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入戲太深深了情



答:叫秦始皇為“嬴政”,其實是個錯誤的叫法。

在古代,對人的稱謂其實很複雜的。

一個人的稱謂,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號等。

現在,我們已經把姓和氏合成了一個詞——“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樣,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個詞——“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簡單,氏和字的講究已經消失了,至於號,大概也只與外號掛鉤了。

那麼,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麼呢?

還是舉個例子說明下。

舉誰好呢?

舉個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在古代,“子”是對士大夫的通稱——《雲麓漫鈔》雲: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別是什麼呢?

他其實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主要用來區分血緣,用以制約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用以區分貴賤,通過氏可以瞭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社會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無氏,而貴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麼,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地位,在稱謂上就不能稱姓,只能稱氏。

所以,孔子的正確稱謂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稱“子丘”或“子仲尼”就會讓人錯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詩人屈原其實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稱“屈平”或“屈原”;而不稱“羋平”或“羋原”。

呂不韋為姜姓,呂氏,名不韋,稱“呂不韋”而不稱“姜不韋”。

說完了孔子、屈原及呂不韋,就可以以他們作為參照來說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實是嬴姓、趙氏,名政。

不難看出,我們不應該叫秦始皇為“嬴政”——即應該叫秦始皇為“趙政”。

《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稱姓,尊貴的男子是不稱姓的。

不過,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即秦滅六國之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漢代以後的人們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時期的姓氏文化,並且對於秦國趙氏的史實也不瞭解(兩週史書裡不稱呼各國君主的氏而只稱名),簡單地按自己的姓名習慣將秦始皇的古姓當成今姓(氏)一樣用在名字前面,寫成了“嬴政”,謬誤至今天。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他的正確叫法為“呂望”而非“姜望”。

最後補一下,姓和氏相比較,姓比較穩定,而氏是可以根據主人的社會地位變化而變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為姬姓,公孫氏,名鞅,先期在衛國,以衛為氏,稱“衛鞅”,後入秦得賜商地,即以商為氏,稱“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那麼,他的兒子也應該是嬴姓、趙氏,至於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的名而已,沒有稱氏。如果要稱呼全,正確的叫法是“趙扶蘇”和“趙胡亥”。


覃仕勇說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嬴政是個錯誤的叫法

我們老說秦王嬴政,其實這是一個錯得離譜的叫法。為什麼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當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這樣叫的,先秦沒有一個人的稱謂是姓+名,一般情況下是氏+名。

今天姓與氏已經不分了,合稱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這兩者的區別,相當於是大家族與小家族的分別,比如嬴姓,不僅秦國是嬴姓,趙國也是嬴性,兩國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沒看到哪個趙國國王被稱為“嬴某某”,因為姓是不用來稱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麼呢?

秦始皇不叫嬴政,那麼要叫什麼呢?

《史記》裡面說,秦始皇出生後,以趙為氏,稱為趙政。那麼趙政的叫法對不對呢?

也對,也不對。

先秦的姓氏學非常複雜。我說個大概。

有幾種情況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種情況,國君不稱氏而稱國。你一旦當上國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國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趙政,當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趙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種情況,公子不稱氏而稱國。公子就是國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國名。

第三種情況,公孫不稱氏而稱國。公孫就是公子的兒子,同樣不加姓氏,而是用國名。

好了,下面我說說,秦始皇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能叫“趙政”。

秦始皇出生時,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國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親子楚是安國君的兒子,也就是“公孫”。秦王、公子、公孫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剛出生時,是第四代,不屬於“國君”、“公子”、“公孫”之列,所以可以有一個“氏”,他以“趙”為氏,稱為趙政。

但是,隨著他身份的變化。成為“公孫”、“公子”之後,就不能再用“趙”氏了,而應稱為“公孫政”、“公子政”,或者加個‘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孫政”。成為國君後,則稱為“秦王政”。

第三,扶蘇與胡亥都是名,沒有氏

扶蘇與胡亥是秦始皇的兒子。扶蘇,不是姓“扶”名“蘇”,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蘇與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蘇稱為“嬴扶蘇”,胡亥稱為“嬴胡亥”,大錯。扶蘇與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傳統一般仍是稱為“公子”。因此,扶蘇的正確稱呼是“公子扶蘇”或“秦公子扶蘇”,胡亥的正確稱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君山話史


秦始皇叫嬴政,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的兩個比較出名的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其實不是這樣的,扶蘇和胡亥都姓“贏”。只是沒有人直呼他們大名,因為秦朝時,大臣們稱呼皇帝的兒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後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公子將閭”。這就像我們現在看清朝電視劇,稱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後面加個“爺”字。比如:“四爺”、“八爺”、“十三爺”。

<strong>

後來人們就習慣了這種稱呼,把贏扶蘇稱之為“扶蘇”,把贏胡亥稱之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贏,一個兒子姓扶、一個兒子姓胡的錯覺。不知道的還以為秦始皇被綠了多少次呢。

既然聊到這個話題,就順便說說扶蘇和胡亥這哥倆吧!

扶蘇,贏姓。秦始皇長子,是一個剛毅勇武,而且還挺仁義的皇子,是大秦帝國的法定繼承人。

秦始皇時期,市井間有人議論秦始皇的暴政。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大罪。秦始皇知道後,對此事進行了徹底的“追究”。嚴刑之下人人互相揭發,最終株連了460多人,這些人的下場只有死。

之後,扶蘇藉此事勸諫秦始皇,大概意思是:我大秦天下初定,還有很多人心沒能完全歸順,父王應該以仁治國,不要加劇百姓對朝廷的怨恨,像上次坑殺460餘人這種事,還是謹慎一些的好。

秦始皇一聽,你這是委婉的說我暴政啊!言外之意是那460多人說的對,我就是個暴君唄?既然咱們爺倆政見你不一樣,你就別在我旁邊了,上遠處玩去吧。

於是下令將扶蘇派往邊關,讓他去跟蒙恬修長城了,同時也抵禦匈奴。

轉眼間兩年過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危,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扶蘇,讓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繼承皇位。

秦始皇駕崩的時候,李斯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會對他們不利,於是就篡改了遺詔,立扶蘇的弟弟胡亥為太子。並偽造了另一份遺詔寄給扶蘇,這封遺詔上的內容是命扶蘇自盡。

在那個“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扶蘇就這樣結束了一生。扶蘇死後不久,胡亥登基,就是有名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

贏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蘇死後,在李斯和趙高等人的擁立下,登上皇位。

趙高力保胡亥的原因是,胡亥從小就跟著趙高學習獄法,也就是說兩人是師徒關係。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遊的時候胡亥是隨駕的。當秦始皇病危的時候,趙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經開始籌劃幫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秘不發喪,假傳聖旨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當時不僅僅逼死了扶蘇,同時把20多個兄弟姐妹都給殺了,殘暴的本性從這時候就開始暴露了。

胡亥登基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秦始皇,在秦始皇下葬的時候,胡亥說:先帝沒有子嗣的嬪妃們,放她們出宮不合適,就讓她們全部殉葬吧!

一句話,就把幾十位嬪妃送上了黃泉路。

三年後,公元前207年,由於胡亥殘暴的統治,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時,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老貴族們也都展開了“復國運動”。

在大勢已去的時候,最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曾經自己的老師趙高不顧一切的保自己登基,現在,老師趙高的心腹上門來逼自己自殺。二十四歲的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居然和哥哥扶蘇一樣,都是被逼自盡,到頭來只是比扶蘇多當了三年皇帝而已。

<strong>

後世給扶蘇和胡亥的評價截然相反。一提起扶蘇,就是仁義公子形象;一提起胡亥,就是殘虐暴君形象。不管評價如何,冥冥中註定,兄弟倆都是悲劇人生。


無筆


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都不是一個姓嗎?

這是一個單向思維的問題,稍微翻翻歷史答案自明,但問題卻帶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首先還是回答問題。秦始皇姓贏,名政。那時候的人沒有字一說,就是姓加名。扶蘇和胡亥都是名,他們的姓都是贏,全名當然是贏扶蘇和贏胡亥。只是古時候的稱謂都講究簡練,能少用一個字絕不會多用一個標點(當然,那時候也沒有標點)。君不見,那是的人物不大都是兩個字嗎?嬴政、李斯、韓非、白起和廉頗,哪一個不是很簡練的稱謂。類似司馬錯、諸葛亮這些三個字的,都是人家本來就是複姓的原因,實在無法精簡了。所以,扶蘇也好,胡亥也罷,都是贏姓,沒有任何問題的。

說到贏這個姓氏,有一個很古老的歷史。遠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個意思,也是分開使用。姓在前,是根本,氏在後,是姓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分支。贏姓源遠流長,據傳來自顓頊高陽氏之孫皋陶,皋陶生於山西洪洞(一說曲阜),舜因而賜以嬴姓。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贏趙氏和贏秦氏,也就是秦國這一支。趙國那一支始於西周造父。造父為伯益的十五世孫。《史記》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秦國之支的祖先是非子,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非子因功封於秦亭,後來發展成為秦國,非子又稱秦非子。所以趙國和秦國淵源很深,祖上實際上是一家人。

贏姓有這麼久遠的歷史,那麼為什麼現代社會又很少見姓贏的人呢?筆者的觀點是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跟趙高滅秦有關。趙高歷史上的大奸臣,大反派。在利用秦王嬴政的信任謀得高位,但在嬴政去世後一改面目,不僅篡權搞得秦帝國二世而亡,而且還幹了一件很令人咋舌的事情,就是滅秦,說直白點就是大肆屠殺贏姓皇族!秦二世上臺後,在趙高的慫恿下大肆屠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只要是贏姓的皇族幾乎是一個不留,盡數屠殺。秦始皇的兒子、女兒,包括嫁出去的,都抓起來腰斬。最後秦二世本人也被趙高謀殺,贏秦皇族幾乎盡數消失。其二是少數從這個劫難中逃出的贏姓分散在全國各地,因為要躲避來自朝廷打擊和六國貴族的仇殺,紛紛隱姓改名,於是能夠堅持使用祖姓的就不多了。贏姓之所以這麼少,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族內殘殺的緣故,畢竟秦趙祖上是一家呀。



週週說古今


秦始皇叫“嬴政”和他兒子叫“扶蘇”、“胡亥”並不矛盾。

秦始皇的祖先,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叫“女修”。女修的後人大費和大禹一起平水患有功,帝舜賜姓嬴氏。到了西周,贏姓的非子為周孝王養王有功,於是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即以秦地為邑,秦非子是居於犬丘,號“嬴秦”。

也就是說,秦國以“嬴”為“姓”。“秦”是封地,也是國名,按當時的稱呼制度,“秦”就是“氏”。同“姓”表示來自同一血緣關係的集團,但一個“姓”可能會分支出許多不同的“氏”,“氏”是先秦之前貴族男子的標誌。天子或諸侯分封給臣下土地,就是另立一個新宗,這個新宗需要有個名稱,就是“氏”。此外還有幾種命氏的方法:一以字為氏,即以祖父的字作為氏;二是以官為氏,即以祖先官名作為氏;三是以邑為氏,就是以分封的城邑名為氏。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按先秦的稱呼,可以稱之為:公子扶蘇。扶蘇也姓“嬴”,只是扶蘇還沒來得及有個氏就死了。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繼位前也可以稱為:公子胡亥,是扶蘇異母弟弟,庶出,也姓“嬴”,表示和他的父親始皇帝還有兄長扶蘇都是同一血緣集團的。


沅汰


前面的答主已經解釋了扶蘇和胡亥都不是姓氏,而是名字。其實秦漢時期姓氏是不一致的,姓要更高貴一些只有上古貴族才有的,比如姬姓、姜姓、姒姓、子姓、贏姓、曼姓、懷姓等貴族。而氏則是根據分封地、官職、爵位來取得。

秦始皇就是贏姓趙氏,他也叫趙正,根據新出土的《趙正書》。宋人鄭樵較早總結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卷二五《氏族略》一)逮清人顧炎武,復詳細列舉相關事例,進一步闡釋說:“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近人王國維論商周間社會制度的變遷,也認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訖於春秋之末,無不稱姓之女子”(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〇《殷周制度論》)。

至於扶蘇取名來源於《詩經》可能是猜測,更可能是因為他的母親家族的環境取名,據學者研究扶蘇的母親是楚國貴族。而胡亥可能出生在亥日,干支紀年取名,和趙正一個意思。


多雲sky


他的兩個兒子,乃嬴姓秦氏,名扶蘇和胡亥。

長子“扶蘇”,應取自《詩經》中一首經典的鄭國民間情歌——《山有扶蘇》,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約會時與愛人的打情罵俏: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意思是說:

高山上面有大樹,荷花長在低窪地。不見子都美男子,倒碰上個狂妄笨東西。

高山上面有青松,葒草長在低窪地。美男子充不曾見,倒來了個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斷,始皇帝與扶蘇之母(應為楚女)或許有過一段甜蜜而浪漫的愛情,他對他們這愛情結晶當然更是十分疼愛,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將其取名為“扶蘇”,希望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棟樑之材。

幼子胡亥的母親則可能是胡人,被稱為胡姬,應頗有風情而受寵,而胡亥出生於亥時,故被取名為胡亥。


千古名將英雄夢


我來科普一下這三位人物的身份吧!

問的問題有點低端。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1-2] ,秦莊襄王之子。 [3]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阿川見聞


秦始皇全名叫嬴政,贏是姓,政是單名,秦國的國君都是嬴姓,同時因為秦始皇在趙國出生的原因,他又是趙氏。先秦時代,姓氏是分開的。

對於秦始皇的兒子來說,他們自然也都是嬴姓,因此秦始皇的兩個兒子,一個全名應該叫嬴扶蘇,一個叫嬴胡亥,只不過因為史記的影響,後人自然地忽略了扶蘇和胡亥的姓。

當然,我們現在不要看扶蘇和胡亥這兩個字看起來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樣子。需知古人取名,也是很有講究的。

扶蘇二字來源於《詩經》,《詩經 國風 鄭風》中有《山有扶蘇》,詩中說道: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詩裡面“扶蘇”是用來形容樹木枝葉茂盛,由此可見,扶蘇之意,乃蘊含了秦始皇對兒子的無限期望。

至於胡亥的名字由來,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說他是胡姬在亥時生出來的,這有可能是秦始皇后來子女越生越多,取名比較隨意的緣故。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扶蘇、胡亥都不是姓氏,都是名字。

先秦也沒有贏政這種說法,這是錯誤的說法。秦始皇是贏姓、趙氏、名政,史書中多稱其為趙政。

先秦傳統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姓者,就是“統其祖考之所自出”,表示家族的血統;氏者,即“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表示同一家族的小宗分支。

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所以秦國其實是嬴姓的分支。

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要稱秦始皇的氏,而不是他的姓。

最好的證據就是《史記》。司馬遷在提到秦始皇時,一律都稱其為趙政。

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稱:“及生,名為政,姓趙氏”。直到唐朝的司馬貞在做《史記索隱》時,仍然說:“生於趙,故名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確切稱呼是趙政。

至於胡亥、扶蘇,都是嬴姓、趙氏。《史記·秦本紀》是這麼寫的: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

很清楚:這裡說的是秦王政,而不是秦王贏政,說的是秦始皇的名字;對應的胡亥也是名字。

總而言之,姓氏的問題是先秦歷史的常識,希望大家能知道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