。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影片中處處可見綠色的天地,整個大地散發著勃勃的生機,希達身上的飛行石發出的也是綠色的神聖之光,綠色是希望和正義的表徵,無慮困難有多大,只要有綠色出現,一切就會有轉機。

紅色在中國是吉祥如意的色彩,可是在日本動畫中,紅色卻成為了貪婪的象徵,當軍隊抓到希達後,希達飛行石喚醒了沉睡中的機器人,隨著戰鬥的開始,場景變成了火的海洋,這象徵著人們貪婪的慾望和無休止的憤怒,在最終的決戰中,紅色同樣表達出這樣的情緒指代,通過對戰爭災難的刻畫和人們痛苦感受的渲染,反映出對反戰的渴望。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希達的服裝多使用黃色,這表現出女孩的甜美可愛,黃色是大地、太陽、希望的顏色,希達身上就有種豁達開朗的快樂元素,而影片中一旦他身上的黃色服飾換掉了,馬上她就會陷入到危難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宮崎駿對黃色的偏愛,這表明即使科技再發達,植物沒有了土壤,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巴魯的形象也同樣使用了黃色的帽子和淺紅色的馬甲,潔白的襯衣和藍色的褲子,這些顏色給觀眾一種暗示,巴魯是一位年輕有為、活力四射的青年。

在影片後段,巴魯帶著希達去往天空之城,色彩由黑暗逐漸變亮,最終顏色豐富起來,呈現出綠色的大地、藍色的天空、鮮豔的花朵,這些顏色更迭都向我們說明,他們已經從外界進入了天空之城,這就是通過顏色的交替比對來暗示劇情的信息。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02、天馬行空的幻想場景產生新穎的視覺體驗,結合寫實的繪畫技巧塑造出生動立體的天空之城拉普達,成為人們心中與世無爭的精神家園。

宮崎駿很擅長在虛幻的空間裡創造出真實的感受,本片的背景設定源自英國的威爾士煤礦,比如行駛在鐵道上的舊式火車,就是典型的借鑑西方古典油畫風格的表現手法,通過具象化的視覺畫面營造真實感,利用複雜的室內場景構建起真實的空間狀態。

宮崎駿善於利用透視法則,無論是在遼闊的自然風景還是擁擠的小房間,通過細節的深入刻畫表現出真實的質感,比如粗糙的木頭質地、凹凸不平的礦石、堅硬的宇宙戰艦,這些都體現出了真實的視覺效果。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天空之城本身就具有超現實觀感,它就是建立在大樹上的綠色城堡,依靠螺旋槳的浮力漂浮在潔白的雲層之間,這象徵著蓬勃的和諧之美,製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

豐富的場景空間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和變化,營造不同的視覺效果,比如壯闊、神秘、幽靜、恐怖等等,在空間中還會形成一種潛在的危機感,比如火車行駛進縱深空間,觀眾們就會產生懸念,究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些都是空間壓迫感帶來的感覺變化,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空間造型的魅力也逐漸彰顯出來。

小鎮上的建築層巒疊嶂,形成了多個不同層次,彼此通過若干個空間進行組合排列,這種錯落有致的空間組合會帶給觀眾升騰、敬畏的視覺感受,而那些彼此交錯的高架橋鐵軌,則架空在不同的山谷之中,由於鎖鏈連接起一座座山谷。這些複雜的層次交錯,會加強空間結構的落差感,產生奇幻的觀感體驗。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03、電子合成器配合管絃樂隊烘托氣勢磅礴的音效,以優雅的風笛配合畫面塑造寧靜安詳的氛圍,安靜有時也是一種“聲音”,主旋律的宛轉悠揚讓觀眾體會歸屬感和安全感。

音樂作為抽象藝術最能觸發觀眾的心靈,表達出創作者的主觀態度,傳遞那些細膩而無法表達的人物內心活動,深入細緻的刻畫人物情感。曾十次被提名為奧斯卡最 佳音樂獎候選人的傑利·戈德史密斯曾在採訪中說:“我曾在指揮演奏的過程中潸然淚下,只覺得一股涼氣順 著脊骨上升,這就是音樂在剎那間發生了作用”,久石讓的音樂無疑起到的就是這種潸然淚下的作用。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天空之城》的配樂融入了愛爾蘭民謠的元素,當希達和巴魯登上天空之城時,電子合成器的奇幻音色搭配管絃樂隊的恢弘氣勢,展現出天空之城的壯美景象,兩人那種激動凝視的效果通過音樂的輾轉悠揚飄散而出,簡潔的旋律給人豁然開朗的宏大場面,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主題旋律還使用了優雅的風笛聲音,空靈的鋼琴伴奏,似乎希達從飛行船跌落時心情卻平靜安詳,與之後管樂體現的巴魯慌張、忙亂的神情對應,悠揚的小提琴和吉他伴奏則烘托出比靜更真實的感覺。音樂在用它獨特的方式傾訴著浪漫故事中淡淡的憂傷。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音樂本身有種潛在的力量,傑利·戈德史密斯在採訪中曾說:“用音樂一定要吝嗇,只在必要 的時候派用場。我堅信一部影片中最多隻能有三十分鐘音樂,否則你會膩味的”,所以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場景或情感,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美,靜也是一種“音效”。

影片中的希達和巴魯進入天空之城時,意識到自己身處拉普達之內,出現了長達12秒的靜默,畫面上只通過兩個人的神情就點燃了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們思考下一部將會發生何種情景,暫時的無聲襯托出拉普達的神秘感和恢弘氣勢,其中的靜默也會讓觀眾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影片的主旋律悠揚婉轉,寧靜致遠,平靜中流露出一絲的悲傷,直抵觀眾的內心,這段樂章每次都能喚醒觀眾們的美好思緒,體會音樂帶來的神奇世界。

04、純真留給兒童,反思留給成人,對人性的挖掘和戰爭的反思貫穿始終,在輝煌文明面前,如何合理的加以利用構成影片的主旋律。

宮崎駿的電影總會把人文精神上升到哲理層面進行思考,作為最早期的影片,《天空之城》沒有敢大張旗鼓地提出了對戰爭的批判,他用純真善良的希達和巴魯形象,呼喚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他認為“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私慾,是促使他們時常挑起戰爭的原因,包括人類不同種族間的戰爭,人類與動物的戰爭,人類與自然的戰爭”,由此看出,本片具有強烈的反戰思想,但是在藝術形式上卻使用了象徵手法,把日本軍國主義統治者將人們拖入戰爭牢籠的經歷用寓言般的故事講述出來,寓教於樂地給觀眾提醒,不要忘記這些罪惡的行徑。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影片自始至終都有對人性的深刻挖掘,巴魯、希達一直在與黑惡勢力抗爭,這構成了影片的主線,普拉達的形象來源於《格列佛遊記》,儘管其擁有巨大的財富和毀天滅地的能力,但它並不能讓人類幸福,與其說它是夢想之城,不如說它是空虛的軀殼。

影片開頭風車在擺動,人類的採礦機不停的向下挖掘,最終綠色的草原消失了,留下龐大的工廠和滾滾的濃煙,人類在實現從大地向天空進發夢想的同時,卻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科學的進步使人類技術突飛猛進,建立了無數巨大的城市,可以在天空中生活,卻失去了對本真生活的渴望,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性的泯滅,雖然表面上看無關痛癢,但其實質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在輝煌的文明面前,希達說出了其中的本質“如今我明白拉普達滅亡的原因了。如谷之歌,紮根土裡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儘管有可怕的武器,操作很多可怕的機器人,但是,離開泥土就活不成了”,影片結尾,她和巴魯在黃昏中回到了故鄉,那裡有著甜美的夢想和金黃的稻田,也是夢開始的地方,這其實就是宮崎駿想要觀眾深入思考的生活本質。

《天空之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消散在天空隱藏的二戰罪惡之中

寫在最後:

《天空之城》的成功標誌著二戰後日本青年在戰爭中反思中覺悟的提升,宮崎駿的高瞻遠矚讓他用超前的意識形態刻畫出生動立體的空中之城,其中色彩的使用、音樂的搭配、場景的構建都能看出大師的端倪,無論是從風格還是情緒,宮崎駿已經開始探索和主題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些元素的成功運用使得影片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END-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是表叔,百萬爆文寫手,碼字不易,來都來了,請點個贊再走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