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操路过一女子墓碑,上面写8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王执臣


别说走30里,就是走300里,这个故事也都过得去,因为这个故事就是纯编造的。

曹操路过的这块碑名为“曹娥碑”,是今天浙江省上虞县的百姓为东汉的一位孝女曹娥所立之碑,而她当时投江的那条江也被称为“曹娥江”,这块碑就立在江边。

《后汉书·列女传》: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也就是说,曹娥确有其人,她父亲是个巫师,在五月五日去江上迎神时溺死,尸体不知所终,14岁的曹娥在江边昼夜号哭和17天,投江而死,是东汉时代表彰的孝女典范。

在曹娥死后8年的元嘉元年,上虞县长(满万户称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度尚为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旁,并为她树碑立传,度尚请当时著名学者魏朗来题写碑文,也称“诔辞”,魏朗写完后,不满意,没交。度尚就让自己的学生邯郸淳来写,邯郸淳受命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一篇绝妙的碑文,共442个字,叙述孝女孝行,文辞绝美。

东汉末年的学问大家蔡邕路经曹娥碑,被碑文的文辞所感动,就在碑的背面提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实际上是个字谜。


黄绢=黄为色,绢为丝,合起来是个“绝”;

幼妇=幼为少,妇为女,合起来是个“妙”;

外孙=外孙为女之子,合起来是个“好”;

齑臼=齑为“辛”味,臼为捣碎它的容器,合起来就是“辤”,也就是“辞”字。

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赞语,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的典故,实则出自《世说新语》的“捷悟”条,而《世说新语》当然不是一本史书,而是一本“名人段子集”,主要是为了收集妙语故事,所以,此事或许有根据,但应该不是曹操与杨修的故事。

为啥呢?

因为曹操和杨修都活着一起出行的时候,俩人是肯定到不了浙江省上虞县,那里是孙权的地盘,这俩人怎么策马出行三十里,恐怕得出许昌三千里,才能瞻仰曹娥碑的本色。

当然,这个故事非常之美,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之为“急才”的典范,且又有曹操杀杨修的事实在,更是将这个故事的“嫉贤妒能”衬托得像真的,当然,也只是像而已。


刘三解


曹操路过一女子的墓碑叫“曹娥碑”,也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叫曹娥的女子立的碑,碑上刻着曹娥“孝行”的事迹。

大家别多想,曹娥虽然姓曹,但和曹操没有半毛关系。

曹娥(130~143)是浙江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个“跳大神”的巫师。

在一次迎接水神的祭祀活动中,水神直接把曹娥的老爸曹盱“带”走了(淹死了)。

当时只有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人们打捞她父亲尸体无望的情况下,她学着父亲祭神的样子把祭品扔到河里,然后跪在船上说:“我父亲沉在哪里,就请祭品沉在那里”。



祭品飘呀飘,曹娥驾着船紧紧跟随,当遇到一个漩涡时,祭品沉了下去,曹娥随身跳了下去。

两天以后,人们在岸边发现了曹娥和他老爸的尸体。当时曹娥身上背着父亲,双手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人们看到这一切落泪了,纷纷请求官府为曹娥立碑,表扬曹娥的孝行。

以上就是“曹娥碑”的来历。

曹娥碑文虽然只有442个字,但写的相当精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仰之情,现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当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读了碑文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蔡中郎文化水平太高了,这八个字一直没人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杨修一起从此路过,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知道这八个字说的什么意思吗?杨修沉吟片刻说,“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曹操说你先别告诉我,让我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二人继续前行,大约走了30里地后,曹操说,我也知道这8个字什么意思了。

曹操和杨修把各自的答案写在手上,同时亮出来给对方看,令人惊奇的是,二人的答案竟一模一样。



这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原来这是蔡邕夸奖碑文写的棒而刻下的“谜面”。下面我给亲们逐一解释一下: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即“色丝”,色丝连起来便是“绝”字。

『幼妇』是少女,即“妙”字。

『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齑』字典解释为捣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调味品。『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

『齑臼』连起来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辤)字。



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从此以后历史上出现了“曹娥碑”这种形式的谜面了。

“曹娥碑”的谜底是杨修第一个想出来的,曹操想出来后已经走了30里路了。所以曹操跟杨修说:“吾差君才30里啊”。


秉烛读春秋


曹操路过曹娥碑,与杨修讨论曹娥碑上的一行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路过的是著名孝女曹娥的墓碑,上面除了碑文,还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蔡邕为曹娥碑写的一行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看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便问身边杨修,博识多学的杨修看完,当下就有了答案,刚要回答时,就被曹操制止道:“你先不要说明,我们走吧,路上我自己思考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曹娥碑

曹操当时也是个才子,喜欢用诗文抒发自己政治抱负,曹操不让杨修直接说明,也是有自己的傲气存在,杨修看完立刻就知道了,曹操心想我一代枭雄难道还不如他,所以执意要自己思考。 在走出30里后,曹操茅塞顿开,大呼我已经知道碑文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先让杨把答案写在纸上,曹操也同时在写,两人写完后, 一对比,发现答案都是一样的,曹操大笑道:“我的才能不如你,走了30里路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杨修在后来随曹操征战中也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被曹操砍了脑袋,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操

感天动地的大孝女曹娥投江寻父

我们再来说说大孝女曹娥的故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感天动地的事情,以至于要为其立碑。还有书法家蔡邕写的八个字翻译过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曹娥家庭贫困,时常有邻居接济她,没事就送点吃的喝的,曹娥把这一切都记在了心中,当邻居需要帮忙时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做。 曹娥的父亲是一名巫者,在一次迎潮神仪式中不幸溺水身亡。
▲曹娥苦寻无果后投江

年仅14岁曹娥,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昼夜不停沿着江边寻找,呼唤着 父亲的名字,但是回应她的只有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在寻找了17天无果后,绝望的曹娥对天祈祷:“父亲待我恩重如山,我这就投江寻找父亲,请让我们父女在这河底相聚。”说完便投入江中不见了踪影。过了五天后,曹娥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尸体一起浮上了水面,被人发现后,消息迅速传开,就此传为佳话!上虞县令将此事报奏朝廷,为曹娥立碑建庙,把江河改为曹娥江,还把所住镇子改为曹娥镇,以此来缅怀祭奠她!▲曹娥江

书法家蔡邕在曹娥碑上写了一行字: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那么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黄绢从构字上理解就是“色”字和绞丝旁组合,就是“绝”字 。幼妇取字面意思就是年轻的少女,正所谓妙龄少女,就是“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子女,组合起来就是“好”字。齑是指辛辣的调味品,臼就是捣舂器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器皿。而“受辛”是“辞”的古体字,所以是“辞”字 。现在答案你知道了吧,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绝妙好辞


小生聊历史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曹操路过一女子墓碑,上面写8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路过的这个女子墓碑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个墓是一个叫曹娥的墓,曹娥虽然姓曹,但是和曹操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曹操的先辈。

在《后汉书》中有关于曹娥的一段记载: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

曹娥的父亲是一个巫师,在5月5日的时候溺死于江中,尸骨无存,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江边哭喊17天之后,自觉可怜,便投江而死,在当时,这一事件也是孝女的代表。

曹娥死后8年,上虞的县令就将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边,为她立了一个墓碑,墓碑高2.1米,宽一米,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魏朗来题碑文,魏郎则又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共计442个字。

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读了之后感慨万千,又在墓碑后面写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其实曹娥碑和曹操与杨修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曹娥碑”这个故事有传奇性,就被很多人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包括曹操与杨修的故事,也都没有史料记载,也不过是小说里的情节。

作者将“曹娥碑”的故事放进自己的小说,也是为了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所以故意写出“曹操走了30里才想到答案”,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杨修随着曹操经过了曹娥碑,看见碑的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就问杨修:“你能否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

杨修说:“可以。”

曹操这个时候想了一下就说:“你先不要说了,让我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走了30里之后曹操才说:“我明白了。”于是这个时候,就让杨修说出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杨修说到:“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曹操此时也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所写答案与杨修一样,曹操感叹着说:“我的智慧与你相差有三十里远啊。”

这一个故事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所以只是后人所编造的故事情节,而目的则是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

但是,也就从曹操和杨修的这一个事件开始,曹娥碑就成了“字谜”的代名词,很多人甚至称曹娥碑为字谜的鼻祖。

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故事的原因,在灯谜之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叫“曹娥格”。


国学书舍


因为这件事,杨修在魏武帝曹操心中又落了一个“嚣张”的印象。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碑这件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这个故事也有借鉴。

世说新语中的典故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做“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之。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过来大意是:

魏武帝曹操和杨修曾经结伴同行路过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上题了8个字,很显然这是一个字谜。于是疑惑的魏武帝问杨修“你能解答这个谜么”?

杨修说“能”。曹操说“你先不要说,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有点眉目,让杨修把自己的“答案”写出来,结果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样的四个字:绝世好辞。

曹操感慨的说“我才能不及你啊,竟相差了三十里”。

曹娥的传说

首先科普一下曹娥这个人,其实这个女子一点儿也不简单,甚至在民间传说中和屈原有着同样的地位,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

东汉位于浙江省江边的一个小渔村中,有一个曹渔夫,育有一女曹娥,是个孝女,虽年方十四,然其孝道已声名四方。汉安二年五月初五,大雨滂沱,曹渔夫判断这是捕鱼虾的绝妙机会,贸然出海,竟然不归。

曹娥做好饭不见父亲归来,冒雨出去沿江而下“爹爹、爹爹”的找了6里地,一名渔夫说曾见到曹渔夫的小船被浪淹没了。尸骨不见,曹娥沿江找了7天7夜,第八日忽然看到江中有一个黑影,曹娥跳入江中,与黑影一同被江水淹没。

5天之后,曹娥和父亲的尸体一起浮现在江面上被附近渔民发现,抬上岸。当地渔民说当日所见二人是“曹娥背着父亲”令人匪夷所思的姿势。曹娥在死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当地人认为这是“孝感动天”,于是当地人出资厚葬曹娥,并立曹娥庙,塑像“孝女娘娘”,并把曹娥所在的村庄改为曹娥镇,那条江改名为曹娥江。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何人所题?

曹娥孝女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

8年后,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让世人瞻仰学习。

而曹娥碑上的碑文是邯郸淳所写,传闻是他当着众人的面,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成文。

随后,蔡邕路过曹娥碑,看到精彩的碑文,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

最后《世说新语》记录了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解谜的故事。

这也是除了“一人一口酥(一盒酥)”“门中‘活’,‘阔’字”这两个字谜故事以外,“绝妙好辞”是杨修的另一作死之作,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远没有“一盒酥”传的那么广。

史味人生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话说东汉年间浙江上虞有个叫曹娥的女子,因父亲被水淹死,自己也伤心过度而投江自尽。

五天后,曹娥突然抱着自己父亲的尸体出现在水面,度尚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叫弟子邯郸淳为曹娥作了碑文。蔡邕听到此事后,就过去看碑文,因为是晚上去看的,所以光亮不够,蔡邕只能摸着石碑读完碑文。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

感动之余便在墓碑上写了“黄娟幼妇外孙齑臼”这几个字。直到有一天,曹操经过曹娥的目的,突然指着墓碑上的八个字问杨修:“是否看的懂?”杨修看后:“懂了”。

曹操连忙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一想”,直到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也想出来了。他让杨修分别把答案写在之上对比。

(曹娥碑帖)

杨修的解释为:

  • “黄娟”是色丝,色丝合字为“绝”;

  • “幼妇”指少女,少女合字为“秒”;

  • “外孙”讲的女子,女子合字为“好”;

  • “齑臼”说的受辛,受新合字为“辞”;

杨修的纸上写的字合起来为“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写的跟杨修意思差不多,但他还是感叹道:“我的才能还不是不及你啊,整整差了三十里地”。

其实曹娥墓碑上的故事形象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它不但包含了拆息汉字的知识,也将了隐含字意的知识。

“丝、女、子”三子是从“绢、妇、孙”上面拆下来的,这里一看便知。“色、女、少、受、辛”分别隐含在其余的五个字的字意中。

黄隐含色,外隐含女,齑臼隐含受辛,曹娥的碑文在文人的眼里成了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字游戏,是在令人佩服先辈们的文学功底。

拆字游戏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已经,但也因为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得它可以成为大众娱乐的游戏,也可以成为构成文字狱的冤案。

来复和尚的“殊域”冤案。

明朝时期有个叫来复的和尚,平常喜欢舞文弄墨、博览群书,也是一个得道高僧。而朱元璋当皇帝后也喜欢跟这些文人墨客接触,因此经常召来复到宫中聊天探讨文学。

但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生,即便当了皇帝也还是有很多对他不满意的人经常写诗来嘲笑他的低贱身份,偏偏当过乞丐、做个和尚的朱元璋对以前自己的身份特别敏感。

某天,朱元璋又叫来复到宫中喝茶聊天,出于对朱元璋照顾的感恩,来复便写了一首诗来送给朱元璋以表感激。

但在诗中来复提到“殊域”二字,朱元璋看完后顿时火冒三丈,因为殊字拆开就成了“歹朱”,意思就是歹人朱元璋。这两个字恰恰刺中了朱元璋心中最敏感的地方,他是完全自己先入为主的认为来复用这个字来讽刺他。于是就把来复和尚给杀了,当然真正的凶手不是汉字,而是朱元璋的自卑心。

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外,历史上还有很多汉字拆息的典故。曹娥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而这个故事的流传寓意就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字的变幻多彩和神秘莫测。


大国布衣


提到的这块碑应该就是《曹娥碑》,不过相比于称之为墓碑,或许把《曹娥碑》称为一块纪念碑更合适。

之所以立起《曹娥碑》,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曹娥寻父,这个故事在晋代虞预的《会稽典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宋代《太平御览》及唐代《艺文类聚》等均有记载。



大体内容如下:

根据越地的习俗,初五是纪念屈原的日子,这天人们往往会祭祀海神,是为保佑一方之平安 。或许是当时风浪太大,曹娥的父亲曹盱在祭祀时不慎落水淹死。


由于未见尸体 ,年仅 14 岁的曹娥沿江寻找父尸,甚至还幻想父亲活着 。


曹娥一遍寻父,一遍号哭,昼夜不绝声,整整七天还没能找到父亲,于是投江而死。这种撕心裂肺的场面,谁见了都会感叹的 。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曹娥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怎么也找不到。巫祝就对他说你把衣服脱掉扔到水里,当衣服飘到你父亲尸体的位置时,衣服就会沉下水去。


于是曹娥听从了,我想自己的衣服扔到水里,结果飘了一会儿衣服就沉到水下,曹娥相信巫祝的话,认为那就是自己父亲溺水的地方,于是也在那里跳下去,沉水而死。


们被曹娥对父亲的感情所感动,于是为她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也就是《曹娥碑》。

后来东汉蔡邕(蔡文姬的老爹)听说了这个故事,深受感动,于是一天路过"曹娥碑"的时候就在上面题写了8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但是谁也不明白这8个字的意思,没办法在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有文化的人玩这种隐喻是十分流行的,所以大家都在猜测蔡邕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一盘拉条子 如果喜欢,感谢加个关注)


据说,后来有一天,曹操和杨修一起路过了"曹娥碑",同时看到了蔡邕留下的8个字。


曹操问杨修:你懂什么意思了吗?


杨修就回答说:懂了。


曹操就说:你别说话,等我想想啥意思。

然后两个人继续前行,走了30里之后,曹操给杨修说:我终于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于是两人分别写下自己的理解,只见杨修写道:

黄绢, 色丝也 ,于字为绝;

幼妇,少女也 ,于字为妙 ;

外孙,女子也 ,于字为好 ;

齑臼 ,受辛也, 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只见曹操写下的也是相同的内容。


曹操不由得感慨:杨修聪明啊,我和杨修差的足足30十里啊!


一盘拉条子


我先把这八个字列出来,各位看官在没看答案之前想一想,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这八个字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和杨修路过的女子墓,里面葬着一位有名的孝女,她的名字叫曹娥。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既是纪念屈原,也是纪念曹娥的。


东汉时的上虞凤凰山下,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那年连下了半个月的大雨,舜江水暴涨。曹老爹半个月没有收入,快揭不开锅了。

他再也憋不住了,准备驾着小船去捕鱼。曹娥望着汹涌的江水,劝爹爹不要去。

可是老爹说不去不行,家里没吃的了,再不打渔,父女俩都要饿死。

老爹走后,曹娥在家时刻盼着爹爹平安回来。直到太阳落了山,还不见爹爹回家。


(曹娥剧照)

她一次次去江边眺望,只见江水茫茫,不见爹的渔船。曹娥越来越担忧,对着江水拼命叫:

“爹爹,爹爹!”

可是空旷的江面上总是不见老爹的身影。

这时江边跑来一个渔夫,对曹娥说他看到曹老爹的船被一个大浪打翻了,曹爹爹被水冲走了。

(曹娥江)

曹娥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跑去。 就这样,曹娥不吃不喝,在江边找了三天,仍不见爹爹的踪影。

这三天曹娥也哭了三天,哭得眼睛流血。 第四天,曹娥望着江水,仿佛看见爹爹在水中呼唤自己,她发出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风停了,雨也歇了,江水又恢复了清澈明亮。三天后,人们在下游江面上,看到曹娥驮着父亲的遗体,漂浮在江面上。

曹娥虽然死了,但父亲的尸首总算找到了。人们都说她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也感动了乡亲们。

乡亲们安葬了曹娥父女,在江边建了一座庙,把曹娥称为为"孝女娘娘",把她家所在的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纪念孝女娘娘。

到了东汉元嘉年间,上虞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一块孝女碑,让年轻的才子邯郸淳写碑文。邯郸淳提笔一挥而就。

后来大书法家蔡邕慕名而来,月色下碑文无法看清,蔡邕用手摸着碑文读完,然后在石碑背面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多年来从没有人知道这八个字的含义。

(碑文)

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来拜谒曹娥碑, 曹操也被“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难住了。

两人策马回程时,曹操转头问杨修:“你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答道:“我知道了。”曹操说道:“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一直走了三十里后,曹操才说到:“我想明白了,不过和德祖你一比,还是差了三十里啊。”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是蔡邕称赞邯郸淳写的碑文是“绝妙好辞”,

各位,谁猜出来了?去对对答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刚日读史


这里所说的墓碑是《曹娥碑》,这个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学书法的也大多知道。因为这个碑被大书法家王羲之临写过,宋代书法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也写过。所以,他在书法史上也是很有名的。

曹娥是东汉时浙江上虞人,他的父亲叫曹盱,大约是祭祀神灵一类的小官。钱塘江一带,五月端午是要迎潮神的。潮神就是伍子胥,据说他死后因心怀不平之气,故而成为潮神。这一年迎潮神的时候,曹盱落水而死,尸体被潮水卷走。曹娥失去父亲,内心悲伤,日夜号哭。在父亲落水十七天后跳江寻找父亲。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亲浮出水面。

曹娥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孝行。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社会政治所提倡的。官方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表彰。在曹娥死后大约八年,上虞县官度尚要对曹娥重新安葬,树碑立传,以彰明德。树碑,当然要把碑文写好,碑文写的好,才能把曹娥事迹的重要意义解释清楚,让后世效法,以孝为先。

因为事关重大,度尚便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魏朗来完成。魏朗写完之后,自己觉得不太满意。迟迟没有交出来。于是,度尚又让自己的学生邯郸淳来写。这个情况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有点相似。邯郸淳受命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一篇绝妙的碑文。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曹娥碑文。

曹娥碑文,用词典雅,寓意恰当。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看。文人提点,又增加了曹娥碑的知名度。蔡邕是当时的大学问家,闻名之后,也来参观,他去的时候,是晚上,碑文看不清楚,便用手摸着读完,之后。他便在碑阴处写下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后来,曹操和杨修来到此地,看到上面八字之后,凝神思索表达何意,杨修很快明白,而曹操是骑马离开三十里后才想通。原来八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色加丝旁,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之子,合成“好”字,而齑臼在云南称为研臼,在山东称为蒜臼子,以前主要是捣蒜用的。蒜在五味中称“辛”,因此,齑臼是受辛之物是“辤”。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蔡邕这是在称赞邯郸淳碑文写的好,是绝妙好辞。曹娥碑文没多少字,大字可以一起欣赏一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曹操三十里后明白,说明他玩文字游戏方面,比杨修差了一点。三十里后能想通,说明曹操也挺厉害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段故事。关于曹操。曹操曾路过曹娥碑,大才子杨修随行。

曹娥碑的背面写有八个字。是为: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碑文是纪念曹娥的!现在说五月初五是为纪念屈原。而端午人物入选的便有曹娥,其他是伍子胥、勾践、钟馗、张天师、黄巢等。



曹娥入选的理由是孝,为父尽孝而死。曹娥是会稽上虞人,其父名叫曹吁(xu),是一个巫祝。公元143年五月初五的这天,祭祀伍员(伍子胥)。曹吁乘船指挥,在舜江上逆流行驶。由于风急浪高,导致船翻。曹吁掉入江中,溺死。

几天的打捞,也没找见曹吁。当时,曹娥十四岁。为寻找父亲,曹娥昼夜沿走江边,嚎啕大哭,哭寻曹吁。过了十七天,曹娥自投舜江。五天后,曹娥抱着曹吁,两具尸首浮出水面。

为纪念曹娥,舜江改作曹娥江。公元151年,上虞县令改葬曹娥,为其刻石立碑。是为曹娥碑。碑文是邯郸淳(三国时期的书法家)写的,那句“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文词简直妙极了,充满神话,令人叹服。



碑以载孝,孝以文扬。碑立后,顿时引来无数地凭吊者。后来,蔡邕赶来,碑文读后,写下八个字。也就是文章开头那八个字。

虽然是字,但却是个谜语。隐藏了谜底,谜面镶嵌着谜底。曹操兴趣勃勃,问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杨修点头。杨修肯定知道。为什么?杨修聪明……由碗中的鸡肋,可以猜到曹操想退兵的意思;由曹操送来的“一合酥”,杨修可以猜到“一人一口酥”。



曹操立马制止杨修,“先别说,再等一等。我再想想。”杨修闭嘴不言。跟随曹操,直到走了三十里时,曹操才停下,转身看向杨修,“我知道了。”然后,曹操让杨修将想法写下来,曹操也写下。最后,两人“对答案”。

杨修这样解的谜底……



1.绢,丝织品,“黄”字说明颜色。所以,黄绢是个“绝”字;

2.幼妇,少女。合成字就是个“妙”;

3.外孙,说明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即为“好”字;

4.齑,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臼,捣舂器具。齑臼则是接受辛辣味调味品的器具。受辛是“辞”。

谜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而谜底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和杨修的答案是一样的。看到这种局面,曹操很是感叹,“我比不上你啊,走了三十里路,这才想明白。”

参考资料:《后汉书》、《世说新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