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曾国藩从政后的第一笔“横财”:到四川当学政,获得巨额收入

读晚清历史,咱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曾国藩。他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6岁入私塾,8岁能读四书五经,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就此开始仕途之路,从翰林院庶吉士,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六部侍郎任了五部,后来更是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办湘军,力挽狂澜,救清政府于水火之中,他一生为官勤俭,修身律己,被人尊为“千古第一完人”和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从政后的第一笔“横财”:到四川当学政,获得巨额收入

很多人认为,做官就很有钱,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刚考中进士,在翰林院这种清水衙门做官的人,曾国亦是如此,“从前做官,以翰林最为清苦”

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贫,家中只是普通的农耕家庭,不能接济他不说,甚至寄希望在他身上,手头不紧的时候接济一下家里,而他在北京,过年都要借钱,“道光二十一年底,曾国藩找人现借了五十两银子,才勉强过了年。到道光二十二年春末,曾国藩已经借了两百多两银子”,要知道那个时候曾国藩一年收入只有不到二百两,想要还清欠款,必须得不吃不喝一年多。

在清朝,一个翰林想要改变自己的窘迫,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去地方做乡试的主考官。清朝初年,乡试主考官是从京城选派去的,乾隆为了提高主考官的素养,需要通过考试的人才能。故而,生活窘迫的曾国藩把改变现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考乡试主考官上,正如他在家书中写得那样:“考而得之,不过多得钱耳。”

曾国藩从政后的第一笔“横财”:到四川当学政,获得巨额收入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没有考中,次年再考,终于从大量参考官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去四川担任乡试主考官的机会,“二十三年,以检讨(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编国史,从七品)典试四川”

曾国藩大喜过望,先去户部领了200两银的差旅费,然后招仆人、做衣服、买扇子对联(到四川之后用来送当地官员),一切准备齐全之后,和临时招收的仆人一起赶赴四川。

到了四川之后,主持考试,拜访地方官员,见门生,赠送出去大量的扇子和对联,换来了白花花的银子几千两,对于还欠了被人两百多两银子的曾国藩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一笔“横财”。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明确自己绝不利用做官来发财,“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为做官发财可耻……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那么他这一次到四川出差算是做官发财吗?按现在的说法算,按当时的说法却是不算。如果小佛出差,领了工资和出差补贴,那么客户送的东西要上交公司,但是在清朝,曾国藩私下收到四川地方官员、乡绅、门生送的钱,是公开、合法的,当初嘉庆皇帝知道主考官收钱这个事,都理解,说地方人员在尽地主之谊。

曾国藩从政后的第一笔“横财”:到四川当学政,获得巨额收入

这笔巨款给曾国藩的生活带去了极大的改善:把在北京的欠款全部还清,一身轻松;给家里寄了六百两回去(有资料显示,这是曾国藩当官之后第一次给家里寄这么多钱,以前都是零零散散);拿出四百两赠送给亲戚;心情大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家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