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哲学家?

洪浩江苏南通


哲学家是西方的叫法。以西方眼光看古代中国,中国没有哲学家,因为没有系统


围棋小先生


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哲学家?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不是偶然的。

一种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神内核,它一定不能够经历五千年,不仅没有断绝,而且越来越强大。

换句话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端口和整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在凝练和丰富中华文明,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笔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更能够梳理清楚这些哲学思想的脉络。介于提问者要求的“伟大”两个字,就选取对现在影响较大来列举说明。

周文王《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而可能的情况是,《周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洛书河图到“三易”再到最后形成的包括了《易经》和《易传》的《周易》,所以,《周易》思想的主要作者应该是伏羲,文王和孔子。

《周易》包含着唯物主义思想精髓。它最有名的哲学命题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以他为中心范畴形成了“三才之道”: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穷地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的根源不在神灵,不在物外,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事物内部的阴阳属性,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对立统一的物质组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应该说,《易经》建构起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框架。

《周易》还包含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它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强调“见几而作”,要注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就是说得与失,进与退,好与坏,存与亡,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所以,汉代郑玄在《易赞》中,总结了《易经》的核心思想:

《易》之为名也,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对于《周易》,历来评价都非常高,也承认了这本书的哲学价值和崇高地位。毛泽东评价到: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黑格尔这样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老子《道德经》: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古代典籍,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品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本体论上,“道”生万物。“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这个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多次。老子的“道”至少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之本原的“道”;而是自然规律之“道”;三是人事法则之“道”。

老子心中的“道”,先是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混沌之“道”,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就变成了自然之“道”,再然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成为人事之“道”。

《道德经》富含辩证法智慧。在老子的思想里,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所以在第二章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无为而无不为。而且,它们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发展进行转化,最典型的论述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思想一度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美国成尔•杜兰评价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评价老子:“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孔子及弟子《论语》: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乐知天命、出世有为等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全社会的思维习惯和伦理道德。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但是,孔子思想的哲学价值界定,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写得: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参照这个关于哲学的界定,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在《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一文中的说法很有道理:

孔子让价值哲学、价值意识回归日常生活日常情感,似是凡俗的;但是他从凡俗中指点出神圣所在。

哲学应该是有普遍的人文关照。以孔子为主包括孟子、荀子以及朱子建构起的中国伦理道德体系,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孔子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在前面杜兰有所评价,美国爱默生这样评价:“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王阳明《传习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在继承宋明理学道统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体系,在其代表作《传习录》中的这句话,就能够看出他们之间的思想逻辑关系: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

王阳明想要实现“合心与理而为一”,而后达到“致良知”。阳明“心学”最不同于理学的,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强调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天理。这对明朝和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并称为“孔孟朱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命题。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皆会被主体本心所关照,当主体进入“大我”之境的时候,这时的宇宙万物已经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了,而是融入到了主体主观世界之中,并且和主体完全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传习录》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非常有利于理解什么是“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蔡元培这样评价王阳明: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在日本,王阳明的影响深远,

东乡平八郎说:一生低首拜阳明。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比如王国维、胡适、梁漱溟、冯友兰、杜维明等,但是,是否伟大?还需要时间沉淀,待后人评说吧。


武哥说文


一、伏羲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八卦的创立者,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发明了最原始的渔猎,驯养野兽,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是人类婚姻、文字、乐器的发明者。

二、周文王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上普遍认为《周易》为周文王的著作,这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贡献。《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朱熹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五、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一樽墨趣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道艺2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 )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 )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 )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3 回复: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庄、孟、墨。

子思

( )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紫韵壶艺


第一: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相传是活了130多岁,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享誉全球的五千言的《道德经》。

第二: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第三: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第四: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第五: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第六:“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第七: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

第八:“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阳明已逝,心学仍存。阳明先生的心学是哲学,更是治国良方。心学的“知行合一”直到现在还是学术界、思想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曾国藩、严复、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蔡元培、郭沫若、三岛毅、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等中外名人,几乎都对王阳明有很高的评价。而整个日本近代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影响,甚至说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也几乎人手一部王阳明的《传习录》。

第九: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黄宗羲

宗羲(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0-1610-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第十: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希望采纳,打字不易,感谢


涂鹏


《道德经》玄奥精深、义理博大,堪称哲理第一书。《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人与人处世之道,君臣之道,用兵之道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奇怪什么名字


一、老子——生命的大智者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二、孔子——永远的“至圣先师”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三、庄子——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四、孟子——民本思想的先驱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五、荀子——不是“醇儒”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六、董仲舒——“大一统”的设计者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七、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八、王守仁——“致良知”说的宣导者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九、黄宗羲——民主思想的启蒙者

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十、王夫之——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解答文化问题


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提法的。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已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学人。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被后人推崇的哲学家有;

1。老子。(公元前600年—470年右右),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著作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被后人称颂为“生命的大智者”。

2。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颂为“至圣先师”。

3。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今河南商丘)。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人并称为“老庄”。

4。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道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荀子,(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今山西新绛)。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需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董仲舒,〈公元前179年—104年),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是西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

7。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意境深远,有不少词作广泛传诵。

8。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9。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其学问渊博,思想澡遂,著作宏富,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10。王夫之,字而农,步涢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用户言午泽群


哲学含义简单说就是智慧之说,它是指导人类和谐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可以是道德、可以是仁义,也可以是思想。只要是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好的,也是大家愿意学习的。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多如牛毛,留存后代经常提起的,伏义,文王,老子,孔子,墨子,旬子,王阳明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家思想一直以来崇尚自然,他们主张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他们喜欢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孔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不止对中国,对世界影响都很大。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也比较大,他的学说对明代影响深远。他推崇知行理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我们要知道,也要行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

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按年代来排列如下:

一、 春秋战国

1、 儒家:孔孟荀

2、 道家:老庄

3、 法家:韩非、商鞅、李斯

二、汉

1、 董仲舒

2、 王充

三、 唐

1、 韩愈

2、 柳宗元

3、 刘禹锡

四、宋

1、 二程

2、 朱熹

3、 陆九渊

五、明

1、 王守仁

六、清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 王夫之

3、 顾炎武(日知录)

4、 龚自珍(己亥杂诗)

历史上的哲学家还是有很多的,他们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