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引子

创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笑傲东方!然而自三代已降,华夷观念形成之后,一直都是苦难与欢乐并行,一如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胡人打断中原文明,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恢复生命力的中华民族再次创造辉煌,如此循环往复。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梁元帝


翻看史书,夷狄之人冲击中原文明的事件络绎不绝,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灭亡。

前200年,刘邦亲征匈奴,但是被围困在白登山,随后的一百多年汉朝推行和亲政策,一边在边关抵抗匈奴骚扰。

310年,匈奴人攻破洛阳、316年破长安,西晋灭亡,衣冠南渡。

554年,西魏攻破江陵,俘虏梁元帝,不久后即被处死,这一次毁灭古籍14万卷。

763年冬天,吐蕃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占领长安,随后基本上瓜分了唐陇右以及安西诸镇。

936年,契丹灭后唐,取得幽云十六州。947年,契丹灭后晋。

1127年,女真人攻破汴京,灭亡北宋,劫掠北宋宗室北还,是为靖康之耻。

1279年,崖山之战,蒙古人攻灭南宋最后一个流亡朝廷,南宋灭亡。

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明朝失去收拾山河的机会。只能成为地方流亡政权

即使是不断的遭受挫折,冲击,我们依然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跌跌撞撞的走到今天。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要想有发展,必须着眼未来,不好活在历史当中,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历史,更不应遗忘!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石敬瑭


现在如果反思,歪史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

兼容并包的精神

民国初年,蔡元培在主持北京大学期间,提出了他的办学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最后,兼容并包成了北大的校训。往前朔源,可以看到,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北大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并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似乎这一切都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奠定的。

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心态是不会发展壮大成为一方翘楚的。中华民族自成型以来,骨子里面就带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这是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光芒四射的原因,也是遭遇挫折,导致神州陆沉的原因。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刘邦


这个思想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埋在我们的血液中,黄帝世系与炎帝世系为了抵抗蚩尤而联合,成为华夏族的先祖,他们互相融合、吸收对方优点然后打败共同的敌人。奠定华夏族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两个互相融合,使得我们骨子里保持开放的姿态,对于所有的外来者都能够包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让它变成自己的文化,譬如佛教就是这样。北传佛教完全汉化。

这样的精神也有弊端,那就是对于不一样的文化保持的警惕性不足,早期的兼容精神造就了庞大的体格,周围的文化变得异常弱小,对此往往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原文明与周围的文化犹如蚊子与大象。

在强盛时期他们构不成威胁,秉承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初衷,一视同仁。但是当内部出现危机,祸起萧墙之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蛰伏在周边的人就乘乱而起,饮马黄河。西周、西晋、唐朝无一不是如此,都是先有内乱在有外患。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宋徽宗


博爱的思想

除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之外,上世纪初年的另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就是孙中山提出的博爱,同样朔源的话,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说苑·君道》上的"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

看起来这个是古代人君的修身养性的法子,当然不是所有帝王的必修课,更多的时候只是某个皇帝个人品格的展现,与大众是没有多少瓜葛。对于普通人,更多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是孙中山把他变成了所有人的一个品格,人人博爱,天下为公!在孙中山之前,古人或者说古代的士子们的理想是这样的,他们长久的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明显的可看到,孙中山的说法是类似的,只是更加的有正能量。可是,古代的统治者不见得都是博爱之人,但对夷狄之人,却都是惊人的一样的办法。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吴三桂


在强盛时期是恩威并施、剿抚兼行。要么施行羁縻制度,让他们看守国门,开垦边疆,增加税赋。在中衰时期也都是希望他们增加自己的实力,让他们充实军队、边疆、民户,以便让他们来拱卫王朝。既然需要他们出力,那么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于是他们纷纷出将入相,获得土地、税赋、军队堂而皇之的位列公卿之列。在王朝萎靡时期,已经壮大的部落效忠王朝就没有什么意义,直白的说就是没有足够的利益可取,于是他们也一致的将矛头对准曾经的君王,要么打断、尧,要么摧毁。

唐朝的安史之乱、西晋时期五胡乱华的主角、后唐、后晋的建立者沙陀族、辽朝的建立在契丹人、明朝的女真人都无一不是这样。

借师助剿的梦想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原文明被打断,遭受冲击都是中原在内乱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内乱,他们是没有机会的,正是因为内乱,当权者为了逐鹿中原,于是不得不与虎谋皮,期望借助外力来增加自己的力量。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东晋地图


但是他们不是雇佣兵,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但是当局者迷,或者说病急乱投医,当无计可施又不甘心的他们于是抱着横竖一死、姑且一试的心态引狼入室,先解决眼前的麻烦再说。如周朝申侯联合犬戎杀掉周幽王,也导致西周灭亡,自己身死。

还有开始时候总是慷他人之慨,如后晋石敬瑭为了引契丹人帮忙,就将不再自己手中的幽州送给契丹,建立后晋。但是随后契丹人又攻灭了自己扶持起来的后晋。留下骂名不说,还赔上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的故事没有给人一点警惕,送人先联金,后联蒙到头来终为金、蒙所灭。远的不说,明吴三桂先是借师助剿,但是多尔衮入据北京,顺治登基于紫禁城,没有给南明诸君一点警示,福王在南京即位以后以便论功行赏,一边纠结联虏助剿,匪虏共剿的时候,清兵在豪哥的率领下就攻破南京。

古代灾难重重又记吃不记打,探析胡人多次饮马黄河的三个原因

南明地图


西周、南梁、后唐、后晋、宋、明朝无一不是在引狼入室,幻想可以借师助剿的情况下灭亡的。

总结

历史已经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衣冠南渡、神州陆沉的原因不是什么天命循环,而是无休止的内乱,导致一次次在劫难逃,劫后余生的我们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屹立起来,化悲壮为动力,继续前行。

究其原因,还是最初的那句话,兼容并包与博爱让我们快速的站起来,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融为一体,但是如同死结一样,我们还是没有警惕性,看起来一次次的灾难如同车轮一样,伴随着我们。就像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