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Y老师今天已经带着口罩爬了一天的山,真不敢相信,史上最长的假期就已经过去了,真的要复工了。

Y老师今天见的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聊的都是疫情带来的影响和不确定性。其实真的没那么糟,即使是疫情最严重的春节期间,也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受到影响的,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比如又臭又长的国产电视剧的收视率就增加了。

前几天刚刚大结局的《新世界》大家看了吗?整整70集,没看的就算了,别看了,疫情都快过去了,就别给自己填堵了。

真的是个烂片,但是算是烂片界的一朵奇葩吧,因为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尤其是两个主角金海和铁林的扮演者孙红雷和张鲁一,一个演什么都像余则成的演员和一个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这很像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肉桂是不是应该只有桂皮味。

现在的市场语境中,似乎桂皮味已经快成为肉桂的唯一标签了,一般的肉桂是桂皮味显,顶级的肉桂是“大桂皮”“浓凶煞”。“嗯,这泡肉桂不错,大桂皮”就算是对于肉桂极高的的评价,肉桂真的除了贵只剩下“桂”了吗?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你是喜欢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还是喜欢在一种角色上做到极致的演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聊。

好岩茶的标准是什么?

在聊肉桂之前我们先把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岩茶,一泡好岩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标准。

老一辈的标准就是活甘清香,这基本上就是个文言文,能看懂的不多,看懂的还因为各种的原因各自解读。

现在筛选好茶更多的是依据GB规范下的五项因子审评法,但日常喝茶我们不大可能每一泡都按照审评的方法来喝,再说就算是五项因子,每一个因子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主观打分,所以大多数时候大家对于好茶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以及喝茶的数据库来做出判断,套用很哲学的一句话就是:好岩茶的标准其实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岩茶审评的这一套标准更多的其实是作为一个岩茶及格线水准的标尺,但审评之外还有审美,有许多的岩茶,用国标的特级,一级已经很难去规范他的好,这些在水准之上的茶,这里面就不再单单是审评出好茶共性的东西了,还有各种不一样的“个性”。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即使同一个师傅同一批青叶,做出来的茶也不尽相同,山场味,岩韵这些岩茶特殊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此,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岩茶当做是一种艺术品的存在的原因。

肉桂是不是只有桂味?

当然品种特征明显是一泡好茶的基本要求,其实换个角度看,肉桂,老丛之类能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也就是因为桂皮味、丛味不仅显著也能被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知并接受。

但是其实即使是在国家标准这个最可能成为标准的标准中,桂皮味也仅仅是肉桂标准中的一条。在GB/T18745-2006的岩茶国标中,特级肉桂的香气特征是“浓郁持久,似有乳香或蜜桃香或桂皮香。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陈德华曾在《肉桂品种推广历程》一文中进一步详细说到这种香型与制作工艺之间的关系:小开面采摘有“奶油香”,中开面则变成了“果香”,极品呈“水蜜桃香”,果香这种香型占大多数,接近大开面,做青标准三红七绿,中足火的情况下又会转为“桂皮香”

而这几年,随之肉桂市场价值的挖掘,肉桂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被研究的最透彻的茶,怎么做容易出什么香,自己的客户喜欢那种香、自己的山场做那种香有优势,各种各样的工艺风格也层出不穷,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但是大的趋势分成两条路,一种一条路是一条道走到黑,将桂皮味做到极致;而另外一条路就是在桂皮味的基础上将滋味香型做得更丰富,有变化,有层次,分出更多的岔路。

现在看来在肉桂的审美上很多人都把乐于桂皮味做到极致作为肉桂高级的评判标准,这个也没毛病,肉桂肉桂当然是越桂越好来得更加直白易懂,特别是对于需要卖茶的小伙伴来说,桂皮味这一明显的标签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成本。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但是不论是肉桂还是老丛如果只有桂味或者只有丛味,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感觉,有点乏味!

其实这几年也老有人问,肉桂价格那么高,有没有泡沫,会不会哪天泡沫破灭了,价格就下来了。在我看来肉桂的市场地位能不能保得住一方面在于市场对于这种大肆宣扬的桂味喝腻味了没有,或者听腻味了没有,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吗?


另一方面则在于做茶的师傅们到底把肉桂的潜在价值挖掘干净了没有。

肉桂的魅力不决止于桂味,仅仅就香气而言花果香,奶油香其实都是肉桂这个品种的魅力所在,不论韵味,即使就香气而言,你也很难找到一个品种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Y老师有很多小伙伴都是在一泡滋味香气丰富,有变化的肉桂体会到岩茶里所谓“活”的感受的,如果除了一桂到底的大桂皮,市场上还有很多既有桂皮味,后面还能转化各种复杂优雅的香型的,我想肉桂的老大位置还能坐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